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cklin (期待天際相會)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9.11〈宣教專欄〉校園四十溢主恩
時間: Sun Nov  7 23:10:59 1999

〈宣教專欄〉

校園四十溢主恩                         /馬玉玲

孕育(1952-1956)──佳美腳蹤遍南北

  外籍宣教士在華人教會開拓史上,留下了佳美的腳蹤。台灣地區的學生工作要
追溯到一九五○年代初期,外籍宣教士被迫離開中國大陸;部分宣教士返回本國後
,整裝再度出發,來到寶島台灣。當中有一些對青年學生特別關心,便在不同城市
中展開工作。在台南,宣教士鄧師母開辦了英文查經班,供學生參加;在台北,安
篤思牧師在台北的大學生中做些零星的個人傳道工作;在台中,任教台中農學院(
即後來的中興大學)的杭陳越梅女士與宣教士韓寶璉博士成立了農學院團契;一九
五四年,魏世德牧師(Rev. Frank Wuest)和繆學理叔叔(Mr. Wesley Milne)展
開高雄的學生工作;差不多也在一九五四年,台北市新生南路有帳棚佈道,由沈保
羅牧師主領,帳棚佈道前後,英籍醫師丁曉亮邀集安篤思牧師、姚如雲牧師共商台
北的學生工作前景;一九五五年起,北部開始有聯合夏令會,南部也有類似學生夏
令會的活動。

初創(1957-1962)──聯合佈道會前播種

  一九五七年春,第一次北部大專學生聯合佈道會,假台北市信義路國際學舍舉
辦,一連七天,台北國際學舍門口,每晚車水馬龍,盛況空前。佈道會結束,各校
基督徒紛紛開始定期性的聚會:台灣大學成立查經小組、師範大學有了晨禱會,政
治大學、台北工專、實踐家專……等也都有了定期聚會。就在這個時刻,關心學生
福音工作許久的查大衛弟兄,和他妻子經過幾個月的禱告和等候,在艾得理牧師(
Rev. David Adeney)鼓勵下,於一九五七年夏天走進學生工作的領域,成為校園
團契第一位全職同工。就在校園團契展開工作的同時,為了文字工作的需要,出版
了一份代表全國基督徒學生的刊物──《校園團契》,以後改名為《校園》。

具體組織

  原先的「校園團契」只有實際工作,沒有正式組織;它的目的在於促成各學院
成立團契,並促進各團契間的連繫。逐漸地,大家感覺到具體的組織越來越有必要
,一九六○年春,關心學生工作的教會人士與大專教授成立「台灣大專輔導會」,
是校園團契顧問委員會及董事會的前身。在輔導會指導下,確定了兩項重要決策:
其一,校園團契是本土的,也是屬於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全體的,它不求助於任何
國外團體經濟上的援助,只仰賴上帝的供給;其二,為了使大專工作更有基礎,褔
音工作應從中學生身上著手,以便為大專工作預備人才。

奠基(1963-1969)──學生工作開始

  查大衛辛勤耕耘六年之後,第一批學生工作的果子,以全職事奉的方式回饋學
生福音工作。一九六三年二月,林靜芝加入校園團契成為同工,六、七月又有李秀
全、陳騮分別加入。該春天,查大衛離職,赴澳洲進修神學,在張明哲及其他人士
推動下,北部、南部兩個獨立的學生工作系統,終於在一九六三年十月決議合成一
個系統,改名為「校園福音團契」。台北校園團契逐漸負起全省學生工作行政支援
的責任,合而為一的執行委員會也開始以全台為範圍來調派同工。南北合一後,也
是各地中學工作力求擴展之際,為了工作之需,一九六四年八月假台南橄欖山舉辦
了「第一屆全省輔導同工訓練會」,主要參加對象是全台各地中學團契輔導。這次
營會可以說是南部、北部第一次具體的技術合作。

以學生主導為大方向──福音、出版齊步走

  台灣學生福音工作的進展歷程中,學生和畢業生的主動參與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各校團契成立,大半是基督徒發起,校園同工從旁輔助。而每年冬夏令會中各校
經驗交流,往往就激發了新的團契成立。早在一九六○年,台北一群大專畢業生感
到需要一起禱告、交通,發揮統合事奉的功能,於是有了一個團契的雛型。次年初
夏,這些畢契元老為該年即將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舉行了「迎新會」,初生的團
契於是誕生!

