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sbf (許碧芬) 看板: religion
標題: 五四與基督信仰(一)
時間: Tue May 13 15:53:57 1997



    註: 本文是根據葉仁昌先生的「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桂冠 1992
)所做的讀書摘要整理,葉先生並參與我們的讀書會跟我們當面對談,以其批判
精神,帶給我們很大的挑戰,我們僅此誠摯的表達謝意。


信仰影響中國的黃金時期──渴望國家的富強

    中國歷史曾經出現過基督教信仰的黃金時期。出現這時期,跟創立民國的革
命志士很大比例是基督徒相當有關,也跟當時國人渴望國家富強,對西方,包括
基督教信仰因此大有好感十分有關。

    這段特別的歷史,我們分析如下:

    (一)政教關係良好:

    參與革命的青年,基督徒佔了極大的百分比。革命成功後基督徒積極參與新
政府,佔不到中國人口四分之一的基督徒,加上傳教學校畢業的學生,佔廣東全
省各級政府官員人數的 65 ﹪,參政比例相當可觀。雖然之後袁氏掌權,但政府
與教會之間仍良好。

    (二)知識份子對中國西化問題深度思考的結果:

    革命成功後,原本期望推翻滿清後能帶來國家的新生,然而不久中國即陷入
軍閥割據的局面,對革命的失落,使知識份子與青年被迫思想:為何革命無法帶
來國家的新生?他們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首要問題在於大部份的國民尚在無知與
沉睡中,不瞭解國家情勢、不知承擔國民的責任,以至革命成果被少數有野心的
官僚政客所奪取。救國當務之急乃喚醒沉睡的國人,而喚醒之道在於打破傳統文
化加在人民身上的桎梏。

    在此信念下,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持全盤否定態度,以儒家思想
為主要批判對象,並饑渴的從西方引進各種思想、學說,走文化、智識解決中國
問題。

    對文化的否定與對西方文化的嚮往,使青年對基督教感到好奇,並期待從它
找到救國路線。此時對基督教所產生的興趣為功利原型而非宗教原型的單純追求
,事實上當時中國探究西方思想的動機皆相同,主要關懷皆在「拯救國家」,此
種功利取向的國家主義,我們會發現一直延續到民國九、十年的非基運動。


五四時期對基督教信仰的看法──用科學,藝術,人文關懷來取代宗教

    五四以後,因軍閥割據問題帶出來危機意識,導致國人反傳統文化,也反對
強調「個人救贖」的基督教信仰,認為這對國家沒有幫助。
    因此基於無神,自由,進化,科學的觀點,意圖以科學,藝術,人文來取代
宗教。這段時間是在民國九到十年間發生的。

     導火線緣於帝國主義侵略山東權益、 西方列強在巴黎和會私相授受中國利
權,使國人產生強烈的恥辱感和亡國危機意識,民族主義高漲而引發以學生為主
體的「五四運動」。
    強烈的民族情感使中國學生更渴望救國、渴望直接參育行動,雖然仍延續著
新文化前期的理性論戰,然而論戰批判的對象卻由中國傳統文化轉向宗教,一方
面是新文化運動前期大量吸收西方思想,而導致西方無神思想湧入國內,影響知
識份子對基督教的觀點,另一方面在強烈愛國情操下,恐怕宗教所強調的個人救
贖,會成為救國的絆腳石。五四之後,便進入歷時九年、分期四階段的非基運動
。

    反教份子主要是推行新文化運動的人,並無政黨干預。承續五四追求國家富
強的訴求,正如當時的教士史道特所言:「對非基督徒而言,無一信息比宗教信
仰治療國家病弱的強大力量來得更動聽了。」
    這期非基運動主要的特色,是存粹為知識份子的宗教論戰,以救國為前提,
檢驗宗教是否有存在的價值。
    他們舉行一連串討論會,針對「人是否宗教的動物」、「新舊宗教是否有存
在的價值」?「新中國是否還要宗教」等題目來進行討論。
    然而他們賴以審訂宗教是否有用的標準,卻是皆來自西方的無神思想,如胡
適的自由主義、蔡元培的進化觀念等,這次論戰,幾乎重覆了近三、四百年來西
方社會的宗教論戰。此外,承續新文化運動精神,帶有明顯科學主義的特徵。

    論戰的反教言論主要針對一切的宗教,而不單針對基督教。在民族情緒澎湃
的當時,整個國家彌漫著輕個體而重全體的愛國思想,任何強調個人救贖的宗教
都是受鄙視,反教者惟恐宗教會痲庳個人、阻礙個人為國獻身,而成為對國家、
社會的腐敗、破壞、分裂的力量。(民國八年九月陳獨秀出獄,「偶像破壞浪潮
」達到高潮),因此,反教言論充斥著對一切宗教的強烈批判。

    反教言論主要分為三支:

    (一)科學主義的反教:幾個著名的代表人物,如吳稚暉以科學的實證精神
為準則來批判宗教,否認任何超越物質的精神存在。陳獨秀也認為科學有客觀現
象及主觀的理性,而宗教不過是人憑空想像出來,只有假定而沒有實證,是迷信
、無用應被破壞的!

