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 [本文轉錄自 OIA_Study 看板]

作者: pharisee (法利賽人) 看板: OIA_Study
標題: 啟示文學的解釋(下)
時間: Fri Jun 23 00:44:31 2000

◎表徵的意義

表徵乃是一種隱喻,在它們所要表達的意象上,有其道德意義,並非
因為它們透過一般的文字表達了字面的意思。一般而言,解釋象徵語
法的意象來自作者所經驗到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不斷的回到古代
背景。一個象徵或表徵在今天所指的意思是不重要的,我們必須回到
原作者的時代背景去掌握該表徵當時的意義。起初的背景才是最重要
的,在我們明白它在「現今」的意思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白它在「彼
時」的意義。正如Fee和Stuart所提醒的,約翰啟示錄裡的意象,其主
要根本特別是來自舊約或是其他的希伯來律法書籍之來源。

表徵就像隱喻一樣,是真實生活的誇張表現,以下以神眷顧其兒女的
三個例子來說明:
(一)眷顧的字面敘述例子
      提摩太後書四18說:「主必救我脫離諸般的兇惡,也必救我進
      祂的天國。」這是保羅對提摩太作的見證,除「兇惡」一詞會
      讓讀者與字面上的「惡行」產生混淆而有象徵的感覺外,其他
      則以字面的意思來敘述。

(二)對於神的眷顧之象徵語法描述
      詩篇九十一4:「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祂的翅
      膀底下。」這個例子提到神對信徒的照顧。詩人把神比喻成老
      鷹,老鷹以翎毛和翅膀來遮蔽保護幼鷹。我們若認為神有翎毛
      ,就太奇怪了。透過「翎毛」和「翅膀」的比喻,讓信徒有溫
      暖和慰藉,將自己視為幼鷹需要保護。

(三)啟示性的象徵
      啟示錄十二13-14:「龍見自己被摔在地上,就逼迫那生男孩子
      的婦人,於是有大鷹的兩個翅膀賜給婦人,叫她能飛到曠野,
      到自己的地方去,躲避那蛇;她在那裡被養活一載二載半載。」
      這個婦人和孩子的表徵形成了啟示錄第四個異象的根本。這個
      表徵和其他大部分表徵的「主根」乃是舊約。婦人指的是教會
      ,就像夏娃,大地之母,在創世紀三15被應許得「後裔」,即
      基督。在基督升天坐在父的右邊(詩一百一十1)之後,祂仍然
      保護教會和她的兒女免受毒蛇、撒但的攻擊。因此,我們看到
      啟示性的表徵乃是一般隱喻或比喻性象徵語法的誇大。

◎進一步觀察隱喻和表徵
以下是解釋一般比喻性的語法和特殊啟示性的表徵的原則:

1.一個事件或情況若以象徵語法來描述,並不表示該事件不是真實的

2.如果該敘述是以詩的形式來描寫,並不會比以散文敘事來描述不真實

3.在末世會發生何事,就如啟示錄中所描繪的,是超越一切我們所理
  解的。對現代人而言,深奧的科學知識是一種可獲得的能力,但是
  對聖經的原讀者而言,卻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神
  希望把這些敘述專注於神的創造及其創造的高峰--救贖,沒有任
  何科學記錄可以描述此巨大事件,唯有表徵方能開始描述它。

4.全貌遠比部分更加偉大,因此誠實的解經者必會放棄一切自認能夠
  窺見全貌的偽裝。我們明白「神」以及「神與人的關係」才是主要
  的焦點,我們無須關心次要的因果循環。

◎表徵的類別與來源
1.外顯奇蹟的表徵,例如:荊棘的火焰,雲柱和火柱

2.異象,例如:使徒行傳十章,包著各樣動物的大布

3.物件的表徵,例如:血在利未記十七章和申命記廿一8

4.數字的表徵,例如:啟示錄裡的二、三、四、七、十、十二及其倍數

5.行動的表徵,例如:啟示錄十章裡的約翰吃小書的行為

6.儀式的表徵,例如:猶太的豐收慶典、逾越節

正如所有的解經,關於表徵的解釋,我們必須從背景去找尋意義的線索。
首先是,在聖經其他處是否有任何解經的線索?此外,其他當時的文化
對於啟示性象徵的意義或可提供一些線索。

一個含意較少的解釋通常比一個給了諸多細節的解釋要來的精確,因此
,我們應該要注意避免奇想式的解經。

◎提要
1.因為比喻/象徵語言是用以表達那些超越經驗的事實所必須的,透過
  如此的象徵語言,至少我們可以「多少知道些」。
                                                           2.啟示性象徵語言所描述的事實,對於盡可能完全的去瞭解神的要求和
  目的而言,是很具關鍵性的。既非神,也非按祂自己形象所造的人是
  具有象徵意義的,乃是因為人的語言窮於表達神的本性、人的本性、
  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之故。然而透過仔細分析那些栩栩如生的表徵
  (symbol),可以描繪出某種程度的聖經世界觀。

3.一旦明白古代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在解釋啟示性語言時
  ,使其在今日仍充滿了激盪衝擊,這就需要將經文信息本土化。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