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cklin (期待天際相會)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2000.2〈管理專欄〉父母自我觀對孩子的影響
時間: Tue Jun 20 01:31:14 2000

〈管理專欄〉

父母自我觀對孩子的影響
        /王金石(亞迦貝全人發展中心•亞迦貝心理成長雜誌創辦人)

  所謂「自我觀」,就是在情感與認知上,對自我的認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父母親的自我觀對孩子的影響極深,常看到一些人書讀得很好,又是專家,但是
感情上卻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總覺得自己很差,很不好。據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人
的自我接納度及自我認識能力比外國人薄弱,而這與道德傳統的影響關係極大。

  自我觀的建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一)婚前的自我:婚前心理所造成的創傷,若沒有及時處理,便會存留在潛
意識中,甚至影響到婚後對孩子不適當的期望。有位媽媽,婚前因學歷不高,找工
作時常碰壁,於是有了孩子後,便逼孩子一定要念好學校,有好學歷,才能找到好
工作,給孩子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又如有位師母,小時候父母親生活擔子很重,壓
力很大,無法照顧到她的需要,且常常否定她;長大後,這位師母變得很自卑,常
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婚後,偶而聽到教會會友批評自己的孩子時,心理便有很
大的挫折感,因而過度嚴厲管教自己的孩子,甚至加以責打。當她打孩子時,內心
多麼希望孩子不要這麼沒有用,這麼不爭氣,但事實上,她是在說自己沒有用,自
己不爭氣。她是在管教自己而不是管教孩子。母親自我形象薄弱,間接造成孩子的
自卑感及對自我負面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的「自我延伸」,看到孩子,就如同看到
自己的影子一般。而這種影響將會一代接一代地傳遞下去。

  (二)婚後的自我:有對夫妻婚後分開兩地工作,孩子跟著媽媽,而丈夫不在
,造成這位媽媽內心許多的痛苦與埋怨,無人可以傾訴,又無法自我排解,於是就
對孩子訴苦,埋怨丈夫不顧他們母子倆。於是孩子認為爸爸不愛媽媽,也不愛自己
,心裡便開始學會恨惡爸爸。夫妻之間的問題與衝突,若不能妥善解決,便容易導
致孩子成長過程中負面的影響。

  一個人從小到大,「自我」可分為三種不同的層面,而這些不同層面的形成和
父母有極大的關係。這三種層面包括「本我」、「成人的我」和「超我」。「本我
」又可分成自由的本我以及反叛性的本我。自由的本我也就是「孩子的我」,是一
個純真、無邪的我;反叛性的本我,易怒、有攻擊性、憂鬱,容易沮喪。「成人的
我」是一個理智性、做事有條理、有組織能力,不受感情所左右的我。「超我」包
括「關愛」和「批評」的超我。關愛的超我是接納性的,成長過程中,若接受到關
愛較多,則這個「關愛的超我」較健全;反之,受到的關愛較少,被批評的較多,
則「批評的超我」過高,便容易自我否定和沮喪。一個父母對子女的關懷缺乏,批
評卻多,往往反映出父母對自己的批評也很多,自我接納很少。自然地,他們對孩
子也是這樣。

  從家庭的系統來看,父母親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當一個家庭中父親常不在時
,媽媽就變成家庭的重心,而且往往要扮演父親與母親兩種對同的角色。然而,一
個家庭即使夫妻都在,若彼此的關係不和諧,依然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例如父親
常忙於工作,讓母親獨立負擔教育、養育的責任。媽媽若不能常由丈夫身上得到足
夠的關愛與支持,便會轉而求取孩子對她的認同和肯定。如果孩子是女的,便會過
度認同媽媽,因而敏感、害怕、退縮、過度女性化;如果孩子是男的,常會變成兩
極化,不是有暴力傾向,想替代爸爸的位子,便是傾向女性化,不太會自我表達,
家庭系統影響孩子的發展可見一斑。

  兩代之間生活與思想背景上的差異,亦會造成影響。上一輩的父母,物質生活
較貧乏,養育孩子不易,對孩子「關愛」的表達,往往是藉著物質的給予與供應。
當我們有了孩子後,我們也學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以物質的多寡來表
示我們「愛」的程度。事實上,我們應該了解這一代孩子的需要,不僅是物質的滿
足而已,他們更需要心靈層面的滿足。小時候的我們環境單純,面對的是單元化的
社會,而現在的孩子,走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他們不僅需要具有全備的知識,
更需要人際關係的技巧,面對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充分的應變與反應能力,才能
在這競爭厲害的社會中立足。

  詩篇26:2:「耶和華阿!求你察看我,試驗我,熬煉我的肺腑心腸。」對父母
而言,不要覺得自己的作法就全是對的,應常常到神面前省察,求神幫助、甚至試
煉我們,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有一些心理上不自知的盲點,求神幫助我們認
識清楚,在教導孩子時不憑自己的方式,乃要察驗神的心意與作為。以弗所書4:20
-25經文上說:要常常更新、自我不斷省察,靠著聖靈的幫助,使我們成聖,也求
神幫助我們將心理負面的破口補上。國內外,許多基督徒在心理上有負面的傷痕,
需要作內在醫治。我們需要深入去探討創傷的根源,再求聖靈動工醫治,如同詩歌
中所唱:「更新我心意,使我能像你。」如此的自我來教導孩子,將更正面。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