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天啊,我累死了!!
標題: 近年流行音樂曲風走向和社會變遷之省思 v.1.1
時間: Fri Nov 29 23:03:52 1996

        從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開始對流行音樂產生興趣,那時就和不同的音樂形式結
  下了不解之緣,其實我從小在父母在音樂方面的有心栽培下,雖然說不是說能流利
 的演奏樂器,但是我覺得我從小被培養出良好的音感,或許就是這種音感吧,所以我
  各式樣的音樂都很容易接受。尤其是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觸的流行音樂。

        還記得小學六年級那時,也就是大約十幾年前吧,幾乎我最常接觸到的就是一
  些少男少女組合的團體,他們以姣好的外表,唱片公司精緻的包裝或是大牌主持人的
  力捧將他們推上了螢光幕的最前線,那時正值民歌時代的末期,他們的出現,可以說
  是為這樣一個時代畫下了句點,記得那時的小虎隊,就是最好的例子。張小燕的開麗
 製作公司,在以憂歡派隊作為進攻市場的試金石後,推出這個以18∼20歲男孩為
 主要成員的小虎隊。興起的那種風潮,在那時真可謂空前絕後。一場小小的簽名會就
 把國父記念館前的廣場完全佔領不說,就連這三個年紀二十上下的年輕人,還必需像
  政治人物般有保全人員護送著由後門出入。台灣的社會在那時正值轉型,正由一個克
  勤克儉的保守社會轉向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小虎隊能夠掀起這樣的一種風潮,和唱
  片公司那種日本式的整體包裝-給予長期接受日本流行文化卻總不見台灣有此類歌手
  出現的台灣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出現給他們一個崇拜追逐的對向;而在此之後,興起
  的個人偶像風潮就如一江春水,漫逸不可收拾。

        在此要說明的,就是所謂的日式包裝,是指將藝人或團體,以日式行銷宣傳手
 法-日本曲的主打歌,日本流行的時尚打扮,或是當紅日本流行舞步,當然最主要的
 是那種說不出來的日本氣息;用這些,來包裝藝人。最有名的就是日本那時當紅團體
 少年隊,之於我們的小虎隊,紅孩兒。附帶一提,他們都創造十分可觀的銷售成績,
 也不得不讓人佩服行銷人員的眼光獨到。

        伴隨著個人偶像歌手出現而興起的是港星的追逐風潮,許多國語發音不甚清悉
  的歌手,藉以大量外國曲(情歌,舞曲From日本;有一些舞曲來自英美)紛紛推出唱
 片,而且有不可思議的銷售量,我覺得在那時真的是台灣流行歌曲最黑暗的一段時間
 ( 唱片公司似乎培養填辭者就可以了! );有的唱片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可聽的價
 值:歌手發音不標準,唱片製作粗糙,詞曲翻唱日本或老歌情況嚴重,對這樣的狀況
 ,不知又多少人提出呼籲,可是這種唱片照樣有人買,唱片公司照樣出,對我們而言
 ,我們能做的只有消極的拒買,.....。

       在這裡有一個現象是值得注意的:有許多秉持原創精神和真實白描的歌手,開
 始創作一些從鄉土出發-關懷鄉土生活,描寫鄉土情懷;或是紓發內心自我感情的作
 品,在一些小的獨立廠牌下(Friendly Dogs,水晶唱片,魔岩唱片)漸漸斬露鋒華
 ,雖然說他們的音樂還是不能引起很大的銷售量,但他們的創作卻也受到對主流音樂
 失望的聽眾共鳴,而在Pub和一些介紹多元的音樂電台中受到重視(如早期的中廣青春
 網),至此,他們以另類音樂自成一格,為自己的感動而奮鬥。

    最近幾年吹了五六年的偶像風慢慢緩和,我們要很現實的說,光鮮的外表對物
 質充裕的現代人,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歌迷要的東西。在短暫的真空期後,另一種社
  會寫實的情歌正在慢慢的佔領整個市場。我想接觸台灣流行音樂的人,應該對任潔玲
 的一曲:我們有沒有愛過那樣嘶裂吶喊的唱腔印像深刻吧!我可以說,因為社會開放
  媒體尺度鬆綁,男女之間的感情問題常常在身心並不成熟的青澀年齡提早到來,許多
  無法面對的情況,往往造成彼此很多的傷害,而且通常又以女性受到的傷害更大,所
  以描寫這種社會現象,男女愛慾糾纏的心碎情歌就大量出現,而聽眾也以銷售量給以
 (感動萬分)的熱烈回報。

       這一兩年來,前所題及之另類歌手被許多唱片公司挖掘,加以包裝後終於脫離
 曲高和寡的境地,而受到許多聽眾的共鳴,我想這是因為年輕的聽眾接受到許許多多
 來自各處五花八門的資訊,可以追求的東西已不再只限於偶像了吧,再者,前所提及
  物質的充裕也讓年輕人個個都能像偶像那樣打扮的亮麗出色,所以情慾和一些新奇的
  東西,流行的話題或是觀念,當被適當的被拿出來做包裝的時候,往往都會得到很不
  一樣的銷售成績∼這些音樂內容並不一定要是很深入的,只要點到為止,在宣傳上下
  功夫,造成流行風潮就可以了。就像最近來華演唱的Alanis Morissette,在加拿大
 是屬於Tiffany一型的歌手,被唱片公司塑造後,變成新時代另類搖滾嬌娃。就是最
  好的例證。

    或許那時許多人正為著這些歌手終於熬出頭而慶幸著,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
 唱片公司大量包裝許多藝人成為所謂另類歌手,或是以前是被定義為另類的,為了銷
 售量,雖然打著另類的旗號,但是卻做著很速食的主流音樂;這股風潮正方興未艾,
  由其是以後者,最教這些還為音樂品質和理想堅持的歌迷們傷心.因為他們不只改變
  自己,最令人難過的是,他們正在作模糊過去的工作,讓台灣的流行音樂,越來越看
 不到理想.....。

       這只是一個開始,為另類而另類的人越來越多,在要速食還要另類的情況下,許
 instant noodles的道理,雖然口味是如此的香辣,調味是如此的精良,在老饕的眼裡
 永遠只是不值一文的廚餘;珍饈不需要費心烹調,保持原味,進而將其精髓誘引出來
 。)在要速食還要另類的情況下,許多音樂毒種就會侵入台灣的流行音樂,就像為色情
 而色情,為暴力而暴力的音樂會被大量披上另類旗號入侵,到時候......。

      我想社會道德亂相不是一日可成。當一切的道德基準被毀壞,也就是社會結構瓦解
 的時候;我們對這種文化的淪落,豈能不慎乎?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