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davidlee@iafrica.com,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佛教 FAQ - Beta 版 (問題71 ~ 79)
發信站: UUNET Internet Africa (Mon Mar 17 00:50:24 1997)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news-peer.nctu!news.nctu!spring!serv.hinet.net!n

70.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71.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72.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73.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74.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75.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76.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附錄︰禪修疑難解
版權頁

 -.-.-.-.-.-.-.-.-.-.-.-.-.-.-.-.-.-.-.-.-.-.-.-.-.-.-.-.-.-.-.-.-.-.-.-
70.佛教對神秘現象的看法如何?

    神秘現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會發生,只不過他們把神秘現象
當做幻覺來處理。至於一般人對於鬼神的現象,仍非常迷惑而不可知、不可捉摸,
認為其無,實際是有;認為其有,難得採證。至於宗教徒,不論是什麼層次,只要
信之虔誠,行之得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應和通靈的經驗發生,從佛教的立場而
言,從來也不否定,可是並不重視。

    如果有人有了少許的神秘感應,就以為是得了神通或以為是佛菩薩的顯聖,那
是不正確的。佛與菩薩有應而無相,無相而有力,那就是隨機應化的感應作用。但
是他們不會採取一定的模式和特定的人做為他們的使者和代表,神應無方,感而遂
通,怎麼可能有特定的人做為佛菩薩的代表? 雖然有佛菩薩的力量通過不同的人及
物而表現,此人此物亦不可自視為佛菩薩的自身。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
是想以大妄語來搏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
眾。他們雖然也有若干百分比的靈驗,但於信仰者的禍福無補,所以,正信的佛教
徒不該表現這種身分,也不得信賴表現這種現象的人。

    從佛教的史傳所見,只有釋迦世尊是佛,尚沒有第二人自稱是佛的例子。如果
自稱是佛,不論是佛的什麼身,都是大妄語,要不便是鬼神附身的現象。表面看,
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
的福佑。

    至於菩薩也是一樣,歷史上的菩薩,在佛的時候,只有彌勒,說他是在五十六
億萬萬年之後,在此世界第二位成佛。其他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並非歷史
人物,而是由佛介紹而知的大菩薩。另外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印度的大乘
論師,也是後人依據他們的大乘言行,尊敬他們為菩薩。又如中國的天台智者大師
,被後人稱為東土小釋迦,但他自稱尚是信位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被稱是阿彌
陀佛化身,那也不是他個人的自述;九華山的地藏,是新羅的王子出家,法名為地
藏,後人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亦非他自稱是地藏菩薩。所以,正信的三寶弟
子應該看所有的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也都是佛菩薩的化現,但他們是凡夫的身
分。

    如果這些自稱是佛菩薩化現的人,能說出你的過去,指示你的未來,甚至於知
道你和你的關係人的歷史背景,並預言你們未來的發展,也不應為其所惑。鬼神都
有這種力量,如果你自己以持咒、修定的努力,也會達到這種目的,但那也不是神
通,而是咒力、鬼神的感應,或是差遣鬼神所得的結果,最多是定力的現象。因此
,這種人談未來未必正確,說過去也不會比你自己知道的更為清楚,對過去世那就
更渺茫了,準確性到什麼程度,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因為凡事不能違背因果,一
定要發生的事,鬼神幫不了忙,預知於事無補,只有善惡勤惰的因緣可以改變;若
非大善大惡,不能改變定業、定果,只要盡心盡力,為善去惡,行佛所行,言佛所
言,學菩薩所學,未來的命運就操之在己。

    在人類的一千個人之中,大概有數人,由於過去世的修行力和由於他們是來自
有福德的神道,所以有與生俱來的預知力及回憶力,知未來、知過去,在兒童時代
特別顯著;成年之後,如果生活繁忙和不加理會,這種異能就會漸漸退失;如果蓄
意培養和順其自然,也會成為感通鬼神的媒體,而被稱為靈媒或巫者。

    現代人由於知識的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神秘能力的人,現在多半能夠
運用邏輯和似是而非的科學觀點,來說明他們的原理。運用佛學知識、佛教名相,
向大眾訴說他們神秘力量的實質,而且以神鬼的啟示所得的所謂修行方法,稱為密
法、大法、無上法,用以教導他人修行,也能獲得神秘的感應,的確也產生若干的
效用。

    不過有個共通的後遺症︰所謂請鬼容易送鬼難,一旦使用類似的方法且產生反
應之後,就必須受神鬼力量的控制,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輕者從表面看還如常人
,重者就會變成精神不穩,心態不正,從言語、談吐和眼神都能表現出異於常人的
情態。如果希望脫離控制,往往心不由己,身不由己。如果意志力強,發覺已經誤
入歧途而想抽身,也會經歷一番精神和肉體的煎熬,往往延續到一年、兩年才能恢
復正常。所以要那些相當深入而沈醉於神秘經驗的人脫離歧途,回向正信的佛教,
不是不可能,卻是相當不容易,這是非常不幸的。

