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 [本文轉錄自 Faith_Life 看板]

發信人: mikehsyu.bbs@bbs.fhl.net (Mike Hsyu), 看板: Faith_Life
標  題: 一年後九二一•台中東勢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Wed Sep 20 11:49:58 2000)
轉信站: cefbbs!news.fhl.net!fhl-bbs

一年後九二一•台中東勢
http://www.fhl.net/21/2k0917-1.htm
──────────────────────────────
  何紹倫牧師是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的牧師,一九九九年中之前,
他一直在台北市參與教會服事工作,然而去年的台灣九二一地震,改
變了他原本的服事生活;去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兩天,九月廿三日,他
就進入台中縣東勢鎮災區,從救災、搭建組合屋、安置災民生活到與
重建區居民一起生活,到這個禮拜為止,何牧師在台中縣東勢鎮,已
經整整待上一年了。

  信望愛於日前與懷恩堂同工前往台中東勢,造訪何紹倫牧師,以
及浸信會懷恩堂支持了一年的「東勢工作站」。

  如果未曾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恐怖經驗的人,來到東勢,相信都
會為東勢秀麗的山色風光著迷,東勢是中橫公路的入口,著名的亞哥
花園也位在附近;然而九二一地震改變了東勢地貌,在往東勢的路上
會經過怵目驚心、高高壟起的車龍埔斷層,那種路面突然從眼前高升
成一座小山丘的奇特視覺,令人難忘;走過東豐大橋,橋面上明顯而
不規則的裂痕,雖然經過了一年,地震的撕裂力量依然讓人心驚。

  高壯的何牧師,並沒有一般傳道人拘謹保守的形象,看起來反而
有點像一名運動健將;浸信會在東勢的工作站,使用的是林務局的舊
辦公室,組合屋所組成的社區,就搭建在這片國土上;同行的懷恩堂
同工告訴我們,組合屋社區旁邊的池塘,去年曾染紅了鮮血,許多找
不到水源處理的屍體,當時就是用這個池塘的水來清理;社區後方有
一個以黑帆布搭建起的巨大廢棄工寮,晴空下看來陰森可怖,與信望
愛同行的懷恩堂同工說,這個工寮在去年地震救災工作進行時,曾擺
滿了全東勢鎮的屍體……

  「我們這裡沒有發生過居民自殺的事情。」何牧師感嘆地說著,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災民身上,了解傾聽他們的需要,這裡的每一戶
我都很熟,我每晚排滿行程拜訪災民,一年來從沒間斷過,或許這是
這裡沒有傳出自殺事件的原因之一吧!感謝上帝。」

  何牧師說,去年九月廿三日,他來到東勢,從救災工作開始做起
,幫助災民處理後事,幫助災民搬進組合屋,何牧師指著工作站旁邊
的籃球場說,這裡的設備,都是向政府或教會申請經費,一點一滴慢
慢建立起來的。

  懷恩堂的東勢工作站協助兩個組合屋村落的災民安置工作,其中
一個村落是高雄市政府捐款給台中縣政府蓋起來的、另一個是慈濟蓋
的,災民的照顧工作則落在東勢工作站的身上,「這裡的工作所需經
費,教會會幫我們想辦法,但是人力不足才是真正的問題,沒有人會
願意長期留在這裡照顧災民。」何牧師說,他們夫婦兩個,加上一兩
個當地「以工代賑」的災民一起幫忙,人力依然不足,「不說別的,
光探訪家庭這件事情,要靠一兩個人怎麼作的起來?」

  「難道你們沒有試過跟中部地區或是這裡的教會一起合作嗎?」
我好奇地問,何牧師說,「當然有啊!不過台中當地的傳道人已經夠
忙了,東勢這裡的教會基督徒聚會人數又不多,幫不上什麼忙,最多
就是有些短宣隊願意到這裡來,但是真正沈重的災民照顧工作,才是
人力最大需求。」

  頗寬敞的工作站,宛如一間小型辦公室,裡頭設備還算齊全,影
印機、傳真機、雷射印表機,幾部電腦還架設了網路串連在一起,包
括能上網的數據機;工作站的一邊是圖書室,擺滿了一整個牆壁的各
類書籍,器材室裡頭有電子琴、喇叭跟擴大器……可以看得出來,何
牧師花了很多心思建立工作站,包括災民的精神生活他都想到了。

  言談之間,幾個小孩跑進工作站裡,大聲地喊著:

  「何牧師我們可以玩籃球嗎?」
  「喔,可以!」
  「謝謝!」幾個孩子高興地跳跳蹦蹦帶著籃球走出去了。

  過了一下子,一位老年人慢慢踱步走進工作站。

  「何牧師今天沒放假啊?禮拜天還這麼忙?」老人親切地問著。
  「應該是放假的,不過因為有點事情,下午又來這裡看看。」,
何牧師笑著回答。

  老人翻翻書報架上的資料,拿起了一本中信月刊及基督教論壇報
,隨意翻閱。

  「這兩個村的居民,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客家人,剩下的是幾個獨
居的退伍老兵;以前基督徒常覺得家庭探訪、進入陌生人家庭談福音
是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客家人的福音工作似乎更加艱難,但是在這
裡服事,我們可以到每個家庭傳福音,跟每個人作朋友,而他們都願
意接納基督徒的友善與關心,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
對客家人來說,好像困難度又更高了一點,能獲得居民的友誼,或許
是我最感恩的事情。」

