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klin (期待天際相會)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9.7〈山雨與火把〉山雨與火把──緬甸紀行 時間: Wed Aug 25 00:28:19 1999 〈山雨與火把〉 山雨與火把──緬甸紀行 /黃友玲師母 「宣教工場上的福音工作,就像是一個人,手上拿著一根點著的火柴,在一個 黑暗陰濕的谷中行走,想要點燃任何可以著火的東西,然而所有的東西都濕透了, 怎樣努力都點不著。但有時候,神的風和陽光事先已有準備,谷中也有許多乾燥的 地方,經火一點──這邊一株灌木,一棵樹,幾條椏枝,那邊一堆葉子都著了火。 點火用的火柴和持火的人已經遠去,點著的火仍發出火與熱。這就是神要看到的, 也是祂要求我們的:一小堆一小堆的火,燒遍了世界。」 ──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 緣起 前往緬甸是去年的計劃,我和外子董牧師按部就班地實踐教會向世界宣教的使 命,先去了印度半島的尼泊爾,接著便是中南半島的緬甸。但因尼泊爾之行已相當 緊湊,無法再分身前往緬甸,所以只有將緬甸的宣教計劃挪至今年。 本教會的資深執事吳招仁弟兄是緬甸華僑,他二十幾年前從緬甸移居台灣,在 此娶妻生子,但心裡還是念念不忘他的故鄉緬甸,尤其是緬甸華僑的福音工作。台 灣資訊發達,教育普及,各式聖經培訓教材俯拾皆是,但緬甸物資艱難,印刷不易 ,又受政府重重限制,能得一紙教材,如獲至寶。故此,他二十年來默默地、不間 斷地郵寄各種教材至緬甸,供應了無數基督徒青少年兒童的需要。 當初為他施洗的童銘惠牧師為聖靈引導,十七年前於緬甸創立了「緬甸基督教 傳道人訓練中心」,為培育神國人才,不遺餘力。透過吳執事,我們認識了童牧師 ,對童牧師所投入的華人福音工作非常敬佩,外子經過禱告,發起全教會支持該訓 練中心,並期待能親眼目睹上帝在緬甸所成就的大事。 見聞 五月初,我們抵達了中南半島上的緬甸。 正如西方人所形容的,緬甸仿如隱士般,風俗人情和外面的世界迥異,就好像 走進時光隧道般,進入了另一個古樸淳雅的國度。 從機場到首都仰光是全緬甸最好的道路,路面平整、綠蔭夾道,熱帶植物花開 並蒂、鮮麗動人。間或閃過英國殖民地時代的老式建築,高大堅固、典雅精緻,透 露著英國人講究生活品味的特色。 街道上男男女女都穿著棉布裙,據說這是百年來的傳統,男人的裙子叫「巴 索」,打結在腰前,女人的裙子叫「她美」,邊緣摺入腰間。 仔細留意經過的女士們,發現她們的臉上塗著一種黃色的粉,據說,她們不論 老少,一年到頭都塗著這種天然保養品,那是一種檀香木,取其樹皮,磨成糊狀, 就可以抹在身上或臉上,兼有收斂、保養、防曬與清香等功能,聽來實在覺得很神 奇。 緬甸物資豐饒、土地肥沃,是中南半島重要稻米出產地,北緬山區又有名貴的 柚木及寶石,妥善經營,應可成為富強之國,但是自從軍政府執政以來,閉關自守 、專制強權,使得民不聊生、閉塞落後,實為國家一大損失。 緬甸共有四千六百萬人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緬族佔百分之七十,其它 少數民族包括撣族、克倫族、欽族、孟族、吉仁族、若開族、克欽族、栗粟族等。 以仰光來說,有三百九十萬人,有百分之四是基督徒。 緬甸以佛教立國,佛教徒佔百分八十九,據稱為當今世界最保守最傳統的佛教 徒。全國寺廟超過一百間,其中以大金塔最為崇高碩大,金碧輝煌、氣勢雄壯,塔 身貼滿了金箔,是緬甸敬拜偶像的具體象徵,其它大大小小的佛塔亦無處不在,人 們熟悉佛教故事,傳統根深柢固。 近年來,教會增長迅速,非常需要傳道人。當然,英國殖民時代也留下了不少 教會,如浸信會、聖公會、衛理公會等,矗立在這片梵音裊裊的土地上。 而童牧師所設立的傳道人訓練中心正是要培植宣教人才,面對那屬靈的爭戰, 能夠前仆後繼,為主得回人。 此行前來,牧師應邀在訓練中心舉行特別講座,我則在童牧師邀請下與這群神 學生分享文字事奉的心得。 「緬甸基督教傳道人訓練中心」成立至今已十七年,成績斐然。童牧師最初以 師徒式教導,到後來學生踴躍報名,在聖靈帶領之下,設立了這個訓練中心,以培 養神國人才。而最初畢業的李有福弟兄、彭冬蘭姊妹則先後按牧,分任今日訓練中 心的訓導和教務主任,擔起繁重的校務。 十七年前,訓練中心初成立,沒有校址,童牧師便向當地的教會租借一間大樓 做為教室和宿舍;訓練中心沒有經費,童牧師就帶領大家禱告,結果樣樣豐豐富富 、毫不缺乏;訓練中心沒有師資,上帝即感動畢業的校友一一返回任教,回饋母校 ,栽培後進。 