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關於『上帝』這本書(總前言) 『上帝究竟意指什麼?』 『上帝究竟存不存在?』 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至今,也爭論不已。 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根本是無法證明的。 究竟有神?無神? 空集合的神,算有神還是無神呢? 事實上,證明無神,就跟證明有神,是一樣的困難。 因此,在此我們想與您分享一本書: 奧圖(Heinrich Ott)的『上帝』。 在下janewu和tyhou將嘗試把我們所讀懂得部份摘要出來。 但在這之前,想先澄清我們要分享的重點: 本書並不是在探討或是證明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 事實上,證明無神,就跟證明有神,是一樣的困難。 因此,在此我們想與您分享一本書: 奧圖(Heinrich Ott)的『上帝』。 在下janewu和tyhou將嘗試把我們所讀懂得部份摘要出來。 但在這之前,想先澄清我們要分享的重點: 本書並不是在探討或是證明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 我們想回應的是:在這個認為『上帝已死』的時代中, 若我們採用『後有神論』的觀點,將會產生什麼問題; 並,在這個時代中,基督徒怎麼樣回應『上帝已死』的議題。 我們將從『位格』的角度來談我們的神,並討論: 禱告是否有意義?耶穌是否可有可無?上帝是否神秘而不可言說? 誠心期待並邀請您耐心的看完我們的分享。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一書的書摘(前言) 前言: ----- 在這本書當中,作者首先提出,不論上帝存在與否,不論這些是否可以證明 ,目前現實的問題就是:上帝這樣的觀念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理所當然的存在人 的心裡。上帝的觀念彷彿已經被『蝕去』,如果以祂曾存在的觀點出發。當『上 帝已死』、『上帝死了』的口號一一提出,不論是相信上帝的基督徒,或是不相 信上帝的人,相信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究竟我們要怎麼回應這樣一個觀點?本書並沒有從無神論者的角度來回答。 但他嘗試由位格神的角度來暗示無神者有神的可能性,並回應『神蝕』的問題, 認為上帝在這樣的時代中看似不存在,正因為祂是位格的神。本文並駁斥『後有 神論者』(將神放在不可言說的神秘地位)的觀點並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觀點 不但不能回應我們所面臨的神蝕問題,反而導致神變成可有可無。 一到五章總摘 ------------ 第一章:神蝕(論當前上帝信仰的現狀) 目前的時代,是一個不再承認上帝的時代。上帝的問題,僅僅是上帝存在與 否嗎?假如上帝存在,人們要怎麼樣來理解祂?本文提出了當代『神蝕』的現狀 描述,並進一步思考目前我們看到的當代神學家三種回應中,採用怎麼樣的角度 ,以及遇到的問題--『神的位格』。 第二章:上帝的變化 若依照當代神學家的看法,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上帝的變化對我們,對神本身 有沒有關係?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麼?本文連結上帝的歷史性,先為上帝的位格 存在提出證據。 第三章: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 然而在討論上帝的位格之前,我們仍得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從『位格 』來論證神?這樣的論證有意義嗎?本文首先提出以前的上帝論證方式,並說明 今面臨『神蝕』的時代時,我們當怎麼回應、論證上帝:一個『信仰的』論證上 帝方式,而不是只從理智層次提出上帝論證。 第四章:位格存在 信仰就是一種位格行為,在說明我們要從『信仰的』方式論證,就必須先解 釋什麼是位格。本文說明位格的相互性、原初肯定性,並說明『兩者之間』的觀 念,進而提出一種『位格化』的世界觀。 第五章:作為位格的上帝 位格存在的特性是我們可以說上帝是位格的神。然而這樣位格的神會不會是 一種人用以自我欺騙的『擬人論』?這樣的位格上帝是怎麼樣的神?在位格的觀 念下,什麼是『三位一體上帝說』?最後提出這種把上帝位格化會面臨危險以及 批評。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神蝕 神蝕(論當前上帝信仰的現狀) 上帝問題 -------- 如今,當我們談論上帝時,我們必須承認一件事情,就是:對上帝的信仰和 以此為基礎的基督教世界觀在如今不再具有那種以往在基督教西方一度揮發過 的對於公眾的影響。 以前,我們可以說,上帝經驗是『直接的』。然而,不可否認的,今天這種 直接性已經永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的可靠性。 