  何牧師的眼睛裡頭閃著認真的光芒,「這一年來,我在這裡跟每
個家庭都成為朋友,跟他們談福音,我愈來愈知道,現在該是可以為
上帝收割的時候了!可惜的是,這裡沒有那麼多的工人、沒有那麼多
的基督徒,可以為上帝收割,這是目前最大的瓶頸,也是最可惜的事
情。」

  何牧師指著工作站外面寬闊的土地說,「我在這個地方辦了很多
晚會,來自不同地方的宣教團體也在這裡來來去去,雖然這裡的居民
參加的人數不多,其中很多都是老人,但是我知道基督信仰的種子已
經在這裡發芽,尤其是那些年輕的孩子。」

  年紀很輕、看來只有三十歲出頭,帶著廣東口音的何牧師談到工
作站時有無限的活力,但也感嘆人手不夠以及外界對重建區的冷漠。

  「基督徒團體來這裡的頻率,還不如一貫道的朋友積極,這是基
督徒該自我反省的事情,很多人都不願意到重建區來;例如,慈濟在
隔壁蓋了組合屋,但是常常來關心災民的,反而是一貫道的朋友。」
何牧師指著筆記型電腦螢幕上的照片,「他們真的很有心,幾乎每個
禮拜都來,你看,這張是他們為災民推拿按摩的照片,這張是他們跟
災民談道的照片……我花了點時間記錄他們的努力,我真覺得基督徒
應該要多加油了!」

  「你打算在這裡建立教會嗎?」我蠻有興趣地問,「你有沒有想
過,就在這裡直接建立教會呢?」,何牧師說,「沒想過,最主要的
原因是這附近就有一個浸信會辦的教會,走到那裡才十幾分鐘,我心
裡最理想的狀況就是讓這裡的羊群能全部轉移到那個教會去聚會,這
裡的居民也曾主動到那教會去,不過可惜的是,這裡的教會力量都很
弱,不像都市教會,有很多會友、有比較強的向心力。」

  何牧師談到基督徒的心志與當地教會的狀況,臉上有著無奈的神
情。

  「地震把很多原本幾乎不來往的教會重新連結起來,一起努力,
這原本是好事,可惜不同教派之間有時候還是會有門戶之見。」談到
這裡,何牧師臉上更加惋惜無奈,「這裡有好幾個教會,地震前幾乎
很少往來,某些傳道人間,對於對方都有些成見,地震後雖然暫時找
到了連合機會,但是這種狀況很快就過去了;這陣子北部某大宗派打
算來這裡建立教會,可是找會友的方法有些問題……有時我看到這些
人的問題,心裡是很無奈的。」

  日頭漸漸地轉變成紅潤的夕陽,籃球場上的孩子奮力地將球拋高
、落下再拋高,泛白色的組合屋,倒映著灩漫的金色陽光。

  「重建工作要有成就,或許還是要等好幾年的時間。」

  何牧師黝黑的臉孔對著籃球場上的孩子,「看著基督信仰的種子
能進入每個家庭,深植在這些孩子心裡,我想這就是最值得感恩之處
吧!現在,我只期待,有愈來愈多基督徒願意投入重建區的工作,為
神收割這些好不容易找回的失喪人群,或許這就是我在這裡待上一年
最大的盼望。」

  一年來,我們從媒體上看盡了政客在重建區來來去去,每天吵鬧
不休的新聞與不斷傳出弊案的地方政府重建工作,「九二一」彷彿已
經快被我們遠遠拋在後面而不願去面對了;不過,我相信若您願意走
一趟災區,與災民一起生活,您或許會對九二一有新的想法。

  何紹倫牧師不過是許多基督徒在災區努力的一個縮影,只是,未
來在我們之中,是否能夠有更多的何牧師出現,將基督的愛投入真正
需要的地方,投入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呢?

  但願,愛心不再是存於我們內心的一個虛擬名詞,而是在老人平
安的面容上與孩子躍動的身上,看到的基督愛心種子發芽成長的永恆
結果。


採訪/記錄:mikehsyu
資料提供/嚮導:CPLee
何紹倫牧師聯絡 Email:hhsl@gbc.org.tw
──────────────────────────────
本文錄自信望愛全球資訊網信望愛論壇
http://www.fhl.net/21/2k0917-1.htm

歡迎轉載,轉載請附上網址,內容請勿另行編輯分割,謝謝您。:)

--
信望愛全球資訊網 ── 與你分享耶穌基督、分享愛與人生
http://www.fhl.net/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