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Ladycat.bbs@csie.nctu.edu.tw (喜歡獨處的貓),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死是什麼? ──(三)從哲學談論死(上)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Wed Nov 27 19:51:40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sie.nctu!phoenix ● 三、從哲學談論死 ── 靈魂與肉體 ● 1. 一個價值選擇上的前提:『個人獨特性』 如果我們能建構對死的哲學理解,也許就是理解『死的疏離』之可能途 逕。 要在哲學上談論死,我們無可避免有一個討論前提,這個前提是: 『 你認不認為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獨特」的? 』 你會不會希望自己與其他人完全一樣?也就是說,當你死去,世界不缺 少你一個,反正世界中多的是跟你完全一樣的人,所以你的存在只有『量』 上的計算毫無『質』上的意義? 我假設你不能忍受你的生命是同一化的、無獨特意義的、可以被取代的 。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看一看,要建構那一種『死的思維』才是對我 們最有意義。 ● 2. 從『靈魂不滅』觀到靈肉二元論 由於我們的『死之恐懼』,懼怕死後一切自我都消失無形,所以我們很 容易希望我們死後能以一種特別的型式而存在,這種思想不分古今中西皆然 ,稱這種特別的型式為『靈魂』。 問題是,如果『靈魂』是會死亡的,那麼,我們只是把今生的『死之恐 懼』問題推給靈魂而己,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因此,哲學家很容易就產生『 靈魂不滅』的想法,盼望靈魂不會面臨死亡提問。 如果相信『靈魂不滅』,那就會產生『靈肉二元論』;這是早在蘇格拉 底、柏拉圖時代就自然產生的想法。他們認為,人的生命、肉體是處在『物 質界』,而靈魂、知識是處在『理型界』。物質界往往造成靈魂與美好知識 的墮落,但是通過物質界的考驗後,靈魂將在『理型界』達到不杇;所以, 蘇格拉底以『欣喜若狂』的態度,吩咐為阿斯克勒皮奧斯祭上一隻雄雞,以 這種當時慶賀『疾病康復』的儀式慶祝他的靈魂因為肉體之死而解放。 這種對死的樂觀態度,是一種面臨『死之恐懼』而對靈魂不杇的信仰盼 望,非常容易引人追隨。事實上,在中國、台灣社會,流行的輪迴觀與隨之 而來的善有善報觀念,是非常類似這種以『靈魂不滅』的前提所呈現之信仰 盼望的。 但是,這種思想有自身的邏輯矛盾,所以在存在主義與現象學中被嚴厲 的批判。理由是:如果『追求個人的獨特性』是我們的前提,那麼,靈魂不 滅,就是時間上的無限延長,就是使每個人的獨特性消失。怎麼說呢? 首先要說明何謂『獨特性』:獨特性必然意謂『不可重覆』、『不可取 代』。如果我們不能忍受空間上,你發現全國兩千萬人口跟你都一模一樣, 死了你一個也不會少什麼,那麼,時間上讓你的靈魂無限存活,是不是表示 :如果你的靈魂之存活是繼續『無限經歷』,那麼你終究會將所有一切可能 都經歷過了而重頭開始,那你不就是可以被取代了?再者,別人一樣無限經 歷,總有一天他的經歷會跟你完全一模一樣,所以你就變成別人可以取代的 。所以,個人在空間中的獨特性(要求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必然得要求時間 上也要有獨特性,因為時間上的無限延長就會導致空間上的獨特性消失。所 以,『靈魂不滅』之前提,剛好就導致哲學上認定了你是沒有獨特性的、人 是沒有獨特性的! 在這裡要提醒一下,我們當然可以無視這種矛盾而繼續持守靈魂不滅觀 的信仰盼望,但是,一個有問題的思想,往往會在社會上產生有問題的結果 ,這我留到下一節再討論。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