回到上一層

標  題: 《常民文化成長營》

        一,披荊斬棘踏草嶺
        日期: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九日(星期日)
        地點:草嶺古道
        活動行程:
        貢寮站(宜蘭縣鐵路)→ 貢寮國小過平交道 → 德心宮 → 明燈橋
        →遠望坑橋 → 榕樹古木(登山口,石階古道)→ 仙跡岩 → 威鎮
        蠻煙碑 → 虎字碑(開會地點)→ 縣界(土地公鞍)、草嶺頂、宜
        縣73年新建草嶺步道 → 石板路盡接產業道路 → 慶雲宮(天公廟)
        → 大里站(宜蘭線)
        人數不限

        二,合歡山谷戰場巡禮
        日期: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十二月十四日
        地點:合歡山越嶺古道
        活動行程:
        12/11→晚上七點,行前講習、幻燈片介紹
                (地點:常民文化學會田野教室。地址:北市基隆路二段81-1號四樓)
        12/13→花蓮台汽車站→中橫碧綠神木→卡拉寶(夜宿卡拉寶)
        12/14→卡拉寶→合歡山越嶺古道→卡拉寶警官駐在所→碧綠神木→花蓮

        人數限:二十人

> -------------------------------------------------------------------------- <

標  題: 《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畫》構築原住民新圖像

壹.前言

對於「台灣學方興未艾……」,「常民文化已逐漸形成新興的顯學.....」
等讚譽,姑且不論是民間長期默默的堅持,抑是官方刻意的推波助瀾,身
處第一線的「台灣常民文化學會」則是忐忑勝過欣喜。因為從一九七0年
代末期的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本土文化」在這塊海島上從無到有,二十
餘年的慘淡耕耘,當我們再面對下一個二十年的本土文化時,如何延續,
或者更應該說:隨著時空環境的轉換,「本土文化」在呈顯傳統精神的階
段性任務已圓滿達成之後,接下來,該著力的是現代本土主義的新詮釋面
向。

站在本土文化世代交替的轉捩點上,台灣常民文化學會亦積極的蛻變及創
新,以吸納更多人(尤其是新世代),領略本土文化的瑰麗與內涵。

認識「常民文化」並不難,所謂「常民文化」就是「人跟土地的文化」,
「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畫」,就是台灣常民文化學會嘗試為「台灣學
」新定位跨出關鍵性的第一步,我們從最真切的田野經驗著手,掌握人與
土地的互動,打破本土即復古的刻板印象,在橫向的文化脈動中烙印並突
顯縱深的精神質素。

貳.活動宗旨

這一期,我們選擇原住民,策劃[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劃-構築原住民新
圖像],是因為原住民傳統議題的研究與現況,是今日本土文化發展的縮影
,瞭解原住民即認識了台灣,伴隨原住民知青的茁壯成長,原住民的研究
逐漸跳離了以往「人代我言」的情況,用文字、影像、舉辦活動等方式,
在不同場合適切地表現母族的文化。從早期人類學家、民間工作者的戮力
記錄,到原住民開始發聲,以「我」的立場表達母族的智慧,原住民挹注
了許多可能與未來的生命力。尊重原住民讓原住民有自主的歷史解釋權,
是[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劃-構築原住民新圖像]的基準,邀請的講師
,除了長期投注原住民研究的學者、田野工作者外,絕大部份均邀請原住
民的知青授課,企圖在傳統的磐石上,融入新世代的觀點,讓原住民真切
的原味,撼動每一個人。

再者,我們更打破族別的藩籬,提供宏觀而全新的視野,在活潑互動、生
活化的課程設計中,營造多元而寬廣的對談空間,除了認識原住民的另一
面向,亦與原住民共同激盪,構築原住民的新圖像。


參、人事組織

主辦單位: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協辦單位: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班主任:劉還月
行政統籌:施雲青
執行長:黃肅碧
策畫委員:陳柔森、郭瓊雲
執行幹事:許惠萍、李娜莉