    有人雖不自稱是某佛菩薩的再來,卻宣稱直接傳承於某佛菩薩的教導和印證,
這有三種可能︰一種是修行禪定,在定中顯現神秘境界;第二種是在夢中顯現的夢
境;第三種是在清醒狀態聽到或見到的降神現象。

    如果是在定中,一定不是深定,深定非有心、非無心、非有境界、非無境界,
不會有佛菩薩出現的情境;這種定境,應於屬於類似做夢的狀態。人在睡熟而將醒
未醒之際會做夢,將要入睡之前也會做夢,但兩種夢的性質不一樣,前者比較清醒
、清楚,後者比較混亂。同樣地,定中所見境界則是在散亂心未除、統一心未現,
但已經失去現前境界的覺受之時,內心的妄念所造成的一種反射作用。所以,定中
所現和夢中所現的佛菩薩,往往並不是來自心外。

    另一種類似靈媒所見的降靈現象,是神鬼幻現為佛菩薩形象或者自稱是佛菩薩
的聲音,以光影和音感的幻境當做佛菩薩的示現,如果不具佛法的正知正見,極容
易受到這些鬼神的愚弄,而成為鬼神表現靈力的工具。雖然佛經中也說,佛法可由
鬼神、天仙等說,如果不與三法印相應,那就不是佛法而是外道。一般的鬼神,假
借佛菩薩的名號,所說的種種,雖然也用若干佛學的名詞,他們的層次仍不能脫離
欲界鬼神的範圍。所以,是否屬於佛法,應該用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來印證,這是除煩惱、去執著的。

    在《楞嚴經》、《摩訶止觀》等都曾詳細地講到什麼是魔境而非正境。這就是
為什麼禪宗重視傳承的原因了,從達磨祖師開始,代代以心傳心,而戒律也強調戒
體的師師相承;雖然後代有無師而自證,但至少應該與經教相應,與正統的佛法不
相違背。有明師求師證,不遇明師則當求經證。否則,縱然自稱是佛的弟子,或自
己認為是佛教的一支,本質上,還是附佛法的外道。

    所謂鬼神,如果他們傳播的是正信的佛法,那就是護法神,也可以說是佛菩薩
的化現。所以,是否合乎正統的佛法,不在於用鬼神的名字或佛菩薩的名字來說法
,而是在於他的知見是否正確,也就是不因人廢言,也不因名而不辨邪正。

71.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所謂物理現象是指物理學上所用的磁場、磁力、電波、電感、光影、光速、熱
能、氣能、氣化等的現象和動力。所謂神秘的經驗,一般是指靈力的感應、感受,
正確的途徑是指通過修行的方法,使得心力、體力以及官能等發生超常的作用,也
可以指為修行人與諸佛菩薩、諸天鬼神之間的感應作用。

    從大體上來說,這種超常作用或超自然的力量,是可以用物理學的觀點相互對
照來說明的。所以,我也說過神通力的開發,就原則而言,縱然是唯物論者,只要
修持得法,也有修成的可能。

    若能集中心力至某種程度時,便有轉變物象的可能,那即是通過磁波和電波的
導向作用,產生一種操縱力量。因為整個的宇宙,就是一個大磁場,任何局部的或
各別的物體的存在,都不能脫離整體的系統,這在大環境中,它的方向原是不能夠
改變的,可只要加上不同的因素,便會發生小小的改變。局部的變化,如果持續不
斷,慢慢地也可能形成整體方向的改變。

    修行者由於各人心力的調整,能夠使得在其心力所及範圍之內的磁波和電波受
到影響,因而改變原來的關係位置,便可能產生他們心中所想像、要求的現象。心
力越強的人,影響的範圍越廣,持續的時間越長,產生變化的功能越多,這就是神
足通的力量。但還無人能夠以其個人的心力,改變人類的命運和宇宙的自然規律。

    至於天眼通和宿命通,就和光、氣有關。所謂宿命通,是能知過去,如果能夠
使得自己離開地球越遠,所見地球發生的事物現象,其時光也倒退越久,這是通過
光速來看地球。在距離地球三千光年之外的地方,現在看到的就是三千光年以前地
球所發生的一切故事。當然,擁有宿命通的人,不必用肉眼,而是用心靈力或感應
力,他的敏感度非常人的推理想像所能及。所以,不必真要退到遠距離的地方來看
過去歷史上的現狀。

    由於光、影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神通力差的人,不僅看不到非常久遠,即使
最近的事,也不會看得清皙,只能見其大端,而且影像模糊,唯有諸佛及諸大菩薩
,神力無限,方能觀照久遠且一目了然。又所謂氣,是物質現象所產生的動力,氣
是無色、無臭,但有實質的能量,只要曾經發生過的現象,即有軌跡可循,更可以
倒退追鵅A所以,宿命通不一定是通過光速距離,此僅藉光速和光年的距離來說明
時間例流的原理。