    (二)藝術的角度反教:如蔡元培的以美育取代宗教、或是如王星拱認為宗
教的功能可由藝術來取代。(美育興起的背景:當時知識份子相信新中國須要一
種新精神與新情操,而美育正是培養此種新精神與新情操的一部份。)

    (三)人文取向的反教言論:主要精神在於以人文世界來抗拒天堂主義與神
權。例如國家主義者的李璜即說道,國家建設應不假神力,而是要基於人的自發
。人靠自己的能力與互助就夠了,為什麼要向上帝求憐憫?如果我們天天向社會
求貢獻,還不能贖罪嗎?為什麼要退隱向上帝贖罪?因此將自己奉獻給社會改造
遠比奉獻給上帝有意義。並批評宗教已完全違背了社會主義救國的時代使命。
     此時,人類行為的動機與評準,乃是對社會的貢獻而非神的制裁與佑福。
    這發展的結果. 就是只要耶穌的人格、事業、教訓、而其餘的一切的神話都
不要。此以陳獨秀為代表:期以耶穌博愛、犧牲的人格解救中國。

    總括來說,在當時的反教者眼中,中國須要科學救贖,宗教卻反科學!中國
需要美育來培養新的精神與情操,宗教卻防礙之。中國迫切須要設會重建,宗教
卻搞天堂主義。中國須要新的國民人格,宗教卻提供逃避與鴉片。中國需要自由
與民主,宗教卻處處「束縛自由思想」,剝奪人的自由意志。



    這是民國十一年起發展的第二階段反基督教運動.
    五四的學生在訴求理性與渴望革命的情形下,與共產黨聯合形成第二波的反
教:一方面當時社會主義由蘇俄傳入,風行於知識份子中,因他們相信馬克思學
說是理性而非意識型態的,提供國人將感情理論化的出路。另一方面,共產黨講
究直接參與政治、革命的主張,滿足了學生對革命的渴望。

    這次非基運動的發生,  主要是「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打算於民國十一年
4/1 在北京召開第十一屆年會。得知這個消息後,3/9 上海學生以「非基督教學
生同盟」為名,反對基督教學生借中國會堂開會,攻擊其為資本主義殖民政策的
先導,奴役中國人民。 3/11 屬共黨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長發動北京學生組
成「反宗教大同盟」,指出宗教對人類的禍害,且中國原為無教之國,但近數十
年卻受基督教的毒害。當時,中國各大城市的知識份子紛紛成立反教運動組織,
但彼此無太大聯繫。
    4 月非基運動的高峰期,5 月漸漸沉寂。7 月,民眾已對非基運動失去興趣
。

    這次非基運動的發生,實屬突然,就連基督教本身也沒想到,何以舉辦一次
年會,會引起如此喧然大波的反教聲浪,推究這次反教運動的形成,主要是因為
基督教這次的活動在本質與實質上,皆為學生運動,對企圖拉攏學生團體的共產
黨構成極大威脅,而煽動學生組織反教團體。
    而這次的反教言論主要攻擊基督教為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先導。並指責「宗
教是人民的鴉片」,基督教是用來軟化及麻醉窮人。


標題: 五四與基督信仰(四)

因反帝產生的反教運動──基督教是列強侵略的工具

    這次反教發生於民國十三∼十六年。
    這波非基運動是四次非基運動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一次。它的勢力驚人
,結合學生運動、知識菁英、工農組織、外來蘇俄援助、武裝革命軍、及兩個政
黨,其動員組織力強大,是全國性的反教運動。

    這次反教以反帝國主義、收回教育主權為主要訴求。國民黨更在帝國主義的
旗幟下,打著消滅軍閥的口號,所謂「內除國賊、外抗強權」,激起全民的反帝
、革命情緒後,一併解決與帝國主義掛勾的軍閥,達到全國統一。
    因此此時期的反教不如說是反帝,也不如說是國民政府藉之激起全國的民眾
革命情緒,來達成其統一全國的目的。

    這時期的反教,僅僅針對基督教,主要言論有:(一)依據基督教與不平等
條約的關係,抨擊其為帝國主義先鋒。(二)表示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有兩層用
意:A、用來麻醉本國的工人階級,使之相信貧窮是神的旨意, 不應以階級之爭
來破壞之。 B、用以麻醉被爭服的殖民地民眾,使其相信他們的兵鑑軍隊是為了
贈送上帝的福音而來,使他們以感恩取代反抗。(三)李春蕃舉出教案與侵略的
關係:咸豐六年,有兩個法國傳教士被殺,引起英法聯軍;光緒二十三年,兩個
德國教士被殺,導致德國佔據膠州灣、青島租界九九年及山東的開礦築路權。傳
教士在中國教民有關訴頌上干預、偏坦,以及地方奸民以教會為護身符。


註:本文出自心靈小憩WWW  fttp://life.fhl.net


為整合統一,帶出來的反教運動──基督教必須臣服於國家。

    這是民國十七年以後第四次的反基督教運動。
    北伐成功,國民黨成為既得利益者,要求安定與秩序;反教最力的共產黨已
被清除;為防止反教運動被共產黨利用,即使主張反教的人也對反教運動有所戒
心,於是反教風潮漸告平息。

    第四次的非基運動在上述的背景展開,規模非常的迷你,只有少數的國民黨
員參加,以純粹的討論與研究進行。主要討論:「有了三民主義,還要不要宗教
?」「有了國民黨,還需要耶穌嗎」?

    這次反教目的主要是要求國內各階層、團體、次文化皆效忠並整合於國家。
因此,基督教也必須絕對臣服國家。這次論戰又回到中國傳統政教關係:國家之
下的宗教局面。


結論

    不論是民初的反教、清末的反教,都是以『國家』為前提的反教,然而,在
現今實行民主、個人享有宗教自由的大前提下,我們似乎不再感受到政府對宗教
的壓制,是否中國傳統政教關係已經改變?或是,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
只是我們渾然不覺?現今的宗教與政治間究竟存有什麼關係?現在的反基督教者
又是抱持怎樣的觀點?這些問題正是我們接續要討論,也最想邀請諸位讀者看官
給予意見的部份。

                                             sbf整理
註:本文出自心靈小憩WWW  fttp://life.fhl.net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