肆、課程特色

一、開創「常民文化」的新定位與再出發

順應時空的輪轉,「台灣常民文化學會」亦將觸角伸入新舊世代的辯證關
係,透過[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劃-構築原住民新圖像]的開辦,激盪
出豐富飽滿的文化張力。

二、以原住民的思考模式來認識原住民

長久以來,原住民一直是被研究的對象,絕少有開口發言、甚至決定的機
會,[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劃-構築原住民新圖像],主張以原住民的
思考模式來認識原住民。因此,我們所邀請的授課講師,以原住民知青為
主,民間工作者、學者為輔,尊重原住民的歷史解釋權與發言權,唯有如
此,我們才能深層地看到原住民渾厚的生命力。

三、可激盪、可揮灑、可淬礪的課程安排

在課程的安排與設計上,我們並不固守於傳統的論述與悲情的抒發,代之
而起的是,可激盪、可揮灑、可淬礪的課程內容,這樣才能揮別滄桑與無
奈,與原住民共同形塑一個屬於原住民的真正尊嚴與新圖像。

伍、課程表

日      期      講  師  課                  程
10月16日        李壬癸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10月23日        李匡悌  話說原住民神話故事
10月30日        劉益昌  新出土的台灣原住民
11月6 日        潘朝成  原住民生活影像的記錄與經驗
11月13日        童春慶  部落禁忌
11月20日        張騰元  原住民的工藝特色
11月27日        吳明義  原住民信仰與宗教變遷
12月4 日        Wu Sai  原住民的性與婚姻
12月11日        李坤成  原住民音樂與台灣流行音樂
12月18日        瓦歷斯.諾幹     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希望

陸、課程內容簡介

一、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李壬癸

台灣原住民的研究價值,是絕無僅有的。台灣南島語言學權威李壬癸教授
,將從考古學、語言學的相關佐證,敘述南島民族在台灣島上的遷徙與擴
散歷史,以及各種生活環境與背景,希望在「珍惜原住民生活寶藏」的口
號中,提供適切地示範與啟迪。

<講師簡介>李壬癸,現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研究台灣原住民語言近三
十年。為目前台灣南島語言學權威。

二、話說原住民神話故事/林道生

原住民是一個以口語傳達、創作母族文學的族群,在娓娓不倦的傳與受當
中,創造了豐碩而美麗的神話故事,內容生動而活潑,意涵深遠而悠長,
因此,我們邀請很會講原住民神話故事的林道生老師,在深秋的夜晚,引
領我們穿越時空,浸淫在充滿洪荒、征戰、神靈、拓墾的古老傳說中。
<講師簡介>林道生,玉山神學院音樂系系主任,長期關注原住民的文化發
展,是一位很會講原住民神話故事的長者。

三、新出土的台灣原住民/李匡悌


四、部落禁忌/童春慶

部落是原住民族最甜美溫暖的夢,只有回到部落,才真的是回到家鄉。在
原住民文化逐漸被外人揭開面紗之後,蜂擁而至的人潮,頓時「熱鬧」了
部落,無論是好奇心使然,或關愛,或泛觀光化的因素,每個家庭、每個
氏族都其規矩,原住民族亦然,在欲踏進部落之前,必先學會尊重,除了
瞭解傳統的禁忌文化外,今日的規矩,也是我們應該虛心學習的地方。

<講師簡介>童春慶,魯凱族人,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製作人。

五、原住民生活影像的記錄與經驗/潘朝成

台灣原住民族圖像的建構,在相機、V8等「影像」的加入後,到底是形塑
了清晰的面容,抑是錯亂的衝突,一直是議論的話題。
這一次我們為「鏡頭」搭起一道溝通的橋樑,在捕捉原住民的另一張臉的
同時,釐清田野理論和影像記錄的困惑,涉入與超然的調適,真的走進原
住民的心靈世界。