    天眼通知未來,也是由於各人所造業力的含蓄所成的種子型態。其種因越強,
產生結果的可能越大,前瞻的可能性也越遠。這等於從一粒種子看到一棟大樹,從
一個原子,預見其產生原子能的結果一樣。

    但是佛法不離因緣的理論,因緣的變化,決定於全體環境的每一個單元,只要
任一單元發生變化,未來的整體發展就會跟預期的結果不同。所以,佛雖見眾生未
來都能成佛,卻不能為每一眾生授記。如果尚未親見法性,乃至信心尚未成就,佛
也無法為他預做成佛的記╮C所謂記5N是預告某一眾生,在經過多少時間,供養
、親近多少尊佛之後,一定成佛。譬如釋迦世尊,在未見燃燈佛之前,未曾受到任
何佛的授記,長期修行到了燃燈佛的時代,他才被預告成佛的時間。凡夫沈淪生死
苦海,頭出頭沒,如處長夜,無有盡期,佛雖有天眼明而無法為他們授記;如果未
入忍位,心向未定,每個人的因緣際遇,佛也無法掌握。

    因此,雖可以物理現象說明若干神秘效果,但也不可迷信科學萬能。因為科學
所知的範圍,永遠是有限的;佛法的修行及其所產生的功能,是無限的。佛的福德
無限,智慧無限,若試著用人類現前僅有的科學知識所見的的物理現象,來說明、
推測佛菩薩的智慧力和神通力,那就等於以蠡測海、以管窺天。然我們不妨以科學
的所知,來方便達成說明大修行者的神秘現象。不過,這是只為了沒有內證經驗和
神秘經驗的人做些粗淺的解釋,卻不可認為科學就真的能夠達成說明的目的,否則
,就是本末倒置。

    今有若干小有神異經驗的人士,以科學名詞,以及尖端科學的理論和發現,來
解釋佛經的名詞,探討佛的所見所證。如果說這是一時的方便運用,當然可以;如
說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則期期以為不可。

    解釋佛學,最正確、最安全的,還是以經解經,以佛法解釋佛法;否則,不是
牽強附會,便是杜撰臆說。有人以他們的第六感所見,假藉科學名詞來說明佛學上
的神異現象,當然也不正確。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諸佛以及諸大菩薩
的經驗世界,非凡夫所能捉摸,又豈能以小小的神異經驗所見,和對區區物理現象
的所知,就能來說明諸佛菩薩高妙的神通境界。

72.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所謂科學,不外是用分析、歸納的推理方式來觀察、解釋自然的現象,從理論
而言,是屬於邏輯的範圍;從實用而言,是有系統的組織。能夠言之成理,屬於邏
輯的科學;能有實際的功用,則是經驗的科學。

    不過,邏輯的理論科學不一定能夠發展成為實用科學,雖然它是實用科學的基
礎,卻必須通過實驗而證明其為可用、可行,才能真正有益於人。因此,科學的昌
明,日新月異,經常以新的理念,否定舊的觀點;以新的實驗,攻擊舊的成果,可
見它並非最高、最後的真理。

    而且,科學中所能夠討論的已知和將知的範圍,非常有限,使得即使是最有成
就的物理學家,也不得不訴求於不可知的上帝或神的啟示,為最高的科學原理,這
正是學者們所見的──科學之母是哲學,哲學之母是宗教,宗教才是宇宙的根源、
人生的大本。用哲學討論宗教,已有所不及,何況用科學來探究宗教的奧密。正如
梁啟超先生所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我們也可以說,佛教涵蓋宗教、
哲學和科學,但它不即是宗教、哲學與科學;它不反對宗教、哲學與科學,卻非宗
教、哲學與科學範圍所能窮其實際。

    今天有人主張在科學文明的時代,應該以科學的角度來介紹佛法,這當然是好
事,以科學的知識說明佛法的理論,使得已經信賴科學的人來接受佛法,這無可厚
非。不過科學屬於自然知識的範圍,它只能說明自然現象的千萬億分之一。例如不
要說太陽系以外的宇宙群體,尚屬不可知的境界,即太陽系內的九大行星,人類對
其所知,還是有限。

    另外從醫學觀點來探討人類身心現象,迄目前為止,西醫所及的範圍在中醫看
來,僅僅是解剖物質的死體,而中醫也不過探索到人體的氣脈──所謂活的肉體現
象而已。至於精神病的治療,還停留在一籌莫展的階段;對於精神病的患者,除了
使用麻醉、鎮靜的藥劑以及禁閉、拘留等方式來控制、約束肉體的行動之外,別無
辦法。所謂心理治療,只能使用經驗的分析和推理,來給予疏導,但無法深入精神
的層面──所謂精神是在物質之內、物質之上的無形而有力的活動。如果使用神鬼
咒符等數術來治療精神病,有其療效,但其已非科學的範圍所及,而被指為迷信的
現象。

