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cklin (期待天際相會)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9.6〈特會記實〉你也可以動筆──記文字特會
時間: Wed Aug 25 00:25:47 1999

〈特會記實〉

你也可以動筆──記文字特會                   /張嘉桂

  四月十八日,一個主日的午后,宇宙光出版社特別借用合一堂作為陳惠婉女士
文字特會的場地。與會者都是領有文字事奉異象的弟兄姊妹,故皆對此次的演講充
滿極大的期待!

  主講者陳惠婉女士十八歲自北一女中畢業後即赴美念書。在美國大學修的是會
計,後又轉行讀電腦。曾任會計經理及電腦工程師,於九○年辭職奉獻投入文字事
奉,而後又入加州富樂神學院取得神學碩士,現定居洛杉磯專事寫作。

  「走過的路必留下痕跡」是對陳女士影響極深的一句話。而走過的路要留下痕
跡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要懂得回頭,才能看到自己走過的痕跡;二是在回頭後,
需要有一個方法可以整理所走過的路。要有方式去記錄,痕跡才能真正留下。

  文字和語言是直接影響我們的記憶、思想和感覺的鑰匙。如果失去了一個熟練
到可以運用自如的語言,人就會像失去了身世、就會像是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一樣。
而陳女士在美國就曾有一段這樣的時光──英文沒有好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感覺,而
中文也漸漸忘記了,那時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故語言是斷
裂的,而思想、感覺也是斷裂的,所以她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表達自己的感覺,證
明自己的存在。直到她有了信仰,才發現除了自己的故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故事
──上帝。而在這個故事中,語言有它非常神奇的力量。在這個信仰中,語言就是
生命,就是力量,就是光。因為神藉著祂的話創造宇宙,而祂的救贖更是藉由文字
跨越時空,傳達到二十世紀的今天,使人能認識真神、得著新生命!這樣的看見觸
動陳女士不斷地思考文字的重要性,最後便決定投身全時間的文字事奉。

  在演講中,她提到文學在福音中的角色是:能為我們打開心中的一扇窗;能呈
現價值觀、理想,提升我們的層面;在傳遞信仰上不是大聲疾呼,而是輕聲細語;
在文化上是採滲透而非促銷;成為文化中的金絲雀──基督徒作家在文化中要扮演
的是先知角色,要警告人:「人若沒有認識神,必會走想滅亡。」

  她也提到,許多文學愛好者不敢提筆的原因,是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或者自己根
本寫不出來。而要跨越這個寫作的障礙有幾個條件:(一)成長環境中的準備──
我們要能學習回頭看神在我們成長環境中對我們在文字上的裝備;(二)尋找志同
道合的文友,彼此激勵勸勉;(三)有寫作的使命感──因為使命感會使人願意奉
獻而非表現,並使人能保有一個大圖畫:.雖然有許多作家在寫,可是有一個觀點
是他們沒寫到,就是屬靈的觀點;有一個價值觀他們沒寫到,就是信仰的價值觀。
我們手上握有很多人生命的鑰匙,我們能為他們解答!若能掌握這三個要件,我們
就可以持續且不斷地寫下去!而在個人的裝備上,我們要操練及學習的是:要不斷
地寫,不斷地投稿;寫作題材可由閱讀、思考和觀察中取得。另外在時間的安排上
則是80%閱讀,20%寫作。

  在整個演講完畢後,陳女士開放了一段問題解答的時間。回答問題的過程中,
我們看見陳女士對真理的堅持。她是用最謙和的態度作最強硬的堅持,也讓人看見
她的寫作是深深地紮根在信仰的磐石上的!

  在佛教文化、文學充斥的今日台灣,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督徒作家投入文字事奉
的禾場。陳女士在演講中也分享了三個層面的文字事奉策略:(一)福音預工──
是「鬆土」,是「拆牆」,是「施洗約翰的施洗約翰」,它的對象是對福音毫無所
知、或不友善、不開放、有防禦心的人;(二)福音文學──它的對象是態度上較
開放,對教會、信仰多少有些接觸者,而這些人大多為青年和中年層面的知識分子;
(三)栽培文學──它的對象是基督徒,在信仰實踐上需要指引、對聖經需要更多
認識者。

  感謝主使用陳女士作了這麼精彩的演講,也求神繼續祝福並興起更多的文字事
奉者,使他們藉由文字的表達影響這個世代,使更多人因而能認識真神,歸向基督。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