  台北、高雄的畢契,可以說是畢業生事工的前導。隨著地區工作展開,屏東畢
契於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台南畢契於一九六七年一月分別成立。到一九六八年台中
畢契成立之際,新竹、嘉義的畢契也在醞釀中,「基督徒畢業生團契聯合會」的名
稱、組織及章程,則是在一九七三年九月的畢業生聯合會議上確立的。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校園團契出版社」向內政部登記完成。一九六八年第十
卷的《校園團契》雜誌燦然一新,從「學生園地」提升為「現代中國基督徒知識分
子的見證」,加強知性、理性、神學、歷史的探索層面。次年,第十一卷起,改名
為《校園》雜誌。

成長(1970-)──夢中大樓平地起

  隨著全職同工人數倍增,同工訓練的需要自然加大,一九七一年三月,曾任菲
律賓聖經學院院長的薛玉光先生偕夫人來台,負責同工訓練工作。薛玉光來自海外
,對從僑居地來台就學的僑生弟兄姊妹格外關心,於是透過各校團契召集部分僑生
舉行座談討論,會後即成立僑生團契,希望藉此使更多僑生聽到福音、受到造就。
一九七二年二月舉辦第一屆僑生冬令會,已信、未信者均有人參加。

  寒假、暑假的營會,早先是以基督徒造就為主。一九六○年代,因著香港基督
教學生團契「海邊福音營」的啟發,一九六八年夏天,校園團契在南部三個地區試
辦福音性營會。會期一共六天,前三天專為訓練基督徒,結束後間隔半天,基督徒
回去領慕道友來營地,一同參加後三天的福音營。次年起,全台各地的中學營會,
均採福音營模式。大專工作方面,也於一九七○年六月底假淡江文理學院舉辦第一
屆福音夏令會,主題為「生之追尋」。

  校園團契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的辦公室,原屬世界展望會所有,後來由遠東
歸主協會支配使用,成立了「十字園」。校園團契成立後數年,向「十字園」借用
一個房間;因為工作日增,一九六三年整棟借用。一九六八年展望會負責人來台,
看見校園團契充分使用那座兩層木造的建築物,十分感動,於是接受丁曉亮大夫的
建議,將整棟房屋連同土地贈予校園團契。七○年代初期,工作繼續擴展,每個星
期在舊房子裡的聚會高達三十次之多,經常有四、五個聚會同時舉行,連圖書閱覽
室、小書房都成了臨時聚會的場所,唱詩歌的聲音此起彼落、相互干擾,同工、學
生都感覺「改建」一事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一位同工有天晚上作夢,竟夢見在
這裡蓋起了一座大樓,當時大家都覺得根本不可能,哪來這麼一大筆錢呢?但是舊
房子的環境越來越糟,下雨時到處漏水,地板會吱吱作響,上樓時要小心翼翼,大
門也有點搖晃……,連修理都很困難。於是大家開始向神禱告,從一九七一年初正
式提出改建的呼籲,到一九七五年三月三日,舉行「大樓奉獻感恩禮拜」,五年之
中有說不完的故事和見證,而那一座夢中的樓房,終於出現在羅斯福路上。

