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psycho.bbs@bbs.cis.nctu.edu.tw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看板: story
標  題: ★ 邀您來共同創造『網路文學』的全新視野!!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Fri Dec 20 19:24:52 1996)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news-peer.nctu!news.nctu!news.cc.nctu!news.cis.n

邀您來共同創造『網路文學』的全新視野!!

              ─── 寫在 gospel小說『模擬虛幼.模擬真實』之前

─────────────────────────────────

    隨著網路的發展,文學、藝術、哲學與宗教人才逐漸走向網路,但是看
到網路資訊量如此巨大到超乎個人能承受的地位,我們不禁要質問:

    網路文化應該建立成那一種最有意義的型式??

    今天單單以『網路文學』為例,網路文學顯然可以在網路上形成兩種層
次,第一種層次是把網路當成是紙張與媒體,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之內容完
全一樣,就好像今日的曹雪芹得把他的紅樓夢發表在中山藝文站小說創作板
,杜斯妥也夫斯基要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發表在連線 story板......如此,
網路文學只有『傳播型式』上的不同,並沒有『文學本質』上的不同。

    另一種層次是嘗試讓『網路文學』有全新的『文學本質『之定義,這得
先分析網路與傳統文字傳媒的不同。

    網路與傳統傳媒有何不同呢?

    BBS 網路社會的傳媒特性,使文字斷裂成為常態,進而解構任何完整討              
論的可能。最常造成的情況是討論的惡質化,充斥的無意義言談沖刷有意義              
的話題與認真討論的文章,造成連線討論區的網友紛紛走避到 local討論區              
,這是 BBS虛擬社會的一個價值拆毀的現象。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一個文學創作者,在傳統文字傳媒中,往往              
只要對創作負責,卻無法對『解讀』負責。這時就使『網路文學』呈現一種              
其他文學類型不能比擬的特殊意識:文學家不但要對創作負責,更由於參與              
讀者的挑戰和回應,文學家也必需對自己作品的『解讀』負責。試想一個文              
學創作者,從極主體深入的創作角度,變成必需客體旁觀的角色,這種型式              
的劇變下,一個文學創作者當如何面對他的作品?                                    
                                                                                
    連線小說板過去曾發生過一次極有意義的現象,gospel的小說『失根的
樹』發表在連線小說板之後,造成極大的回響:不但回應篇數高達近百篇,
而且篇篇都是誠懇深思的討論。網路上高水準且引發討論的文章固然很多,
但是三年來的學術網路造成這種現象的例子可說是絕無僅有。這種得來不易
的正面討論現象,恰好可以成為我要指出的『作者為「解讀」負責』現象之
最佳範例。
                                                                                
    你也許可以想像:不像以前如果你要寫信請教歌德,該信件幾乎會被他              
的機要秘書事先清除,因為你不是重要人物。但是,現在若你直接與原作者              
進行網路上的言談,你的文章不再被機要秘書清除,你不再只是透過『創作              
』來與『作者』對話,而是透過『作者』來與『創作』對話。當你發現,你              
對創作的解讀還可能超越作者的解讀,這是多麼有意思的虛擬社會!                    
                                                                                
    網路文學,讓文學的天地產生一種革命性的新體驗。

    依我個人意見,這種『文學本質』上所產生的網路文學,將有三種特性
。第一種是『對話性』,作者的作品不因為創作出來而終止,作者與讀者的
對話,產生原作品沒有達到的特殊意義,該意義的特性就是『對話』。第二
種是『斷裂性』,作者的原始意圖被讀者所影響,可能走向自己都沒有想到
的新視野。第三種是『共同創作性』,作者自己的作品被讀者主動加以接續
,使讀者與作者共同完成一個全新形式的文學。

    然而,這三種特性同時也產生三種危機:第一種『對話性』的危機,來
自漫無目的的對話使討論品質降低,作者得不到意義,因而退出對話。第二
種『斷裂性』的危機,來自過份在乎作者原作品之某個涉及意識形態的小細
節,從而誇大意識形態在作品的重要性,因而使作品的對話變成意識形態之
爭,而不復見文學之意義與價值。第三種『共同創作性』的危機,在於網路
過度沉溺共同創作的新奇感,卻可能造成作品的完整性過去散漫;作品只記
載了一群人的創作意圖,卻只有自己的象牙塔內才能享受。

    如果我們現在嘗試進行『網路文學』的全新建構,我們能否成功的帶出
一次典範?我們能不能帶出三種重要的意義,而避免三種可怕的危機?

    gospel最新小說力作『摸擬虛幻.模擬真實』,內容本身就與網路文化
習習相關。現在,gospel一方面發表她這篇新作,另一方面她勇於拿出來試
驗 ── 請大家一起來回應這篇小說,看看我們能否從這種回應中,產生全
新的『網路文學』!

    但願我們能從網路文化中生活,獲得全新的意義。


                          psycho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