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klin (期待天際相會)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9.2〈帶著科學去飛翔〉一粒大豆百般情 時間: Fri Apr 16 22:39:05 1999 〈帶著科學去飛翔〉 一粒大豆百般情 /張文亮 上帝疼愛中國人,因為世界上最營養的一種植物,首先是生長在中國。今天各 國大豆的豆爸、豆哥、豆祖、豆宗,考證其來源,會溯源到中國的東北,那一塊風 吹草低見牛羊的松花江畔。有誰想到一顆顆小小的大豆傳播出去,五千年後,大豆 (又稱為黃豆,soybean)已經成為最有效率獲取蛋白質的方式了,多少億人口每 天是以大豆作為他們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中國人與大豆相處最久,處理大豆已經成了中國的國粹。把大豆壓成汁,可以 煮成「豆漿」,壓榨後的殘渣還可以作成「豆餅」,大豆發酵可以釀成「醬油」, 磨成粉就是「豆粉」,用力壓可以提煉「豆油」,脫了水可以作成「豆干」,泡水 鹽漬「豆鼓」,甚至把大豆與不太有關係的豬腳一起燒,都有風味,最妙的還是把 石灰投在大豆汁中,還可以製成好吃的「豆腐」。今天的科技已經可以複製牛、羊 了,但是多少科學家想用其它的蔬菜複製豆腐,都沒有成功,不知是豆腐太奇妙, 還是科學家有點遜! 大豆的好處還很多,例如豬就愛吃大豆莢;大豆採收後,大豆的殘株拌入土壤 中,是很好的肥料;還未成熟的大豆煮水是著名的「毛豆」小菜。大豆除了好吃、 好用之外,還有一個令人深深著迷的地方,就是大豆很有「內在美」。 第一次發現大豆很有「內在美」,是我在高雄湖內鄉與大豆的一次巧遇。我一 直以為高雄的湖內鄉是一個貧瘠的地方,因為北有嚴重污染的二仁溪,南有污黑惡 臭的阿公店溪,西邊是大海,東邊是一片三不五時就淹水的低窪地,難怪這個地方 叫「湖內」,有點濕答答的感覺。但是在清朝初年,這裡就已經開發成人口集中的 城鎮地,我不懂,早來這裡的人是吃什麼長大的?到了湖內,才知道長在這片砂質 土壤上的是一片的大豆。原來在嘉南、屏東沿海的砂地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種大豆 ,難怪台灣的菜市場一直都有「豆腐」在賣。 當嘉南平原的落日餘暉,染黃了大豆莢表面的毛絨,我才發現大豆的外表其實 並不好看,矮矮的株幹,淡黃的葉片,泛斑紋的豆莢,多毛的莢果,一點也不像「 世界第一營養品牌」的模樣。我蹲在大豆田中,順手捻開一個豆莢,驚訝地發現裡 面有三顆子實飽滿的豆子,躺在珍珠絨似的莢殼裡,這麼難看的外表,竟然有這麼 溫柔的內在,何等巧妙設計的內在美,竟然是彰顯在一顆小小的豆莢上。那種美, 默默地站在田野,等著有心的人去發現、開啟呢!那種美,不是為了自己的外表, 是為了保護內在生命的安妥。與大豆相會的那一刻,我才稍稍體會到一點什麼是上 帝創造裡的內在美。 大豆除了有用以外,是不是還很有內涵呢?很多「吃素」的人是以大豆為他們 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他們是不是應該感謝把大豆創造得這麼奇妙的上帝?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