    佛法的化世救人,自始便以心為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煩惱、智慧兩個名詞來
說明。煩惱增加則精神混亂,智慧增加則精神清明;若在精神混亂的狀態,任你用
任何宗教、哲學、科學的手段來處理,都無法解決其問題於永久,但若能得智慧顯
現,則一切問題,不論是屬於物質範圍或精神範圍,都將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
時,對於物質世界的自然現象,不多做解釋。例如︰世界有邊無邊、世界有始無始
等這些問題,在佛看來都與解脫煩惱無關;重要的是如何運用修行的方法來消解煩
惱、啟發智慧。此所謂智慧,不是認識的分別心,而是無執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
自在,尚有什麼精神或物質的拘限呢?

    在印度時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蓋物質的自然,講心就已統攝了物質的自
然現象。所謂「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煩惱的心稱為識,清淨的心稱為智,凡是
對於任何現象的拘執,都屬於煩惱的層次。佛法不重視諸法現象的探究,而是著重
於如何轉識成智,否則容易本末倒置,執著幻化的現象以為實體。心體無形、無相
,亦不離形相;科學僅及於現象,現象多變而恆變,所以科學永遠不會成為最後的
證明,頂多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下向前努力。

    正如老子所說︰「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道家是自然
主義者,是屬於物質的真正的了解者,而佛法認為了解自然也是多餘的事,若得心
明,自然就在其中;僅僅了解自然而融於自然,也不等於自我中心的執著獲得解脫
。科學僅及於物質世界的分析和探究,當然無法說明或表達佛法的真諦,但做為方
便的教化,科學的態度當然需要。所以,我們開始就說,佛法涵蓋了科學,而不受
科學所限制。

73.佛教的生命觀是合乎科學的嗎?

    佛教一向認為,人的投胎、入胎,根據《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因淫欲
而正性命。」也就是說,眾生之有生死,就是因為有男女的欲念與欲事,淫根不斷
,無法出離生死。在投胎之時,多半是由於對於父母的房事,產生顛倒愛著;對父
親產生興趣,入胎即為女嬰,對母親產生貪染,入胎即為男嬰。所以,在出生之後
,女兒對父親的依賴,兒子對母親的依戀,成為一般共同的心理現象。

    可是,現在由於人工受精,發明試管嬰兒,投胎和父母的性行為,沒有連帶關
係。其乃從母體摘取成熟的卵子,從男體取得精液,在試管中受精,成為胚胎之後
,再安於母體的子宮,這與佛教的說法,不相一致,又從何解釋呢?

ZZ關於投生、入胎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在父母的好合之時入胎,見淫欲相,或
見宮殿相、光明相,而忽然入胎;另一種是由於跟父母還報因緣,不論或恩或怨,
由業力自然促成,所以不能說全是出於見到父母的好合相而入胎。然而,依據兩性
相吸的原理,精卵本身便帶有性別,若不離淫欲性,便可能在因緣成熟的任何情況
下入胎投生。基於這個道理,現在的試管嬰兒的問題,對於佛教來講,即可迎刃而
解。

74.佛教的世界觀是合乎現代科學的嗎?

    從較為原始的佛教聖典阿含部起,即有相同的記載,例如《長阿含》的《大樓
炭經》第一品、《起世經》第一品、《起世因本經》第一品,都講到我們的世界是
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的四個方向有四大洲,南方稱為南瞻部洲,或稱南閻浮提
,就是我們所住的世界。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腰各有四個宮殿,稱為四天王
天;在山頂有三十三個宮殿,稱為忉利天。可是依據現在的地理學和天文學的觀點
,我們無法找到須彌山,也不知道另外的三個洲在那堙C如果說須彌山的神話,就
是起源於印度北方的喜瑪拉雅山,是比較妥當的;而且此一傳說,在釋迦牟尼佛時
代以前,已經在印度流傳,佛教的經典只是敘述古老的傳說,不必過於重視。何況
佛教的教義,是在解決人間生活的實際問題,不在用科學態度說明世界觀。如果一
定要追究世界的形狀、形態,我在《正信的佛教》之〈大千世界怎麼講〉一題中有
所說明,不妨參考。

75.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佛法的理論根據,以三種標準作為說服人的方便,那就是︰ヾ現量──用事實
證明;ゝ比量──用邏輯推論;ゞ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ヾゝ兩點尚不成為問
題,第三點在今天已成了引起爭論的焦點。因為近代佛教學者用歷史的方法論,用
考古學、語言學、進化論的角度,來研究佛教的聖典,發現佛陀釋迦世尊的當時,
並沒有留下成文的經典,最早的經典傳誦,也不是成文的書籍,是憑以口傳口,代
代相傳。