<講師簡介>潘朝成,噶瑪蘭族,現任公共電視台記者,長期背著相機為弱
勢族群發聲。

六、原住民的工藝特色/張騰元

原住民的手巧,誰都不能否認。排灣、魯凱的雕刻,達悟(雅美)族的獨木
舟,阿美族的製陶,泰雅族的織布……。
講師張騰元,是一位已歸化為原住民的年輕人,長久且持續的投注,企盼
能以棉薄之力保存及發揚原住民的傳統,原住民的工藝特色是其對焦的領
域,透過他的藝術長才,對原住民族的工藝及藝術家作一概括而完整的呈
顯與解讀。

<講師簡介>張騰元,屏東潮洲人,騰元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對原住民族的
工藝及藝術家,有深切,獨樹一格的見解。

七、原住民信仰與宗教變遷

「宗教信仰」往往都是該族群最深層的精神支柱,原住民族亦不例外,傳
統的祖靈崇拜雖然根深蒂固,維繫了無數的年代,最後仍然敵不過外來強
勢文化的介入,荷西、日治、國民政府分批的干預宿命下,天主教、基督
教等新興宗教漸次代之,其中的變遷,是迷思抑歸所,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我們指示提供一個空間,讓大家來細味。

<講師簡介>吳明義,玉山神學院教授,阿美族人,致力阿美族文化傳承工
作,著有「從阿美族的奇美事件談口傳文學的歷史價值」、「從原住民文
化看祭祖問題」…等多項論文。

八、原住民的性與婚姻/Wu Sai(黃肅碧)

「自由戀愛」在原住民中的阿美族、達悟(雅美)族早已風行,母系社會的
阿美族,婦女更有選夫的權利,魯凱族還有搶婚習俗……。
性與婚姻是人類的本能,看似樸實卻饒富生活智慧的原住民族,「性關係
與婚姻」,有其獨特的意念與想法,深具哲理與張力,值得您來細聽。

<講師簡介> Wu Sai(黃肅碧),阿美族人,台灣常民文化學會執行長,矢
志為原住民族的傳承,貢獻心力。

九、原住民音樂與台灣流行音樂/李坤成

台灣原住民族的音樂造詣與成就,舉世稱譽,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因為
日本民族音樂學家黑澤隆朝的發表而震驚世界,亞特蘭大奧運主題曲引用
阿美族老歌主果望在<訪客歡樂歌>的歌聲;而原住民投入台灣流行歌壇,
從早期的萬沙浪、施孝榮、高勝美到當今人氣最旺、竄紅最快的張惠妹,
原住民的音樂至此繃發出多采多姿的新圖騰,亦為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
一個欣賞與共享的基點。

十、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希望/瓦歷斯.諾幹

由於集體的、痛苦的經驗與覺醒,使得原本就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主人的
原住民族,透過具體的行動和組織,向強勢的執政者爭取歷史解釋權、傳
統的土地權,在族群認同的這條道路上,原住民族運動與原運團體的心路
歷程,盼望您來傾聽,進而淬礪出原住民族自決的里程碑。

<講師簡介>瓦歷斯.諾幹,泰雅族人,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負責人,
為近代台灣原住民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掌旗者。

柒、活動時間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每星期四晚上7:00-9:30

捌、招收對象
為提昇本土文化研究之風氣與全面性田野知識教育,故本活動對象並不做
特別限制,凡對田野工作有興趣之各界朋友都是我們所歡迎的對象。

拾壹、報名方式

一、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二、報名方式:

l 親洽「台灣常民文化學會」報名
地址:台北市基隆路二段八十一號四樓
電話:(02)378-2407~9      傳真: (02)737-3091

拾貳、預期效益

一、打開一扇窗,你更認識它

這些年來,台灣原住民的問題經常被搬上檯面,無論是族群融合或者是
歌舞文化,不管問題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批判,原住民已然成了台灣
社會各界及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關注往往就如一陣旋風,普遍社
會大眾對於台灣原住民,不要說根本沒有基礎的認知與了解,甚至還有
許多嚴重的誤解,而即使是原住民本身,對於原住民社會、文化的內涵
也幾乎是陌生的。因此本案的推動,如同重新打開一扇族群的門窗,透
過專業講師及原住民知青的課程講授及對談,對於傳統的原住民文化及
政經改造後的原住民社會、部落組織,乃至於音樂,將會有重新及更深
入的認識。

