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klin (小闓)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8.10〈編輯室特稿〉「毒」從口入──話談食物中毒 時間: Sun Nov 1 23:11:17 1998 《編輯室特稿》 「毒」從口入──話談食物中毒 /黃文瑜執事 夏天是一個充滿熱情、動感、活力的季節,人們每個細胞都熱力地奔舞著;各 項活動也洋溢著熾熱的生命力。 衛生署統計顯示,每年夏日高溫下,國內食物中毒案件數即會大步邁進高峰期 。又因台灣地處熱帶與副熱帶交會處,即使在夏末季節,高溫餘威猶在,足以讓未 保存良好的食物在短時間內腐壞。而民眾卻會隨著盛夏的遠去喪失警戒心,其實, 值得注意的是,夏末秋初才是每年食物中毒案件的最高峰。 何謂「食物中毒」? 是指人體在誤食處理不良或有毒食物後,發生噁心、嘔吐、腹痛……等中毒症 狀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食物中毒」。廣義的食物中毒有四種情況: (一)細菌性──是因病原體引起之食物中毒。包括葡萄球菌、肉毒桿菌、魏氏桿菌 、沙門氏類菌、黴菌、原蟲等。 (二)化學性──來自食物原料不純;使用不合格的防腐劑、著色劑;有毒的食品添 加物;過量的合法食品添加物;及被殺蟲劑污染的食物。例如在國 外常見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候群」,就是食用加入過量味精的食物 後所產生神經系統方面異常的症狀。 (三)自然性──食用食物中所含天然毒素引發的食物中毒,如河豚、貝類、蕈類、 發芽的馬鈴薯之芽根處等。 (四)類過敏性──類過敏食物中毒是因某些魚類中天然或是腐敗後所含大量血管活 性銨類所造成的中毒現象。 發生食物中毒的處理措施 (一)中毒時的徵象因為毒物的種類及分量不同,所以差異很大,以下各項線索可作 為判斷是否中毒的參考── 1.由中毒者本人或旁觀者提供資料。 2.觀察中毒現場遺留的食物、飲料或患者嘔吐物,藉以判斷毒物的種類。 3.飲食者突然發生疼痛或生病現象,如噁心、嘔吐、失去定向力、視力障礙、 感覺喪失或不正常的熟睡等。 (二)當發現吃下的食物有問題時,最好於各症狀發作前,給予大量飲用溫開水,並 用手指刺激喉頭,使其嘔吐,以稀釋毒素量。 (三)有症狀發生時,請保存剩餘食品、容器、嘔吐物、排泄物,以便鑑別診斷。 (四)一旦在飲食後出現中毒症狀,最好立即就醫,切忌亂服成藥。 (五)中毒症狀發生初期,適度的腹瀉有助於排除病原菌及毒素,對人體可形成保護 作用,因此不宜一開始就服用強力止瀉劑止瀉。 (六)大多數的細菌性食物中毒經保守治療,均可自行痊癒,故不宜自行亂服用抗生 素,以免不當服用抗生素使腸內正常細菌分佈產生變化,反而拖延或惡化病情。 (七)若非病情嚴重,不需要完全禁食,但宜減少食物量及選擇清淡不油膩、不含奶 類製品的食物。 (八)如果中毒者昏迷,但仍有正常的呼吸時,應注意維持呼吸道的通暢,並緊急聯 絡119呼叫救護車,送醫途中應予患者加蓋衣服或毛毯以保暖。 預防食物中毒的秘訣 (一)家中其實有許多我們不常注意的毒物,要妥善收存,避免兒童或老年人誤食, 如液體肥皂、打火機油、漂白劑、膠水、殺蟲劑、松節油、去漬油等。 (二)烹煮食物前的準備工作,應力求衛生。務必在碰觸每種食物前後均將雙手洗淨。 (三)食物在貯藏期間,均需冷藏妥當。請保存在攝氏四度以下或六十五度以上,並 儘可能不要存放太久,避免食物腐壞,孳生毒素。懷疑受到污染的食物,應棄 置勿食用。 (四)各種肉類製品要充分煮熟後再食用。蔬菜、水果食用前應使用大量流動清水洗 滌乾淨。 (五)食物烹調後,宜適當地遮蓋,預防鼠類、蒼蠅、蟑螂之污染。 (六)若要加溫食物,宜充分沸騰後再食用。 (七)選購食品宜看清楚有效期限,選擇新鮮清潔的食品食用。 (八)木製的切菜板,因其多孔容易藏污納垢、孳生細菌,又不易清理乾淨,建議少 用為宜。 (九)食用罐頭食品時,應注意有效日期。若發現罐頭外觀有變形或膨起現象,最好 丟棄勿再食用。 (十)至郊外踏青,切莫貿然嚐食野生動、植物,以免中毒。 高溫悶熱的天氣,食物容易腐壞,人們也因天氣炎熱較易攝食生涼食品,加上 國人嗜食海鮮,使得食物中毒的機會大大增加。除此之外,各類外燴場所如辦桌、 團體旅行的飲食場所等,更是食物中毒的高危險群。不過由於個人的體質與抵抗力 有差異、吃進污染食物的多寡不同,未必每位食進污染致病原食物的人都會發病。 因此,適當的腸胃保健、正常的規律生活、不亂服抗生素藥物、保持身體的健 康等,才是抵抗食物中毒的不二法門。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