    由於流傳的地域越廣,時間越久,經典的內容越多,便見其不同的分歧觀點,
這就是形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後,又漸漸地出現了大乘經典。不論是小乘、大乘
的各種經典,均須出於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傳,而任何一個派系,都認為他們所
傳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說,這便形成了所謂「部執」或「部計」的思想。站在他們任
何一個立場,多以為他們的所執、所計,是不可違背的聖言量。可是到了今天的學
者,能把現存各派、各系,每一個時代所有的聖典拿來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結論
,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後的增減;但如果要他們把全部聖典均視
為佛說而不相違背,那是辦不到的。而如果對這些聖典,全部予以否定,或採取懷
疑的態度,便無法使人獲得無盡的利益,也就產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如何折衷
、取捨,便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

    其實,這樣的問題,非於今始。在印度,就已產生了教判思想和判教的辦法,
例如《法華》等經,判一切經教為大小二乘;《楞伽經》分頓漸二門;《華嚴經》
舉日出、日中、日沒的三照;《涅槃經》分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五味。
到了中國,則有羅什三藏的一音教,羅什的弟子道生則分為善淨、方便、真實、無
餘之四種法輪。後來的天台、華嚴、唯識等各宗,也均各依經教而有教相判釋的施
設,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佛陀說法的對象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
行方法的佛法;但是,古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所做的教相判釋工作,漸漸地
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和觀點。以現代人能夠接受的觀點來看,佛說的「聖言量
」應該貼切到佛法的根本教義──三法印和四依為基準。

    所謂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從因緣法看,是無我的,
是空的;從因果法看,是無常的,是苦的;無常與苦是世間法,無我寂靜是出世間
的解脫法。四依是指︰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從三法印的原則看一切經教,就可以過濾而見到什麼是純佛法;用四依來衡量一
切的經典,也可極其容易的發現,何者是佛法,是我們可以依據和信賴的佛法。以
此標準,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根本教義,那一些是隨順世俗要求而說的方便教義
。

76.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世界末日這個名詞,是基督教所高倡出來的,不過,這也是事實。佛教把此世
界的生滅,分做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空是從無中生有,有的階段又分為成
、住、壞三個階段,壞的結果,又歸於空無。我們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階段可以有生
物及生命的活動;成的階段是由稀薄的物質團聚、凝固,漸漸形成地、水、火、風
四大類的形態,完成四態的定型之後,才漸漸發展出生命活動的現象。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來,非出於任何人或神的創造;住的階段就
是生命活力的舞臺,而其本身也漸漸地由成熟而趨於衰老,終至於朽壞。那便是壞
的階段,已開始不適於生物的生存。直至徹底地毀壞,就變成了全面物質世界的崩
潰,而歸於空的階段。之後,再由於十方世界同類的共業眾生業力所感,而完成了
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眾生業力的消長而有起滅。

    如果說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壞的階段的開始,所以,佛教並不否定世界
有末日的一天,只是觀念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說世界末日是出於上帝的意志,為
了對於信者的救濟和不信者的懲罰,末日來臨之時,就是基督降臨之日,把他所愛
的選民帶回天國,他所不喜的人便打入地獄。佛法所說壞的階段的降臨,屬於自然
的現象,是此一世界眾生的共業所促成。當在此一世界無法居住之時,依據各自的
業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轉生。

    不過,佛教另外有一個名詞稱為末法時代,在末法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則上
,釋迦世尊住世的時代,稱為正法;世尊涅槃之後,稱為像法,此時,只有形像做
為代表;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稱為末法。末法時代,信仰佛教的人數漸漸稀少,修
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證聖道的人則已沒有了,到最後佛法也就被世間的邪說和物慾
所淹沒,縱然尚有佛經存在,也沒有人去信受奉行。因此,希望眾生在佛法還住世
的時代,眾生還願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階段,要趕快努力,護持三寶,維持慧命於
不墮,則可將佛法住世的時代,無限止地往後延伸,為人類帶來前景和希望。所以
,末法的思想,並不像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那麼可怕。

    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繼續培養你的福德和智慧,縱然是處於末法時代,而
又面臨了世界將壞的開始,也不必絕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太陽系的小星
球,你可以藉你的善根而轉生他方世界,繼續修行。如果你的願力堅定,信心堅固
,也可以往生他方佛國淨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壞滅,並不等於走投無路,山窮水
盡,這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觀,又是另一點大不相同之處。

    另外,佛教雖有末法時代,對你個人來講,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時代的環
境,進入像法時代的環境乃至於正法時代的環境。

附錄︰禪修疑難解

    編者案︰本文係一位熱心於禪修的吳文居士,受派駐南非使館工作的四、五年
中,發生的若干疑難,彙為九題,回國請教聖嚴法師,師以可能還有其他人也曾發
生過類似的問題,故用書面公開答覆,以饗有心於禪修的讀者。


      (一)
    問 :古德云︰「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閒觀一片心。」有時心中一片空靈,連
一句佛號的念頭也提不起來,是否即保任空靈狀態? 這堳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
雜念的意思?

