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季辛吉路線」的出現和影響(楊照)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ue Jan 26 13:56:44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stone.thu.edu.tw 標題: 「季辛吉路線」的出現和影響(轉寄) 時間: Tue Jan 19 23:47:25 1999 發信人: scully (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信區: PoliticalEconomy 標 題: 「季辛吉路線」的出現和影響 發信站: 石頭記樂園 (Tue Jan 12 02:33:08 1999), 轉信 中國時報 1999.01.11 -------------------------------------------------------------------------------- 「季辛吉路線」的出現和影響 ☉楊照 冷戰時期,美國的外交系統出了兩個重量級的策略家,前有杜勒斯、後有季 辛吉。這兩個人同樣都具有全球性的想法,同樣富於鬥志去推廣、實踐自己的 戰略安排,而且兩人同樣都很幸運地獲得多任總統的信賴,得以有充份時間部 署自己的路線。 從杜勒斯到季辛吉,不變的是把蘇聯視為頭號敵人的看法,以及把世界劃分 為美國為首及蘇聯為首兩大對峙陣營的局勢。不過一九五五年的「萬隆會議」 以後,「第三世界」隱然成形,這套二元世界觀開始受到了挑戰。「杜勒斯路 線」依然優先對蘇聯圍堵,卻無法安排、處理第三世界以及「新左派」這種模 糊地帶的問題,到七○年代初期,因而有「季辛吉路線」的出現。 「季辛吉路線」的調整,首先保持在對「蘇聯陣營」內容的重新定義。在「 杜勒斯路線」時代,一貫把反美、拒絕與美國合作的第三世界國家,看作是蘇 聯在幕後支持操縱的「準敵對區域」。而且在亞洲根深蒂固地將美國的防禦圍 堵線,劃在中國的海岸線上。 一九五九、六○年,一連串的事件披露出中共與蘇共間的決裂,困擾了美方 的看法。一方面毛澤東與赫魯雪夫的惡言相向絕非作戲,兩國確實翻臉反目; 然而另一方面毛澤東厲聲指責蘇共為「修正主義」,又好像是在維護過去更僵 化、更仇美封閉的「史達林主義」,讓美國不知如何看待中國。 季辛吉大膽地認定,中國與蘇聯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高於中國與西方歐美的 對立,因此而得出應該拉攏中國的結論。對蘇聯圍堵的最前線也就相應要從中 國的海岸線向前推進到中俄邊界,而且一旦拉攏了中國,第三世界陣營尤其是 阿拉伯國家也將在冷戰地圖上發生質變,這些設想,就構成了「季辛吉路線」 的核心。 要拉攏中國,季辛吉也就在實質上,對冷戰的意識型態壁壘,作出了重大的 修正。杜勒斯主義裡很重視「民主、極權」這組意識型態價值的對抗。美國合 理化自己霸主地位的方法,就是抬出「民主自由」來。因此即使像台灣在國民 黨「實質法西斯」形式統治下,一旦被劃歸入美國陣營,畢竟也就不得不定時 作出選舉等舉措來充當民主門面,畢竟也就不得不應和著喊喊自由的口號。而 這組「民主/極權」的價值,事實上也就是使得美國與第三世界乃是西方「新 左派」齟齬不斷的主因。 季辛吉的戰略思考,拋開了這樣的思考,純粹在意在世界版圖上與蘇聯之間 的勢力消長。因而一方面靈活了美國的外交手腕,另外一方面卻也就布下了全 球獨裁政權在七○年代大反撲的背景。 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是「季辛吉路線」正式宣告成立最具象徵意義的歷史 事件。文革動亂初定,毛澤東在黨內的勢力完全無人挑戰,他個性中那種向一 切規則破例的激進叛逆性格,也達到了最高峰,李志綏的回憶錄裡,最為鮮明 記錄的,就是毛澤東這種不受任何拘束的我行我素。他的生活作息不要受一般 晨昏的規定,所以連見像季辛吉這種外賓,也有安排在午夜時分的。他連自己 所定的基本政策,別人必須恭敬奉守的,都不當一回事。他比他自己定的規矩 都要來得自由,他老是要作惟一的「例外」,用這種方式來彰顯他的絕對權力 。所以五○年代大家向蘇聯「一面倒」時,毛澤東自己偏偏要學英文;所以尼 克森來訪時,作為左派社會主義國家元首的毛澤東可以大剌剌地說:「我喜歡 右派……我比較樂見右派掌權。」 在這種環境下,表面上愈是敵對的情況,反而讓毛澤東愈是願意接受美國。 與其說季辛吉對國際局勢、對蘇聯威脅的分析說服了毛澤東,還不如說是季辛 吉敢於「結交敵人」這種「逆向思考」的勇氣,吸引了毛澤東。於是在毛的首 肯、配合下,「季辛吉路線」於焉確立。 「季辛吉路線」浮出,台灣的戰略地位就從美國陣營的最前鋒,降級成為中 國板塊裡有待處理的一小部份。這是台美關係,也是兩岸關係劃時代的轉捩點 ,從此之後,台灣與中國國際地位開始了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逆轉消長。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