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klin (小闓) 看板: Grain 標題: 《一粒麥子》1998.9〈編輯室特稿〉中暑──不堪陽光的熱力 時間: Fri Oct 2 02:14:46 1998 《編輯室特稿》 中暑──不堪陽光的熱力 /黃文瑜執事 根據全球氣候資料得知,聖嬰現象約二至七年便會出現一次。台灣地區今年的 平均氣溫,都比往年高出攝氏一度以上,此種高溫烈日、赤頭炎炎的異常氣溫,容 易因散熱困難引發中暑,尤其是高溫下活動者、老年人、小孩等更是高危險群,當 小心防範「避暑」。 一般所稱的「中暑」是指當周圍環境溫度極度上升,而體內的體溫調節機轉衰 竭,導致身體無法藉由出汗排除過多的熱,所產生的體溫過高現象。中暑的發生很 突然,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只要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活動過久,或是尚未習慣,或 是在炎熱環境下關閉過久,都會引起中暑的發生。 常見的幾種中暑類型及表現症狀 一、輕型中暑──在散熱不良的密閉空間及高溫的室外活動一段時間後,出現大量 流汗、口渴、頭暈、心悸、乏力、胸悶、面色蒼白,繼而體溫升 高、皮膚發熱、面部潮紅、血壓下降、嘔吐等症狀。 二、中暑痙攣──多發生於健康青壯年在高溫、悶熱環境,大量出力勞動、流汗後 。會出現四肢骨骼肌痛性痙攣或抽搐、嚴重脫水、體溫正常或低 熱、尿肌酸量升高、及低鈉血症。 三、中暑衰竭──多發生於老年人(因中樞神經調節能力較差,散熱不易)、中風 等中樞神經疾患者(因其調節功能有問題)及高溫不適者。發作 時會突然暈倒,神智不清或昏迷。有些人是先有眩暈、頭痛、面 色蒼白、出冷汗、脈搏跳動緩慢且微弱、血壓下降、明顯脫水等 表癥。 四、中暑性高熱──常發生於持續數天豔陽高溫後。老年人、有慢性病者、身體孱 弱者較易發生。此型中暑病情嚴重,開始時出現無力、頭暈、 噁心、步態不穩,一兩天後突發高熱達攝氏四十度以上,全身 熱燙、面部潮紅、皮膚乾熱、無汗、呼吸淺快、脈搏每分鐘可 達一百四十次,血壓下降、心律不整,情況惡化會出現譫妄、 驚厥,甚至昏迷、死亡。 發生中暑的處置與照護 一、發生時立刻離開現場,將患者移到陰涼處或冷氣房中休息,並將衣服解開,以 降低其體溫,多於數小時內可恢復正常。 二、體溫高者,可於頭部放置冰袋;使用冷毛巾擦拭身體,或覆蓋溼衣服,以助散 熱。 三、如果中暑者神智清楚,可以小口地喝些冷水或喝運動飲料對比1:1的白開水, 以補充足夠的水分。 四、若中暑者流汗很多,並有痙攣、腹瀉、嘔吐等現象,則給予飲用500c.c.白開 水加半茶匙的鹽。 五、患者神智清醒,可採半坐臥姿勢,若意識不清,則採復甦姿勢(註)。 六、在陰涼處休息時,可用姆指間按壓中暑者人中穴及按摩四肢。 七、若發生嚴重的休克症狀,就必須趕緊送醫急救診治。 防護發生中暑須知 一、氣象報告攝氏三十七度則為「高溫天氣」,即是告誡人們採取防暑降溫措施。 所以,炎熱的夏季,應注意收聽天氣預報,根據氣溫高低採取相應的防暑措施。 二、凡老年人、幼童、抵抗力弱、耐受力差、或對熱的敏感性強者,宜避免長時間 曝曬或長期置身於悶熱的環境中,一但室外溫度高於二十八度,則在室外時間 不要超過半小時。 三、如果必須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或要在太陽底下揮汗打球運動時,一定要注意穿 著寬鬆吸汗衣物;還要多喝水、或運動飲料加入1:1的水,可同時補充水分、 鈉、及鉀鹽,以避免脫水;另外尚須保持通風,以免「熱」出問題來。 四、戶外活動時,應塗擦防曬油,以免過度出汗,而引起出汗調節機轉失常。 五、外出活動在休息時,儘量選擇樹蔭或走廊下的陰涼處。一但流汗過多之後,出 現皮膚發燙、臉色潮紅等症狀,已是中暑前兆,應即早處置,設法降低體溫。 縱然已是九月天,將邁入秋天季節,但「秋老虎的熱威」不容等閒視之。而且 中暑的發生與溫度、風速、相對濕度、勞動強度、體質、營養狀況等皆息息相關, 若作好避暑措施,我們就能安然抵擋陽光熱力。 註:復甦姿勢── (一)平臥,將患者右側腿彎曲,右手置於臀下。 (二)施救者跪於患者右側,將患者左手置其胸前,扶住患者左肩與左臀翻向右側。 (三)將患者右手肘往後拉,使其自然彎曲在背後。 (四)左手背置於臉頰下,下頜往上略提高,使呼吸道通暢。 (五)左腿自然彎曲疊放在右腿上。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