二、族群融合,就從這裡開始

台灣常民文化特別規畫一系列的原住民文化課程,預計將可招收三百人
以上對常民文化及原住民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參加,而在講師輕鬆的新教
學方式,增進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學員在課程當中不僅對原住民歷史
、文化有基本的認知與尊重,和原住民學員間的互動,更可增進彼此的
瞭解,從此,族群融合不再流於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相互接納並學習
。而參加的學員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他們對原住民的重新認知,將會
發酵,傳播至大社會的各個族群間,有助於族群融合,使我們的社會更
祥和,文化更加豐富。

三、建構族群歷史、建立族群歷史解釋權

本案另一項重點是所邀請到的講師除了是對原住民文化傳承及原住民社
會發展相當熱心的學者專家外,還特別安排原住民知識青年講授課程,
希望藉著這樣的機會,由這一代原住民青年重新建構屬於原住民族群的
歷史,從他們的眼觀中來認識原住民,深具主體性,因此也再不會出現
像過去文獻資料、專家的研究報告內容所描素的原住民形象,所有的學
員因此對原住民文化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認識。

四、田野調查先修,成果更加豐碩

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劃,是一項田野調查人才培訓計劃,所有的課
程都是進入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準備工作,旨在培養學員正確的部
落工作態度,並訓練學員的工作能力及技巧,使戰後的原住民文化調查
成果更加豐富。而學員中的原住民知青,重新認識他們原本該熟悉的知
識,將來將可在部落文化採集過程中成為主導,如此才能以原住民本位
的觀點,來進行文化採集的工作。


> -------------------------------------------------------------------------- <

標  題: 《常民文化田野人才參與計畫》∼構築原住民新圖像

        日期    課程內容                        講師
        10/16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李壬癸
        10/23   話說原住民神話故事              林道生
        10/30   新出土的台灣原住民              李匡悌
        11/06   原住民生活影像的記錄與經驗      潘朝成
        11/13   部落禁忌                        童春慶
        11/20   原住民的工藝特色                張騰元
        11/27   原住民信仰與宗教變遷            吳明義
        12/04   原住民的性與婚姻                Wu sai黃肅碧
        12/11   原住民音樂與台灣流行音樂        李坤城
        12/18   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希望          瓦歷斯.諾幹

        活動時間: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每星期四晚上7:00∼9:30

        招收對象:
        凡對田野工作有興趣之各界朋友,皆可報名參加。


        招收名額:
        限額四十名

        上課地點:
        北市基隆路二段81-1號4樓,台灣常民文化學會活動教室

        報名方式:
        親洽『台灣常民文化學會』報名,或郵政劃撥18748668 帳戶台灣常民化學會
        地址∼北市基隆路二段81號4樓,電話:02-3782407  傳真:02-7373091

        收費情形:
        全部費用共計三千元,單堂課三百元,全程報名上課者享有優待,
        社會人士二千五百元整,學生及常民文化之友二千三百元整,
        常民文化貴賓二千元整,原住民子弟一千元整。
        費用包含講師費、場租、資料費、行政雜支等。

        注意事項:
        學生、常民文化之友(曾預付書款二千元以上者)
        或常民文化貴賓(捐款一萬元以上者),報名請出示證明,以便優惠。
        上課請自備紙筆,以利個人寫作與心得筆記。
        課程因場地限制,學員上課均席地而坐,不便者請勿報名並請見諒。

        若有任何疑問,請電02-3782407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