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OLDMAN.bbs@bbs.cse.ttit.edu.tw (牛ㄅㄟㄅㄟ),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第四勝聖諦--道第
發信站: 大同秘密情人資訊站 (Mon Oct 28 10:45:53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sie.ncu!spring!aidebbs!news.isl

第四聖諦就是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道。
這道叫做中道,因為它是避免兩個極端 的。
一個極端就是經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尋快樂,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

另一個極端是經由各種自虐的苦行以尋求快樂,這是「痛苦、無價質而無益的」。
佛自
己都曾嘗試過這兩種極端,深知其無有實益,才由親身的證驗,發現了「能夠產生知、
見,導致寧靜、內證、正覺、涅槃」的中道。
這正道一般都稱之為八正道,因為它是由八個部份所組成。
這八個部份就是:

   1.正見─ 正實的知見。
   2.正思─ 正確的思維。
   3.正語─ 正直的言語。
   4.正業─ 端正的行為。
   5.正命─ 正當的職業。
   6.正勤─ 正好的努力。
   7.正念─ 正淨的憶念。
   8.正定─ 正統的禪定。

佛獻身說法四十五年,幾乎在他的全部教誡中都牽涉到這一道諦。他以各種不同的
方法、不同的措辭,對不同的人宣說這一真諦。完全視聞法者的根器、智慧以及力行能
力,而對機施教。但是藏經裡面成千卷佛所說經的要義,不外乎講的是八正道。

讀者諸君不可認為上面所列的八條途徑,應當依照上開的一般次序而逐條修習。實
際上,應當視各人能力所及,盡可能同時修習。這些道彼此之間互有關連。修習一道,
也有助於培育其它各道。

這八條途徑的主要目的,在促進及完成佛教的基本訓練:就是所謂的
戒、定、慧的三學。﹝註一﹞因此,如果將八正道依三學歸類,自將有助於對此一真諦獲得較有條理
的瞭解。

戒學是建立在對一切眾生普遍愛護、慈悲攝持的廣大觀念之上的。這也是佛教的基
礎。
許多學者們談到佛教或寫作有關佛教的文字的時候,往往耽迷於枯燥的哲學及形上
學的歧途之中,而忘記了佛教這一偉大理想,實在市一樁遺憾之至的事情。殊不知佛說
法乃是「為了眾生的利益,為了眾生的福祉,為了悲憫眾生之故。」

根據佛教,一個完人必須具備兩種品性:悲與 慧。
這兩者必須予以等量的培育與發 展。
悲代表著愛、慈、善、恕以及情感方面的其他高尚情操,也就是心的品質。
而慧則 代表著理智方面或思想方面的品質。
只發展情感而忽略了理智,會造成一個好心的傻瓜 。
只發展理智而忽略了情感,也許會使人變成一個鐵石心腸的思想家,而毫無對人的同
情。
因此,要成為完人,必須兩者等量培育。這就是佛教生活方式的目的。
這裡面,悲 與慧是不可分的,下文便見分曉。

以愛與悲為基礎的戒學裡,包括了八正道中的三條道:正語、正業與正命。(前開
第三、四、五等三正道)
正語的意思是:

   1.不妄語,
   2.不竊議、誹謗、及發表足以引起個人或團體間憎
     恨、敵意、傾軋、不和的言論,
   3.不用苛刻、粗魯、無禮、酷毒、及罵詈的言辭,
   4.不作無意義、無利益而愚蠢之饒舌與空談。

這幾種不正當而有害的言語既已戒絕,
則發言自然真實,用詞自然友善、愉快、溫柔、充滿意義與利益。
凡人發言,不可不慎
。說話必須顧到時地。如所言無益,則應保持「高貴的緘默」。

正業的目的是提倡合乎道義、榮譽而和平的行為。
它的戒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
作不誠實的交易,及非法的性交。
而應當幫助別人過一種堂堂正正的、和平而光榮的生 活。

正命的意思,就是不從事於他人有害的職業,例如販賣軍火武器、醇酒鴆毒、屠宰
、欺詐等。
而應以光榮無咎,不危害他人之職業為生計。
從這一條可見佛教是強烈反對
任何戰爭的。因為它制定販賣軍火武器是邪惡而不正當的生計。

八正道中這三條(正語、正業、正命)構成合乎倫理的行為(戒學)。
須知佛教的
倫理與道德的行為,是以增進個人及社會生活的和諧快樂為目的的。
這種道德的行為,
是所有精神方面的高度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礎。
精神生活的開展,如果沒有這道德的基 礎,是不可能達到的。

其次就是心智的鍛鍊(定學)。
此包括了八正道的另外三條:正勤、正念(亦作正
志)與正定(前開六、七、八等三條)。

正勤(亦作正精進)就是以堅強蓬勃的意志

   1.以阻止邪惡不善的念頭的生起,
   2.以袪除已生起的邪惡不善的念頭,
   3.使得尚未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頭得以生起,
   4.使已生起的善良健全的念頭充份發展而臻於至善之域。