    答 :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處,不敢臆斷。至於用功到達空靈狀態,尚
能念佛名號,乃是不可能的事。應否守住空靈狀態,當有兩說︰一者繫心不動,任
其繼續沈澱澄清,以至於不見一物,虛空沈寂,自亦不覺處於空靈狀態,是為正途
;否則,若滯於空靈──例如「光音澄湛,空曠無涯」的覺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
,僅勝於輕安境界。

    第二種方法,即是用參話頭的工夫,打破空靈狀態。若由念佛名號而至空靈狀
態,當下提起「念佛是誰」的話頭,以此時心念專注,易發疑情,促成疑團,是為
禪法的活路;否則,耽滯於空靈,而誤以為保任,那就浪費時間,誤了前程。

    念佛法門,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說般若經》的專念一佛名號的一行三
昧,非關淨土,目的乃在由定發慧。散心時念佛名號,實乃無上妙法,念至無佛可
念,可能出現空靈,亦未必出現空靈。


      (二)
    問 :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論及觀心法門,不知有何不
同? 得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否?

    答 :四念處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雖云小乘觀法,然於《大智度論》卷十
九也有介紹,是觀身、受、心、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而破凡夫的我執我見
,乃是通用於大小乘的基礎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禪宗的龍澤寺派,教授初學禪眾時
也用數息法,我本人亦常以數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淨觀,此乃四念處觀的流類或
基礎,觀行攝心,散心已攝,則繼之以大乘禪法。

    禪法可分作兩類︰ヾ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禪宗祖師們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
何觀法,頓斷煩惱,頓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可依附,不假修行
,自然天成的。類似的利根機人,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ゝ類的參話頭、參公案。
話頭與公案,是用來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終身抱定一句話頭,參問下去,猶如
念佛法門之抱定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此即適合於一切根機的觀行法。

    再說大手印,是某派密教的觀法,它跟「頓悟」、「直指」的禪法不同,大約
類似前舉,由空靈狀態,而進入虛空沈寂的境地,禪門曹洞宗的默照禪,可能與此
相近。

    居士所說︰「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粗見則不然。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所舉
諸法門,固有其共通處,然皆有其特勝處。修行過程中,最好順從師教,抱持一門
,勿作調人,否則可能會成為顧此失彼而兩頭落空。《楞嚴經》列舉二十五位大菩
薩,各各專精一門,最後始臻門門圓通,不是初學之時,即能嘗試相輔相成的。


      (三)
    問 :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內外一片空,實則連空的感覺也沒有。從
停車庫到辦公室的電梯口,原來要走五分鐘,似乎一秒鐘就到了。雖然五官功能照
常,但絲毫不覺知。到電梯口才「醒」過來,其實,在那失去知覺時才正是醒,這
到底是何現象?

    答 :這種經驗,通常發生在努力修行某一方法或沈潛於某一觀念的思考之後,
其他宗教徒的身上也可能發生。當此種經驗發生以後,會有身心舒暢、如釋重負的
感覺,觀察任何事物,均較平常清楚明朗,但卻不宜也無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計畫
的工作。此乃處於一度專心的狀態之後,究然失去了心所依托的觀象,程度淺的,
會感到恐慌,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心、世界及環境於另一度空間之外的感受,仁
者得此經驗,實是可嘉。


      (四)
    問 :大約四年前開始,偶而感到有氣脹脹地從左腳心,經背脊,到達眉心,後
來則經常發生,偶而頭頂中央,亦會感到脹脹地,上午七、八點左右,中午十二點
至一點左右,下午五、六點左右,感受較強,工作勞累或疲倦時,感受也強,不知
是何現象?

    答 :左腳心是肺、胃、左腎、心、十二指腸、胰、脾等內臟的反射區,跟脊椎
都有關連。從睪丸與肛門之間的會陰向後,經背脊、頭頂的百會,至人中,是督脈
;從會陰經腹部、胸部,至下巴,是任脈。道家練氣行脈,要將任督二脈前後打通
,稱為小週天。仁者尚未打通二脈,故氣動時,有脹脹現象。隨著各人體質及勞逸
等健康狀況的不同,故有時段現象的症狀。此在禪宗,一向採取不予理會的方式,
否則,便成吐納導引的道術而非禪法了。其治療方法有三︰ヾ不予理會,ゝ將注意
力集中於腳心,ゞ用參話頭來轉移注意。


      (五)
    問 :大約也在四年前開始,在靜坐時偶有舉陽現象及性交快感,導致性慾衝動
,出精外漏數次,事後身心均感不適,最近則極少有此現象。如何才能突破男女關
? 將來結婚後,為了修行,是否以「有名無實」較妥當?

