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上一篇) ● 思考遺囑,兩個角度 今天就這個主題,我認為在基督徒思考如何擬定遺囑處理財產時,應至 少包含兩個特質︰ 一、公益性︰我最近到美國考察『大學如何做募款的工作』時,特別感 受到一種新的觀念。從這個募款工作裡面,我發現很多美國人在遺囑裡處理 財產時,非常注意公益性;他們願意為社會累積公共利益,例如捐給學校。 這樣的一種處理財產的方式普遍存在,所以大學在做募款(Fundraising) 的時候,都會鎖定以這方式來向潛在捐贈者溝通處理財產的可能方式。而我 所主要發現的是,或許因受基督教文明的影響,美國人較能坦然面對生前寫 遺囑的必要性,而且在寫遺囑的過程當中,有一件事我覺得蠻特別的,那就 是他們都很重視公益性。這裡所謂的公益性,就是遺產除了使自己的子孫受 益外,還能為社會貢獻或累積更多的利益。 二、責任性︰我覺得立遺囑還要考慮到責任性。今日面對財產的使用, 我認為在一個社會裡每個份子應該要有責任性,也就是在財產的分配、處理 過程中要兼顧社會責任。 『公益性』是比較偏重在社會公益性的事業中,我能做哪些事,譬如說 ︰救濟孤兒院。但『責任性』比較強調我們整體對遺產處理的觀念要有一個 社會責任。我發現美國那些捐錢給學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與想法, 就是他們不會把財產留下來,在社會與子孫間製造紛爭;而是存有一種社會 責任,使遺產帶給社會更多的豐富。 ● 社會公益,亟待建立 我發現他們生前對未來遺產的觀念,就已經能超越現實的時空,所以美 國大學中經常會有人捐個二千萬或二百萬,來建大樓或從事其他方面的建設 ,而學校方面亦會向其交代得很清楚,如︰大樓用捐贈者的名字命名,或在 大樓 面寫一些有關捐贈者的記事,做為鼓勵捐贈者的一個途徑。我覺得他 們在這方面都做得很不錯!另外,我去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大學參觀時,發現 一件很有趣的事。在那邊有一座花園,收集了全世界所有同一品種的花。這 個花園的設立,主要是因為在加拿大維多利亞那邊有一個老婦人,她對這種 花非常喜歡,但是這種花必須在適當的濕度,且距海岸三公里以內才能存活 。因此她把世界可能有這種花的相同緯度、經度、濕度等有關此花產地的資 料,都調查得一清二楚,並把這種花從世界各地移植到維多利亞。在她快過 世時,她在遺囑上並沒有把花園留給子孫,只是希望這座花園能成為維多利 亞『最驕傲的一座花園』,也就是將這座花園捐贈出來給大學。而維多利亞 大學方面也用良好的系統去照顧這座花園,為這座花園再作繁殖,後來這座 花園也真的成為維多利亞地區最大的驕傲。 ● 成為福星,不限子孫 我想我們基督徒也是一樣,在今天這個功利社會中,財產的繼承觀念不 應只是停留在家屬可得的東西,我覺得我們基督徒都可以瞭解聖經的真理, 不應把上帝所祝福我們的遺產,只用來祝福我們自己的子孫。我不認為能繼 承大筆遺產是賜福,這一個前提我必須要講,最多我只能說它是一項珍貴禮 物。禮物和祝福是兩回事情,如果你將繼承很多財產認為是上帝給你的祝福 ,我不敢苟同。我認為一個人若用不同手段繼承了很多他不應繼承的東西, 反而對他沒有好處。所以我認為面對遺產處理時,我們要如何將上帝在這一 生中給我的財產變成都市、社區最大的祝福是很重要的。我覺得我們應該朝 這方面來考慮。所以我們將來在擬定遺囑的過程當中,希望我們不只是在做 公益性,想要透過公益美名來建立別人對我們的認同,這種事情我覺得都是 其次的。我們要學習把上帝給我的財產,變成這個社會公共利益的累積,將 財產成為凝聚及啟發這個社會生命力的動能,能夠在這個社會嘉惠更多人。 我覺得我們基督徒應該朝這方面去思考。 ● 生寄死歸,信仰為貴 提摩太前書第六章說︰『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身上所戴的戒指等東西,沒有一項我們帶得走 的。詩篇九十篇說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人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 強壯可到八十歲。』各位弟兄姊妹應該早點準備遺囑,不要等到進了加護病 房才要寫,就已經太晚了。更現實的一個問題,詩篇說︰『少有財寶,敬畏 耶和華,強如擄奪財寶,煩亂不安。』詩篇十三篇十一節又說︰『不勞而得 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必見加增。』從這些話裡面,我們可以有一個體悟 ,如果我們把財產留給子孫,那他們所得的便是不勞而得之財,很快就揮霍 掉了。從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來說,上述經文一定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 們想要讓子孫能記得我們,則我們所從事的東西一定要有公益性、要有信仰 、還要有責任感,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我認為我們對財產的處理,應該表 現在我們對下一代子孫及社會的期待。所以在這方面,我強調公益性、責任 感,並且還要表達耶穌的真理。 註︰吳英明教授,高雄21世紀發展協會秘書長,前中山大學中山學術中 心主任、現任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