正念(或正志)(即所謂身、受、心、法之四念處──澄基註)
就是對於

   1.身體的活動,
   2.情緒的感受,
   3.心智的活動,
   4.觀念、思想、見解等法,精勤注意觀 照,憶念不懈。

將注意集中於呼吸(數息法),是一種很有名的方法,可以從鍛鍊身體而達到精神
的開展。此外,尚有多種修習禪觀的方法,也都以急中注意於身體為發展正念的途徑。

關於情緒的感受,行者必須對各種感受,不愉快的、中性的、以及它們在他體內生
起及消失的過程,無不了了分明。

關於心智的活動,行者必須自覺他的念頭是否淫佚?
是否嗔恚?
是否迷惑?
是否散 亂?
還是繫著一處。
就照這樣子,行者對於本身每一舉心動念,如何生起?如何消失?
俱應了了分明。

至於意念、思想、觀念等,行者必須了解它的性質:如何生起?
如何消失?如何開 展?
如何抑制?
摧毀?

以上四種心智的培育或禪觀的修持,在《四念處經》中也有詳盡的論究。﹝註二﹞
<>
心智的鍛鍊中的第三項,也是最後一項,就是導致四禪的正定。

這禪定一般都誤叫它做出神或神遊(編者註:出神或神遊,是道教的一種特殊禪定,與佛教禪定不同,切
須分別),
修到初禪的時候,行者若干強烈的慾望以及不健全的思想如淫佚、嗔忿、貪
睡、掉悔、疑法(五蓋)等,一時盡除。心裡常保持喜樂二支及某些心理活動。
到二禪
的境界時,所有思想的活動全部被抑制,從而產生內淨支及一心支,同時保留喜支與樂
支。
三禪時,喜支因為是一至種動態的感受,也消失了。但是樂支仍在,另外還加了行
捨的一支。
到了四禪的境地,所有一切的感受,甚至樂、非樂、喜、憂悔都消失了,只
餘純淨的捨支與念支。

心智就是這樣子經由正勤、正念與正定的訓練與約束而發達起來的。

其餘兩條道:正見與正思,就構成三學中的慧學。

正思所表詮的,是對一切眾生愛護的思維、非暴力的思維、及捨己的離欲不執著的
思維。
在這裡請注意:將捨己的無著、愛護、以及非暴力的思維歸在慧學之內,是很關
重要的。
這很明顯的表示真正的智慧是賦有這些特質的。而一切自私的欲念、嗔恚、憎
恨、暴力,都是缺乏智慧的結果。
在任何的生活圈子裡,無論是個人的、社會的、或政
治的,都是如此。

正見就是對事物的如實知見,而四聖諦也就是闡釋一切事物的真相。
因此,正見最 後就變成對於四聖諦的知見。
這知見就是直窺最終實相的最高智慧。
根據佛教,知見有 兩種:
我們一般稱之為知見的實在只是知識;一堆累積的記憶,以及根據若干已知的條
見,由理性對某一課題所得的瞭解而已。這種知見叫做事見,是不很深入的見解。
真正
深入的知見叫做理見,是不關事物的名稱、標誌,而對其實際相狀所具的真知灼見。這
種深見只有在心地中一切雜染都已滌除淨盡,而且經過禪定的鍛鍊,達到充分發展的程
度,方有可能。

從這篇簡短的敘述道諦的文字裡,可以看出這「道」乃是一種生活方式,為每一個
人所應遵行、修習、宏揚的。
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開展、自我的淨化。
它與信仰 、祈禱、崇拜與儀規完全無關。
從這一意義來講,它不含有任何通俗稱為「宗教」的成 分。
它是一條通過道德、理性與精神的完美化而走向最終實相、圓滿自在、快樂與和平
的途徑。

在佛教國度裡,遇到宗教節日,也有些簡單而優美的習俗與儀式。
它們與真正的「 道」很少關係。
但也有相當的價值,因為它們能滿足對教義理解較淺的信徒們若干宗教
情緒的需要,而逐漸援引他們走上這條聖道。

關於四聖諦,我們有四樁事情要做:

第一聖諦是苦諦─人生的實相。
一切苦難、憂患、喜樂、缺陷、不如意、無常、
無實,都是人生的實際。
關於這點,我們要做的,清處而澈底地了知這苦的事實。

第二聖諦─苦的根源。
這根源是貪欲、「渴(愛)」以及伴隨著它們的種種染污
不淨法。
僅僅瞭解這一事實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是拋棄它、袪除它、消滅它、根絕
它。

第三聖諦是滅諦──涅槃、絕對真理、最終實相。
在這方面我們要做的,是去親身 體證它。

第四聖諦──導向體證涅槃之路。
但僅僅有了對這「道」的智識,不論多麼澈底,
都是沒有用的。這方面我們的工作是依教奉行,鍥而不捨。﹝註四﹞



註釋:

   1.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三零一頁。
   2.見本書第七章「修習:心智之培育」。
   3.見巴利文學會版《清淨道論》第五一零頁。
   4.見一九二二年阿路葛瑪版大品第一零頁。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