    答 :依據生理現象,性衝動或性反應的原因,大別有二︰ヾ是新陳代謝正常,
精力充沛,血氣旺盛,自然發生性的衝動以及尋求性的發洩,乃至所謂精滿自溢,
偶有夢遺現象,亦無損健康。ゝ是身體虛弱,腎水不足,肝火旺盛,脈動精搖,心
氣浮躁,亦會產生亢陽的性衝動而夢遺、滑精;雖也有舉陽現象,唯其舉而無力,
精液外洩,勢將愈漏愈衰,必須治療。

    靜坐的初步功能,在於調理生理機能,使弱者強而衰者健。當一個人的氣脈運
行比較通暢時,內分泌腺自然活潑,當氣行至生殖系統而不及時向任督二脈乃至全
身疏散,稍久即會引起性慾亢奮的現象,舉陽、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時如果放
棄靜坐而去求助於太太,或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傷元氣的事。

    習定之人,必需寶愛精氣,故在靜坐放腿之後,亦不得立即如廁,最好先作柔
軟運動,使精氣疏至全身;否則,精氣隨著便溺外洩,對健康無益。

    如果坐中性慾衝動,宜起座禮拜、經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為快速,唯
體弱者不宜用。如果氣脈已經暢通無滯,便不會由於氣聚生殖系統而致引發性慾衝
動的現象了。如能專精於方法,不顧生理反應,氣脈極易通暢,而得輕安境界。別
說獲致定樂,即使輕安之樂,亦較性交快感,快樂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
貪愛男女色,亦不易有性衝動。

    定境至初禪以上,稱為色界,已無慾念,更無慾事。不過,凡有身在,如果不
在定中,縱然已無慾念慾事,縱然已經心得解脫,仍可能有舉陽泄漏的性徵,此在
部派佛教的初期,即有為了羅漢應不應該尚有夜眠遺精的問題而起過諍論。

    至於如何突破男女關? 對於出家人,尚不容易做到,何況在家居士。出家人以
戒防身,以定制心,故較在家為易。在家之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婦仍以正常隨俗
為宜。今日社會的居士生活,也不允許有離群獨居,專精於禪修的可能;若能保持
五戒清淨,並且訂有禪修靜坐及讀經、禮誦的日課,以健康的身心,對家庭、社會
、眾生,盡其所能,即是菩薩道的行者。


      (六)
    問 :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比較常能保持空念或無念狀態。唯古德
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有念與無
念,似乎相違,究竟如何才好? 大概只要不執著即可。又何謂天魔、陰魔、煩惱魔
?

    答 :居士的保持空念、無念,並非盪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滯寂的頑空,
甚至可能尚在無所事事的無事殼中,所以不能徹見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見。

    禪者用功,必須從念念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跡的自在解脫,
方為真工夫、真見地。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有念
無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對,住空念也不對。永嘉玄覺主張︰「惺惺寂寂是,無
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惺惺是不空、寂寂是無妄想。雖無妄想而
仍清清楚楚,故非住於空念或無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處。魔的分類有多種,如三魔、四魔、十魔。通
常多稱四魔︰ヾ貪等煩惱,名煩惱魔,ゝ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稱為陰魔,
ゞ死亡稱為死魔,々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稱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說,天魔
未入定,故起心動念;陰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動念為何事;煩惱魔則是由於分別
起念和不起念而產生的。總之,乃在說明,不論起心動念或不起心動念,都不是禪
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執著即可。」

    我們必須明瞭,中國的禪修者,不主張修傳統的次第禪觀,也不主張入次第禪
定,而在於當下直指,雖不能直指,亦當不以「住空守無」為修行。


      (七)
    問 :經由觀心,了解念頭是因緣而生,是假非實;但雖知假,仍被念頭所迷失
,受其左右而不自覺,以致無法攝心歸空,並進而造業受苦,是何道理?

    答 :觀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說的觀想法,理解佛說的因緣法,從理論上已能
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認知,不是由自己內心深處發現的親證實悟。由教
育所得的認知,當然也有用處,只是遇到心相活動的微細處、粗重煩惱的相應處,
往往無法自主,也無能自覺,故稱為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要想做到念念分
明、時時操之在我、剎那剎那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必須付出禪修工夫的時間和努力
。縱然見性之後,仍得隨時修持,始能稱為保任。居士有公務在身,有家庭的責任
,只要經常保持細水長流,必定也能日有進境,水到渠成的。


      (八)
    問 :我已很能接受「無我」、「無常」及「一切唯心,萬心唯識」的觀點,但
總覺得在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不論日常生活中的
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作主,究竟何故? 如何才能真正「無
我」?

