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尉)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愛與盼望 時間: Thu Dec 5 15:27:21 1996 ※ 引述《Eis (:))》之銘言: 愛與盼望 儘管愛使得苦難記憶得以可能,但是,對苦難大地的關注是何其沈重,凡夫 俗子該如何擔負?對苦難世界的凝視是何其悲慟,芸芸眾生該如何承受?母親 當然摯愛她的兒女,但擁抱屍身,越深沈的愛便是越深沈的哀戚,愛到淚盡時 是否停歇?無人可以代她回答。愛是真正的答案嗎?至少對那些因為愛而不得 不走向自我毀滅的人來說,僅只是愛,只教生命沈重不堪。 難道就這樣了嗎?抑或者,難道為了逃避死亡的脅迫,只好放棄去愛,讓自 己的心完全清淨,不再有待於他物? 該放棄愛嗎?或者,就只是一聲無奈的嘆息,讓自己的愛沈溺在過往的記憶 中? 曾經在偶然間唸到一首小詩: 把手伸給我 讓我那肩頭擋住的世界 不再打擾你 假如愛不是遺忘的話 苦難也不是記憶 這如何可以呢?我們不是應該沈重地記住苦難嗎?愛的確不是遺忘,但為何 因此而使得苦難不再是記憶? 也許我該這麼說:在愛的記憶中來遺忘苦難。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在此世生命中遺忘苦難。如果未曾領有另一精神質素 ,我們就不會明白上面這句話的意思。這精神質素就是:盼望。 對苦難的遺忘必須在末世論的向度下來理解。只有在末世天國,那新天新地 之處,苦難才容許且必然被遺忘。所有殉道者的血都被上帝的記憶承載著,上 帝出於祂無盡的愛,使得此一記憶得以可能被承受。祂亦應允我們,在新天新 地之中,愛的陽光永世普照,不再有黑暗,蘇菲流盡的眼淚終得報償,「神要 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啟示錄21:4) 是的,都過去了,在末世天國之中。 但現在並不是天國。死亡、哭號、疼痛依然存在,不斷發生,苦難並未過去 ,母親的淚一直在流著。在戰亂與饑荒肆虐的國家,無數母親抱著她們小孩的 屍身,無淚地站在電視螢幕面前。天國尚未來臨。我們只能盼望它的來臨。 對末世的盼望,使得面對死亡、走進苦難,不再是不可承受之事。既然有所 期待,就使得沈重的擔子得以被輕盈地背起。對天國的末世祈嚮,使得我們得 以有力量去關顧受難的人們,去承受死亡的脅迫;使得我們有勇氣正視苦難的 實存,讓我們不致欺騙自己苦難只是虛幻;使得我們得以承接母親的淚水,告 訴她:她的悲慟終要過去。正是對末世的盼望,使得我們可以在輕盈中領承沈 重的生命。我們不會因為擔負不起便不負責任的說生命本來就是輕盈的,沈重 只是幻象;我們也不會因為擔負不起而被生命的沈重壓垮,以無奈的嘆息作為 結束。末世盼望使得我們可以正視生命的沈重,並在輕盈之中去背起它。生命 的沈重與輕盈,在末世論的背景底下才能體現。這是生命的辯證性,這辯證性 因為上帝而得以實現。 死亡是對生命的否定,而我們可以嘗試在盼望之中否定死亡。辯證生命的最 後理應是對至終否定的否定,對死亡的否定。若是可以,辯證的生命便將在末 世祈嚮中得享永恆之生,超越死亡。苦難在這種超越中終被遺忘,愛的記憶在 盼望中得到最完滿的實現。 我們可以在盼望之中來記憶苦難,因為我們知道,將來在末世天國中,苦難 會被遺忘。正因為知道苦難得以終被遺忘,我們才能於此時勇於在愛中記憶苦 難。正因為盼望遺忘之刻的來臨,才可以在此刻去記憶,才可以使得愛的記憶 不致悲苦沈重到無以擔負。 盼望,承載著愛。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