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有情人生(5):期待上帝
時間: Sat May 24 10:19:47 1997


期待上帝

  人作為人,期待那難以到來之物,總令人感到沈重,然而,有另一種期待
,雖亦是沈重,卻有不同的走向輕盈之路。基督徒的期待立基於回憶,苦難記
憶何其沈重,然而,輕盈卻在此展現。為什麼?因為基督徒期待的是一位有情
上帝,一位拯救的上帝。

  對上帝的期待是在對苦難的回憶之後的當然定向。回憶,是為了盼望。沒
有盼望的回憶,尤其是苦難記憶,教人難以承擔,我們儘可以如此回憶,雖然
勇敢,卻滿是無奈。回憶若能帶著盼望,才可能使沈重的生活邁向輕盈。另一
方面,沒有回憶的盼望顯得蒼白而無根,不知所盼望的一切究竟有何意義。一
個沒有歷史的末世,不值得我們去期待;一個沒有大地的天國,不值得我們去
追求。對未來的盼望,植基於對歷史的回顧。倘使我們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倘
使我們只懂得一味盼望末世,我們將失落最重要的東西。基督徒總是帶著自己
全部的過去來到上帝面前接受審判的。

  因此,期待上帝,成為了苦難記憶的真正目的,苦難記憶應從此一向度來
理解,並由此使其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的苦難描述被賦予存有論上的深度。但
為何不是走向上帝而是期待上帝?在此我堅持作嚴格的辭義上之界定。因為我
們不可能走向上帝,所以只能期待祂走向我們。相應地,我們不能走向真理,
只能期待真理走向我們。真理不是被追求而得,而是被等待而得。任何追求真
理的人,至終都追求到某種不是真理的東西,並將發現,那些真正可被稱為真
理的東西,是他在追求過程中主動向他呈現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豫備好
自己,好使當上帝走向我們時我們能夠認出祂來。

  於是,我們所要期待的,並非此世的完滿成全,而是上帝本身。此世永不
可能完滿成全,正如佛老所訓示的,天地不仁,這是一個無情的天地,無情的
世界。正因此,若執著於在天地、在此世尋找至情,難免落空。儒家正是如此
,儒家的天是有情天,天理下貫人心,天是一個仁天。但文武英雄至終不得不
承認,世事興衰,天地無情呀!但這兩個方向之外,我已展現了第三個方向,
一個如儒家般有情的方向,然而卻非情寄此世。基督徒乃情寄上帝,而後始能
有勇氣堅持在無情天地之間依然有情。這是有情生命,然而所期待者非此世之
成全,而是上帝。由此我們可以回顧自身民族之苦難而能有所承擔,不會因此
而遁入無情。

  在苦難記憶中,在受難與負罪中,我們只能期待上帝,並由此而發現那一
位與人一起受難的上帝,認出那位主動走向我們的上帝。如果是由我們走向上
帝,那麼苦難記憶本身即成超越之道,從而使得苦難本身在某種向度上被賦予
了合法性,成為達致上帝的一條道路,於此,苦難記憶便將失去其本有的使命
,而那位我們透過苦難記憶走向的上帝也就不復為與我們一同受難的上帝,而
是高高在上,須我們以某種克苦己身的方式方能達致的上帝,於此整個基督教
的救贖意涵亦將被扭曲,成為了一種「宗教性的基督教」,並且,那位我們如
此走向的上帝究竟是誰,恐亦有所顧慮。

  我希望能從這個向度來理解一般人所謂在苦難中經驗上帝,並給出對苦難
經驗的描述,從而看到在其中所謂「看到上帝與我們一同受苦」的經驗是怎麼
回事。苦難之後,並非我在這裡的重點;苦難之中,那最黑暗、最深沈、最無
以看視到上帝慈愛的時候,才是基督徒所真正關注的。在其中,我們自然期待
苦難的消無,但這並沒有任何保證,許多虔誠的人在苦難中逝去。但所期待者
,是必將到來者,那會是什麼呢?什麼是在苦難中我們所期待那必將到來者呢
?我只能從「苦難的救贖」此一向度著眼,這是在苦難生活中所唯一真正期待
者,但所謂「必然來到的苦難救贖」是什麼意思呢?我尚指不出,但在此可以
「上帝」名之。然而,上帝不就是那位一直與我們同在的上帝嗎?就此而言,
我們在苦難中期待那已然圍浸著我們的上帝。

  那位受難者所期待的必然救贖他的上帝,正是那一位一直與他同在的上帝
。由此可說:上帝與我們一同受難。但這還不夠,因為還須指出在苦難中的期
待與在其他處境中的期待有何不同,如此便歸結到對末世天國的期待,對一個
不再有苦難的世界的期待。這之所以可能,因為基督徒的上帝是一位有情者。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