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cklin (期待天際相會)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9.3〈帶著科學去飛翔〉台灣的Discovery──掃帚的產地
時間: Sun May 16 00:35:14 1999

〈帶著科學去飛翔〉

台灣的Discovery──掃帚的產地                  /張文亮

  中國人是勤勞的,所以古時造字時,「男」是用力耕田的人,「女」是彎腰背
著擔子的人,如果女人常與掃帚在一起,就是「婦」了。可見在三千年前掃帚就在
女人手中,用來打掃庭院,打孩子屁股,趕走屋外野狗,最後還可以當柴火燒,一
物多用,妙不可言。只是近代塑膠業興起,塑膠掃把取代了傳統掃帚,孩子們已不
知道掃帚是何物。其實塑膠掃把並不好用,容易因著靜電作用,吸附毛球頭髮,細
菌滋生。加上塑膠線的彈性有限,用來並不省力;丟棄又造成不容易被自然分解的
污染物。這些塑膠掃把的缺點,使人懷念祖先已經用很久的掃帚,這時才發現市場
上已經不容易找到掃帚。我決定到台灣掃帚的出產地──「福興」去一探究竟。

  福興是台灣西部沿海一個偏僻的小鎮,在彰化縣鹿港的南方。舊濁水溪的古河
道在這裡出海,附近員林、秀水、埔鹽的農田排水匯集的「員林大排水溝」,也是
以福興為排出口。福興的土地貧瘠,大部份是粗砂,海風由此長驅直進彰化平原,
這種「風頭水尾」的地型,一般是最不容易開發的地理環境。有趣的是,早期來此
地的居民,硬是把這個不毛之地取名為「福興」,大概是盼望興隆意思。當鹿港海
運興盛時,福興沒有沾到什麼好處,被人謔稱為「二港」,鹿港才是「正港」,因
為福興淤積太厲害了。當農業在員林、彰化興起時,福興的土地鹽分太多了,海口
地方種不了什麼水稻,只能種「掃帚」了!

  當種掃帚的阿伯告訴我,那長在砂地的乾地上,約七、八十公分高,全身綠綠
的叫「掃帚」,我真的嚇一跳。我一直以為「掃帚」是一種竹子掉下來的支桿,曬
乾捆成的,沒想到「掃帚」未收割前長得像蘆筍。「掃帚」是與高粱同屬,又稱為
「高粱帚」的旱作,能夠耐極乾的鹽分地,也能耐烈日的烤曬與海風的侵襲,在這
人煙稀少的地方,見證有堅強的生命力。「掃帚」就是生長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
成熟以後,整個植株的含水量極低,所以不容易長菌生黴。植物的纖維很長,彈性
極佳,繞個三百六十度的大彎也不會折斷。

  「張教授,要不要到鹿港吃個煎牡蠣呢?在別的地方吃不到這麼新鮮,這麼道
地的!」當地人邀請道。「謝謝!我倒想在這裡多走走。」我沿著掃帚田埂走,走
到盡頭,就是一片海埔新生地,除了幾棵蘆竹生長在淹水處,幾隻鷸科鳥類在砂灘
上徐走,我已看不到任何農作物生長的蹤跡了。看來這一片掃帚田是農作物生長的
邊際線了。我回頭去買了一把掃帚,想以後當作給學生分享的教材。

  我想到那一段熟悉的經節:「他…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
;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我們也不尊重他。」(以賽亞書
53:2-3)這讓我想到耶穌;我們怎麼對得起祂呢?好用的時候,祂像掃帚一樣替我
掃來掃去,不好用時就棄之如帚。祂是我的主?還是我的掃帚?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