    答 :由理解佛法而認知「無我」,並不等於親證「無我」。我有一篇短文,題
為〈從小我到無我〉(編案︰收在《禪》中英文對照本,本社印行),說明小我也
是有用,若無小我,即無能夠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無能夠發心修行的人。由修行
而從各個分別的小我,可進而成為全體統一的大我,再從大我的徹底粉碎,即是到
了大地落沈,虛空也無的境地,才是無我。此一無我,是無小我,也無大我,即是
《金剛經》、《圓覺經》等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金剛經》又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若取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
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執著有我,是我;執著無我,也是我。唯有用禪修的方法,如參話頭,才能將
妄情逼盡,使真正「無我」顯現,屆時便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吸呼,也與一切眾生
同樣地喫飯睡覺、屙屎撒尿。居士的情況,是因為尚在信解起行的階段,未能實證
,感覺有我,乃是正常的。


      (九)
    問 :通常將起貪瞋之時,反觀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觀心法門,亦頗殊勝。唯
其遇到煩惱太強之時,雖然用心觀照,也無法消除,此時輔以念佛法門,將注意力
移至佛號,或許有用。如果觀心與念佛,都無法消除強烈的煩惱之時,則應如何對
治?

    答 :居士所用的「觀心法門」,不知何處學得? 從信中所見,雖有點像默照禪
,大體上仍是靜坐的層次,不同於次第禪觀的修法,也不同於正宗禪修方法,所以
僅能在風浪微小之時有用,尚無反制煩惱的功能,更無消滅煩惱的功能。

    的確,高聲唱佛號,最能轉移煩惱.即使默念佛號,也較靜坐有效。但是驅除
強烈煩惱的方法,莫過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將心專注於禮拜時的每一個動作,久久
即能遣除強烈煩惱於不知覺中了。至於久修禪法的人,自不應有太強的煩惱生起,
用一句話頭來對治,便已足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讀到居士來信,已五個月,由於事忙體弱,未能及時執筆作覆。居士認真禪修
又能虛心發問,且係親身體驗的疑難,可見用心殷切,殊覺可貴。唯其禪修心境,
因人而異,要求的標準,亦人言人殊,我只是從禪籍以及經教所見,加上自己的淺
薄體驗所得,作了如上的答覆,以供參考。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四日寫於紐約禪中心
 -.-.-.-.-.-.-.-.-.-.-.-.-.-.-.-.-.-.-.-.-.-.-.-.-.-.-.-.-.-.-.-.-.-.-.-
  □東初琉璃世界12
                        學 佛 群 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權頁
  著作者: 釋聖嚴
  登記證: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臺字第 2177 號
  地  址: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 65 巷 89 號
  電  話:  (02) 8934646•8926564
  郵撥帳號: 0112590-1
  美國分社地址:

  Ch'an Meditation Center (Ner Work)
  90-56 Corona Avenue
  Elmhurst, N. Y. 11373 U.S.A

  Phone:  (718)592-6593
  FAX:  0021-718-5920717

  初    版: 中華民國77年11月
  四十七刷: 中華民國83年12月

 版權所有•電子檔請勿篡改或作營利之用.

 -.-.-.-.-.-.-.-.-.-.-.-.-.-.-.-.-.-.-.-.-.-.-.-.-.-.-.-.-.-.-.-.-.-.-.-

 聖嚴法師法允同意轉載
 網路版電腦文件檔轉碼者:  YESORNO.bbs@BBS.NSYSU.EDU.TW (正反之間)
             初步校對者:  budmgt@MATH.NCU.EDU.TW
             次步校對者:  davidlee@iafrica.com
                          (DL註:歡迎提供錯字更正,讓大家讀到更正確
                                的書. :)

              1st corrections:
              牚 → 掌   涻 → 冤   涺 → 啟   Z → 遍   X → 《
              堤 → 提   褔 → 福   訧 → 籲   A → 遍   Y → 》
              蹪 → 蹟   縰 → 縱   卌 → 冊    → 缽   A → ヾ
              偳 → 鬧   眣 → 稽   殌 → 敘    → 卻   B → ゝ
              扥 → 托   豊 → 豐   A →(一)Z → 《   C → ゞ
              嵀 → 缽   殑 → 刊   B →(二)[ → 》   D → 々
              祗 → 祇   羡 → 羨   C →(三) → 涅      → 著

              2nd corrections:
             (就只有修改檔頭的目錄與內容的抬頭之不同處,已修改於文中.)
 -.-.-.-.-.-.-.-.-.-.-.-.-.-.-.-.-.-.-.-.-.-.-.-.-.-.-.-.-.-.-.-.-.-.-.-

  □讀經器電腦程式 (使用說明請鍵入 FGREAD /? )
(DL註:只有完整的電子版才有讀經器.請至上述FTPs取得.)

    這是由AB Tsai 先生提供的佛學公益軟體工具。任何建議
    請洽: 1. Email: abstsai@c4.hinet.net
          2. BBS:   04-2013207 精微學社
          3. fax :  04-2037934
          4. 信件:  台中市郵政信箱 2034 號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