「小組」傳統──細胞小組展愛網

  招牌菜「小組查經」是在校園團契正式成立之前,就已出現在大專基督徒之中
。一九七○年代初期,艾得理撰寫的《細胞小組》英文小冊,已發到校園同工和部
分大專學生手上。

  一九七一年秋,北部大專工作的同工,在某些團契中,嘗試將原來的「同工禱
告會」改為「核心小組」的訓練模式。同工認為,小組有「易於一起更深追求與訓
練」的優點,至於小組內容,有查經、生活教導,及服事上的基本操練。有一段時
期,台灣南部某個女中團契的同學,兩個兩個一組,利用中午吃過飯的時間,花十
五分鐘,在校園的角落裡彼此代禱,也為團契契友、事工禱告。這些都是小組的不
同面貌,在不同時期、不同團契,按著各自的需要,自行發展、改良。一九七六年
十一月,《小組簡介》及《小組長手冊》初稿完成,在全體同工會中審訂,四個團
契試行小組的模式,結果不錯,校園團契決定在各大專團契全面推動小組模式。配
合這個方案,文字部出版小組聚會材料《邁向成熟》、《歌羅西書查經》等五種,
並出版《小組長手冊》,「小組長訓練會」則於一九七七年八月舉辦,儲備各校團
契小組長人選。推動之初,全台各團契共有兩百多個小組,因初次推行經驗不足,
加以學生流動極速,小組長從初任到成長需時不短,不少組長磨練到可以發揮之際
,驪歌聲響,必須告別學子生涯,小組的品質與水準也因此浮浮沈沈。一九八○年
,《小組長手冊》三年間售完一萬冊,修訂易名《校園小組手冊》出版,小組事工
也再度進一步研究。

青年宣道大會

  邁向一九八○年代前夕,校園團契經過多年尋索、禱告與等候,於一九七八年
四月依照神的帶領,決定以一年時間籌備第一屆青年宣道大會。

  之前的一九七五年三月,校園新建大樓落成之際,除了「校園團契工作展覽」
之外,另舉辦「宣道特別聚會」,宣道展覽及聚會,成了校園團契走向宣道事工的
一步。同工感覺呼召青年獻身於現代宣道工作(國內、國外)的時機似乎已經來臨
,於是為此禱告,並著手收集相關資料,從一九七六年起,經過兩年的禱告、交通
與討論,終於決定舉辦青年宣道大會。一九七九年七月二日,期待已久的青宣大會
,在「舉目看田莊稼熟,遍野禾穀待收……」的詩歌聲中,揭開了序幕。一千四百
位基督徒的聚會,一點也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大事,這不過是在那個「不能再遲」的
時刻,這一代的青年基督徒回應了上主的呼召。一九七九年至今,每隔三年或四年
持續舉辦的青年宣道大會,已成為青年弟兄姊妹嚮往的盛會。

中學生事工

  一九八○年以來,校園相繼發展高中、高職、五專的學生事工,高中職以團契
型態進行,由團契輔導主導;國中工作則將主要責任託付予各校基督徒老師,以多
樣化的活動傳福音,然後把學生介紹到學區附近的教會,不再以傳統的團契模式帶
領,升學壓力的外在因素,使中學階段的青少年難以用定期聚會方式施展。中學同
工乃將有限的力量,集中在深入的跟進栽培,使基督徒學生根基穩固,日後不論升
學或就業,都能作主精兵。一九八二年起,一度沒有專任同工照料的五專工作再度
出發。校園團契在人力拮据的狀況下,派出一位同工專責五專工作,幸好五專畢業
生的向心力頗強,他們的回饋,使部分五專團契獲益甚多。

「福音講座」與「專業團契」

  一九八四年,校園團契的學生工作開始實驗「福音講座」模式。「講座」從科
學、醫學、文學、心理與音樂等角度著眼,引發參加者對信仰作初步思考。那一年
舉辦的講座有「科學與人生」、「認識自己」、「資訊與人生」、「現代人的人生
觀」及「醫學與人生」等,反應頗佳。由於禱告熱切、宣傳密集,以及各團契輔導
和學生通力合作邀請,當天出席人數達一千五百人,不但滿座,還有同學站在走道
上;雖然收回的問卷只有四百張不到,但清楚表明願意接受主的仍有一九九位。

  一九八六年冬,台北地區中學工作與數間禮拜堂及《佳音》雜誌攜手合辦「聖
誕歡樂週末派」晚會,場場爆滿。社會趨向多元化的時代,校園不斷調整腳步,思
索福音出擊的角度;同時亦彼此提醒:「福音的包裝可以創新,但是內容不可以打
折。」因應成員與工作兩方面共同的需要,部分工作朝專業團契的方向發展,教師
團契、醫療佈道會、音契、傳播人團契相繼成立。

  即將邁入新世紀之際,願「校園」繼續為主得人如魚,讓更多的學生在年輕時
即得救,一生跟隨主,享受豐盛的生命。
(節錄自校園網站)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