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psycho.bbs@fhl.EE.NCTU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人是什麼?』─ 從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超越向度談信仰價值:『導論』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ue Apr 30 17:23:32 1996)
轉信站: cis_nctu!news.cis.nctu!news.cc.nctu!news.ee.nctu!fhlbbs

『人是什麼?』─ 從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超越向度談信仰價值:『導論』
===============================================================

    我一直在想,除了從宗教本身的東東去談宗教,我們還能使用什麼方
法談信仰價值?

    我們可以發現,宗教板上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被迫只能使用『
論證』或『一句箋言』或『個人心得經驗』來描述我們的信仰價值。問題
是,這些方法各有問題:如同我上一篇文章:『『人是什麼?』─ 導論
:作為價值系統比較的價值現象學方法論』所揭示的,理性的客觀化論述
並不是知識的一切;再者,『一句箋言』式的價值分享最容易產生『一句
論斷』的自我狂妄式發洩;三者,『個人心得分享』除非有文學家的才華
,否則總是很難寫得深入人心。

    因此,我們這一群基督徒,想到從文學作品去分享信仰價值的方法。

    
我們在想:一部文學作品給人的感覺應該到達什麼地步呢?                       
    除了對文學技巧的贊嘆、對特殊思潮的新奇感受、對自我心理需求的
投射之外,我們還能對一部文學作品提取出什麼?

    有些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如此與作者的心靈相契,會把他的整個價
值關懷投注在一些作品上。這個作品反映了他心靈中某個最終的超越性答
案,也就是當他認為『人生是這樣』『天地是這樣』,那麼他的作品就會
忠實反應這種感覺。換句話說,這種文學作品的欣賞方式,不只是文學本
身技巧上的滿足感,還強烈的指向一些『無法使用哲學語言論述的思想,
而使用文學語言描述的思想』。

    文學所帶出來的思想,不像哲學體系那樣給人明晰的推理與論證,但
是,由於直指人心的感性渲染,它的影響力有時候更是甚於廣告、口號與
宣傳。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以死亡做為年少青春情與現實幻滅感
的最後答案,如果他直接說:朋友們!你的熱情幻滅就應該去自殺!那大
家一定說他神經病。結果歌德把這種『幻滅美學』寫進小說,大家就毫無
異議的接受了它。這下子,有一些人能分清楚『詩』與『真實』,他們在
心靈空間接受了『幻滅』美,然後在真實生活中繼續生存而保留繼續追尋
答案的機會。有些人卻執意要把『詩』與『真實』大一統,結果在『幻滅
美學』的感染下,流行起『模仿維特式自殺』的風潮。

    這種比哲學思想更能直指人心、深入人心而變化人們價值觀的文學思
想,是否才是我們為什麼會對一部文學作品瘋狂喜歡的答案?                        
    我一直瘋狂沉迷紅樓夢、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紅與黑等著作,它們必
然有一些無法明確言說的文學思想強烈感染了我,如果我能『儘可能』把
難以明確論證的文學思想清楚說出來,那麼,我能不能與相同愛好文學作
品的讀者們產生『欣賞文學』的共鳴呢?

    因此,有一種方法:把作者的創作視為個人價值系統的探針,據以得
到個人獨特性價值系統的深入研究,再推回整體人類之普遍共相的方法,
稱為「價值現象學」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哲學基礎我己經在上一篇文
章寫過了。

    在這種方法下,我們這一群基督徒,嘗試從各種文學作品分析這些反
映各個作者價值系統的文學思想;我們認為,這些分析最後都是歸結一個
問題:『人是什麼?』,如果從紅樓夢看來,賈寶玉所反映的『人』,豈
不是建立一個不同於大觀園外污濁的大觀園,以純潔的愛來超越人生苦難
?再以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看來,長兄特里米脫從被誤認犯罪的苦難,豈不
是又反映了作者企圖表達人生面對現實苦難的答案?


    如果你也對這些文學作品有強烈的感動,你一定也在生命中熱切的詢
問:『人是什麼?』。

    期待我們以後許多文學作品分享的文章,能夠與你心靈共鳴;但願基
督徒這樣的信仰實踐,能夠讓你得到更多不同的喜悅!


                                               psycho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