今日的訓練中心,有學生五十二人,正在興建一棟十一層高的大樓,預算是七 十萬美金,預定今年就要啟用。透過訓練中心所有師生同心合意地禱告,支票、奉 獻從全世界各地不同宗派的教會團體或個人寄來,不可思議的神蹟天天發生著,我 們的神真是耶和華以勒的神,祂知道祂兒女一切的需要。 我們先後和一些學生接觸,知道他們中間除了華僑之外,還有雲南的少數民族 ,如栗粟族、景頗族、苗族、果敢族等。歷來,緬甸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就非常密切 ,特別是栗粟族,信主人數最多,據說他們極其渴慕福音,福音的火如同火把一般 ,一村燒過一村,獻身傳道者更是不計其數,而說起栗粟族的歸主,有一位宣教士 功不可沒,那就是富能仁。 山雨 在一本名為「山雨」的富能仁傳記裡,序者于中旻先生有一段話這樣寫著: 「是愛的動力,使富能仁自英國來到中國……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離開家人 和親友,放棄了事業、放棄了享受、放棄了前途,走向了不可知,走在崎嶇荒涼的 山路上。從城鎮到山中的村落,走上一兩個星期是常有的事。他的腳起了繭泡,腿 腫了、疲倦了,卻真是傳道者登山的佳美腳蹤。躺下去,是為了起來;休息,是為 了走更遠的路。他忍受著不合口的粗糲食物、不合心的奇異風俗、不合時的惱人氣 候,風吹雨打,都得忍受。時間的考驗、灰心和孤單的攻擊、疾病的侵襲、盜賊的 危險,真是天天冒死。這就是栗粟使徒富能仁的生活。他為了福音,為了那些失喪 的部落人民,喪失了自己,把自己獻上,焚燒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國西南山谿一角 ,點燃新生命的希望。他在被遺忘的人中間,所結的果子卻永不會被遺忘。他走到 了文明世界的盡頭,在那裡開始拓展天國的疆域。」 緬甸上方即是雲南,雲南群山密佈,常常下雨,有一年的雨季幾乎奪去富能仁 的命。 那天,他從緬甸邊界過到雲南,大雨如注。他騎著馬,絲毫未發覺自己正不斷 地往下沉。當他跳下馬,突然河裡一道寒冷的吸力把他往下拖,原來那是個爛泥坑 。他不斷地往下沉,完全無法抗拒,泥漿漫過他的胸部,漫過他的脖子,就要將他 滅頂。就在這時,突然幾個栗粟族的夥伴平躺著身子游過來,拼命把他救上來。富 能仁平安上了岸,回頭一看,馬已經不見了,他嚇得一身冷汗。 富能仁一生奉獻給雲南的栗粟族,而一九五一年後,成千上萬的栗粟族又逃到 緬甸,成為緬甸基督教人口不可忽視的一群。 火把 眼前這群學生,年紀都很輕,稍微黝黑的面龐上,帶著真摰的笑容,一雙眼睛 閃亮亮的,他們大多來自緬甸本地,也有一些是來自「國內」──他們指的是中國 大陸雲南。他們走過傳統宗教或精靈崇拜,來到主耶穌面前,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 喜悅。 看他們的輪廓,和華人無異,但操持的又是一口緬文。他們都是立志要成為傳 道人的一群人。 有一位弟兄,是大家口中的高材生,因為他是大學畢業生,在緬甸或是中國大 陸都不是件簡單的事。他大學讀的是哲學,非常喜愛思想研究哲理;而他信主的關 鍵,聽他說,竟是主耶穌的一句話:「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他鑽研考察,覺得耶穌的話太有道理,不是人間的高哲名人所說的那些虛無縹 緲的話可以相比的,於是決定信耶穌。之後,他決定獻身,走上一條為世人解惑的 路。 有一對夫婦是栗粟族,來自雲南,據他們說,那裡的禾場極大,傳道人非常缺 乏。他們這次前來緬甸受訓,回去就有三十幾間教會等著他們牧養。 有一位姊妹,她的父親是教會的長老,非常愛主,他在女兒幼小時,就將女兒 獻上,期待女兒一生蒙主使用。後來,這位長老因為開礦發生意外,整個人被活埋 ,救出來時已回天乏術,他的女兒在淚光中對父親說,唯願一生事奉耶穌,繼承父 親遺志。 這群弟兄姊妹的故事說也說不完,是崎嶇、是艱難,但都擋不住他們將自己年 輕的生命獻在真神的祭壇,好像一支又一支的火把,繼續點燃福音的熱火,如富能 仁所說:「經火一點──這邊一株灌木,一棵樹,幾條椏枝,那邊一堆葉子都著了 火。點火用的火柴和持火的人已經遠去,點著的火仍發出火與熱。這就是神要看到 的,也是祂要求我們的:一小堆一小堆的火,燒遍了世界。」 結語 從緬甸歸來,一幕幕山雨的景象仍在我的眼前,那滂沱大雨澆灌了大地,但不 熄的是火把,熱烘烘的一團團火,延燒不盡。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