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freshman 看板] 作者: gospel (非常女貓) 看板: freshman 標題: 《團契反省》上帝的家歡迎你來 時間: Fri Dec 31 18:00:40 1999 上帝的家歡迎你來 師大 SMS 在還沒有接觸到基督信仰之前,對於基督教的了解很多是從外國的電影 或影集而來的。對那個年期的我而言,天主教和基督教似乎沒什麼差別,感 覺起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徒都是星期日要去教堂禮拜,而它們的教堂也都 是美輪美奐的。在這些影片中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記憶,就是教堂裡面 似乎一定都有和藹可親的長輩,當人們心理不舒服、難過的時候,他們好像 習慣地會去那裡找那個長輩傾訴。感覺上,教堂是個人們可以獲得安慰的地 方。 真正開始接觸基督教是大學的時候,那時候跟著一個班上的同學到台北 的一間教堂去參加團契。對我而言,這一切都是新鮮的,聽到他們相互稱呼 「弟兄姊妹」,當時我好奇地位我同學為何要這樣彼此稱呼,他告訴我:「 在基督教的信仰裡所以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所以我們都是弟兄姊妹阿!」 。接著我又問他為何要蓋教堂,上帝會住在這裡嗎?他接著告訴我:「教堂 是上帝的家,是我們敬拜祂的地方,當然,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所以教會 也是我們的家喔!」聊到這裡,我開始有點明白基督教的教堂是怎麼回事了 。 但是,當我成為一個基督徒的之後,對於教會的印象卻開始轉變。去年 的某一天我遭遇挫折,心理十分難過。當時的我直覺想到的,就是到台北的 公館,因為那裡教會多。就這樣,也沒在多想什麼,就騎著車子到了公館。 但是到了公館後,面對眼前諸多的教會,我發現我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因為我突然想到,許多教會都是大門深鎖,另外,也沒有什麼教會認識我 ,教會中和藹可親的神父或牧師似乎只是只存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也沒聽說 過台灣教會的牧長會主動關心情緒低潮的路人。 就這樣走啊走,我走到了一間教會的門口,管理員看到我沒多說什麼。 所以,我又走進了那間教會的禮拜堂,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禱告。不久,禮拜 堂開始進行禮拜,反正心情不好,我也就跟他們一起禮拜了。禮拜完,所有 參與禮拜的人在一首問候歌聲中彼此握手,也不少人跟我握手問候。可是, 這一切好像是小學生參加週會一般的行事化,沒有人注意到我是第一次來到 那個教會的人。就這樣,我默默地走近了禮拜堂,又靜靜地一個人走出了教 會。 這次的經歷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不知道有基督徒或一般民眾曾經有我 這樣的經歷。事實上在情緒低潮的時候,會想到踏入教會的非基督徒已經是 少之又少,如果當這些少數民眾真的有需要,需要有人為他們禱告、安慰他 們、扶持他們而踏入教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有相對的準備去迎接他們、 關懷他們呢? 「家」是多數人從小生長的地方,即便有些人的家庭並不是十分美滿, 但大體來說,「家」總是給人一個心靈避風港的經驗或印象。無論是在學校 、公司甚至是路上受了什麼氣,回到家裡以後,即使家人沒有給予什麼實際 的安慰,但心頭上總是有一種安全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接納我的地方 」。對於一個台灣的民眾來說,當他們遭受極大的打擊、灰心失意的時候, 教會是否會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心靈避風港呢?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相信對於一般尚未接觸到信仰的人來說,創 造一個能夠讓他們親身體驗上帝同在的環境,是傳遞福音最佳的方式。常常 會看到許多教堂的建築物上貼了「信耶穌得永生」、「基督是主」、「上帝 愛你」等等的標語,以此作為傳遞福音的方式。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仔細想 過,這些標語對於社區非基督徒民眾而言有什麼作用、對於教會的信徒而言 又該負擔起怎樣的責任?確實,這些信仰標語講的東西都是真確的,但是這 些字句對他們來說都只是一種「宗教標語」,甚至對多數信徒而言也是「宗 教標語」。因為,這些真理不但對於一般社區民眾沒有什麼直接生活上的感 觸,就是對於信徒而言也沒有什麼直接的「提醒作用」。 對一個非基督徒來說,「信耶穌得永生」、「基督是主」、「上帝愛你 」都是一種文字上的價值觀描述,它們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類的宗 教標語沒什麼不同。對於一個情緒低潮的人來說,他當下最迫切需要的,是 一個願意耐心傾聽他講話的人,是一個願意陪伴他、與他分享心情的人。要 跟一個連當下都無法熬過的人談永生,告訴他耶穌是主、告訴他上帝愛他, 我覺得這些都好像是對一個飢餓的人說「我替你禱告!」一樣的。至於對一 個基督徒而言,那些信仰標語都是真理沒錯,但是在這些標語感覺起來都把 福音的責任放在「非基督徒」自己身上,換言之,當中並沒有「信徒」的福 音責任,也因此寫或不寫對信徒而言並沒有不同。 舉個例子或許能夠更清楚表達這個問題。記得有一位牧師的家門口放 了一塊小裝飾,上面寫著「歡迎你來!」。我很喜歡那塊小小的牌子,雖然 只是短短的四個字,但是對於第一次踏入牧師館的我來說,真的有一股說不 出的親切感。這四個字把我跟這個牧師館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感覺上好像 這個地方願意接納我,只要我有需要就可以來到這個地方的。另外一方面, 也是因為因為我知道牧師在門口掛上這個牌子,他一定有相當的心理準備知 道信徒有需要的時候隨時會去找他,而他也會以關懷的心來面對信徒。 這是作為牧師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因為這塊牌子等於告訴信徒,他的 家是對所有信徒開放,只要「叩門就給你開門」。同樣的,如果教會告訴社 區的民眾「教會歡迎你來!」必然是在教會有適當準備的情況下,教會才敢 如此招呼。試想,如果教會要辦理兒童夏令營,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必 然不可能發出傳單說:「我們要舉辦某某活動」,因為這樣會開天窗。 因此,我建議教會將傳統的信仰標語改換為「上帝的家歡迎你來!」這 句話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真理」、沒有什麼「福音」,但是,它給 社區民眾所帶來的親切感和信任感,卻是一切福音事工的基礎。至於對教會 信徒而言,這句話也等於是隨時提醒信徒們,要警醒、盡心準備,因為社區 民眾隨時都可能進來教會。事實上聖經不是也這樣告訴我們嗎,我們不知道 耶穌何時再來,最穩當的方法就是警醒。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