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右護法座下掌旗使),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班納迪克•安德森:「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想像」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un Apr 30 17:58:21 2000)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ctu-gate!news.nctu!newsfee 轉貼自http://www.ttimes.com.tw/2000/04/29/1/book/200004230201.html 國際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23日在清大月涵堂舉行來台第一場公開演講,講題是 「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想像」(Nationalist Imagination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長瞿宛文主持,這場演講同時 還邀請了殷海光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鄭鴻生、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教授陳光興 和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許漢等人,針對這個題目進行對話。 22日夜裡才由曼谷搭機遠道而來的安德森首先要與會者一同思考「到底什麼 是民族?」、「民族主義又是什麼?」這些在全球化時代依舊縈繞不去的問 題。 安德森指出,這個在馬克思理論、宗教、或者是親族主義間搖擺不定,爭論 不休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事實上早已存在了200年之久。他並 以未來、過去連繫和下一代的幸福等3個理由解釋民族主義的好處。 安德森以著名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105年前的就職演 說為例舉出,儘管韋伯在這篇講話中,大力批評德國的種種,但最後他卻說 出他的願景:「希望在一切都不確定的德國,能被『下一代』看成是值得尊 重的祖先」,由此可以看出韋伯意識到民族的下一代所具有的特殊位置。 安德森認為,現在我們願意為未來下一代做某些犧牲,也是出於民族的考慮 。他指出,政府以「後代的名義」要求我們現在做某些犧牲,很少人能夠拒 絕。因為未來「下一代」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同樣的,種族滅絕之所以令人 憎恨,也在於它斷絕的是這樣的延續感。 接著,安德森又舉出耶魯大學某個廣場所立下的四個紀念碑,討論「過去」 的死者和現在的關係。他指出,耶魯大學這四個紀念碑的傷亡者,分屬不同 的時代,包括1776年美國爭取獨立;美國、加拿大對決;1848年美國以帝國 主義姿態入侵墨西哥,竊取德州以及1860-65年的南北戰爭等。 安德森指出,這些戰爭不論光榮、醜陋,都立在那裡,表示平等對待這四次 戰役。而上面刻著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亡者姓名,將個人特質泯滅,突顯為 國捐軀的純潔象徵。也因為沒有特定的姓名的細節,安德森認為這才造成了 讓人尊敬之處。他說,如果將他們殺人的歷史寫上去,就讓人覺得英靈迅即 變成殺人者,而不值得尊敬。以上兩點指出,民族主義和未來的世代和為過 去為戰爭犧牲的人,都有很大的關係。 最後,安德森並舉出兒童對民族的重要性。他認為兒童不只是屬於個別的家 庭,他還屬於一個民族。從未出生到出生間的不斷歷程,成為一個民族永恆 未來之所在,這也就是為什麼民族需要兒童,而且力保兒童的純潔的原因。 安德森也舉出一些有趣的例子談民族主義的不同變貌。他舉印度男子盛行的 禁慾運動,分析民族主義和「母親印度」的結合。當年輕人想要發洩性慾時 ,唯一的出口又是母親化的女性,這種禁忌,讓人不得不將精力提昇、奉獻 給「母親印度」,並為她奮鬥、為她而死。 而人們通常對自己民族不會做的卑賤之事,卻會轉向給「其他民族」的心理 ,也被安德森提出討論一番。他舉出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裡,就有大陸人士高 談闊論地說:「明天就反攻台灣,強暴台灣的女人,讓我們的精液注入她們 體內,用我們的精液,將腐敗台灣女子的日本血統洗去。」安德森冷靜指出 ,這種關於「強暴」想像,不自覺地卻正好弔詭地顯出大陸學生心認為:台 灣不是中國。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教授陳光興,則以「後冷戰時期的政權移轉」為分析的 著眼點,並以「新進投機資本主義」形容陳水扁新政權。在陳水扁以經濟邏 輯為主軸的考慮之下,將十分看重中國市場價值,如此將適巧終結了台灣民 族主義。而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許漢,則將民族主義定位成一種「政治 原則」,將民族主義轉變成為統治正當性的理由。 擔任主持人的瞿宛文,也稱讚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 散布》已經成為民族主義研究的經典。 這次應國策研究院與文建會之邀來台的安德森教授,以1983年出版的《想像 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奠定其民族主義研究的學術 地位。 班納迪克•安德森1936年出生於雲南昆明,1957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主 修英國古典文學。1967年以《40年代之爪哇革命》為題,取得博士學位,旋 即任教於康及爾大學迄今,現任康乃爾大學國際研究計劃AaronL.Binenkorb 的講座教授。他曾任康大知名的東南亞研究計劃主任,多次出席美國國會, 為東帝汶人權和政治犯問題作證言。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並曾獲得「亞洲研究終身貢獻獎」。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