因此,基督教神學家和信徒必須承擔了一種新的義務和責任,因為我們不可 能合法地、心安理得地面對人對上帝的論斷卻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是不是有一 種新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從存在上驗證』上帝? 所以說,這是一個『神蝕』的時代! 身為基督徒,我們必須對開始自己提出 下列問題:上帝面臨的歷史現狀對我意味著什麼?上帝對我、對我們有什麼要求? 祂以此要向我們指教些什麼? 三種對神蝕現象的解釋 -------------------- 由此,我們先來看三種神學上的回應。 1. 猶太教的看法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用『位格論的人類學』觀點來說明。基本上,他認為人與周圍的關 係處在兩種基本的關係:『我--你』和『我--它』,而人就是按照這兩種方式確 定自己與任何現實的東西的關係。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上帝。上帝是一個『絕對的你』,也就是說,這個你絕 不可能成為『它』。 在這樣的想法背景下,他認為:當前的時代,是一種膨脹了的、巨大的『我 --他』關係幾乎未受到任何阻礙地攫取了主宰和控制權的狀況,無比巨大的我變 成一個不可能承認上帝的我! 他形容說道,『這個我走到中間,遮蔽了上帝的光』。因此布伯認為這樣 的『神蝕』情形"僅僅是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的特徵",『....不意味著它(上帝 的光)已經熄滅。』 2.新教的看法:(朋霍費爾) 朋霍費爾較大膽的解釋說,這種對上帝的可疑,並不是來自於人,而是來 自上帝本身! 他認為,是上帝自己強迫我們得出這種認識,要我們應付我們自己和應付 世界,卻又沒有上帝這個藉以工作的前提。這個看似隱蔽著,以某種方式讓我們 孤獨存在的上帝不是在我們認識的缺口和邊沿,而是『我們生存之中』與我們邂 逅。 這樣的方式恰是一種上帝新的顯現,一種新的應對方式,一種新的晤會方 式。祂把自己的聽覺沈入世人的聾聵之中,和願意在世人共同相處和互相依存之 中向我們走來。 3.天主教的解釋:(卡爾•拉納) 拉納由自己的上帝觀出發,他認為人在精神存在中總是會去探索作為生存根 據的神聖秘密,這是一個具有最源本性,卻又最令人覺察不到的,因此它以沈默 的方式講話。因此,在他看來,上帝經驗方式把上帝經驗當作沈默的秘密。 另外,經驗上帝的方式是『時代性地』,也就是從其時代環境出發,使信仰 經驗自己的方式在各個歷史時期中不相同。因此,當代也應有其特殊的上帝經驗 方式,現在,上帝在極大程度上作為具有無限的不可言傳性和不可理解性的沈默 秘密正被經驗著。 位格的神 -------- 然而,這樣的回應是否有什麼前設?讓我們一起來思考看看。 不可否認的,上面三種解釋雖然有細微的差別,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是 從『位格』的角度來回應『神蝕』的現象,也就是說,他們對於神蝕的解釋,都 認為是因為在位格上帝與人的關係中發生了什麼時代性的改變,以至於這位上帝 在人的心目中變成『遙遠的』、『不臨在的』了。 因此,接下來我們嘗試由位格的角度來看,什麼是位格、以及神是不是位格 的神。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上帝的變化 上帝的變化 如果上帝如前面三種神學解釋所說,是具有『時代性』的,那麼『上帝變化』 這類主張究竟怎麼樣才能成立呢?這種意識變化是否可能同上帝本身發生關係呢? 我們提出三位神學思想家的看法-- 首先,布爾徹曼認為:上帝本身變化著,以某種程度滲入歷史,最後在他的歷 史中,以歷史性的人的形象與人相遇。也就是他以為必須要『在相對的東西中尋找 和發現絕對的東西』。這是神秘主義的上帝變化觀念深刻的內容。 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大偏離了聖經的上帝觀了嗎?維爾納•施密特解釋道:由舊 約的上帝觀看出,信仰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並不是恆定不變的,因為它離不開所處 的環境的!因此,信仰不僅是以歷史為根據,它本身也是歷史,被捲進歷史進程中 。 因此,他認為我們要適應變動的歷史觀!--因為上帝和神的歷史從根本上講不 是互相妨礙的,而是相互制約的、相互聯繫的。 卡爾•拉納從另一個角度說,在『上帝變成人』的事實之下,我們可以說,上 帝可以變化!這位本身不變者可以在其他方面變化。而這其他方面的意思是:只要 上帝是另一個伙伴的伙伴,他就會『在這種歷史關係之中』變成某種存在,因為上 帝並不是反歷史地超越這種關係之上,而是祂作為真實的伙伴已進入歷史之中。 另外,布伯也提出他的看法。總而言之,三位基本上講的都是同一個內容:『 上帝處在一個與人的關係之中,即處在與人的歷史之中。』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的『上帝意識』在巨大的時代性變化中,不僅發生在我們 人這一方面,而且我們可以把這種變化理解為上帝本身在『與人的歷史性邂逅中』的 變化。 但,我們也必須要小心,這樣的說法,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便是那種『上帝絕對 不變性』的傳統思想:因為上帝是完美的,若這位永恆者會變化,就好像在說上帝會 死一樣。 因此,變動的上帝觀可能導致『形成中的上帝觀』,也就是認為上帝是逐漸完美 、處於發展過程中,而我們則是生活參與其中。但這樣的說法在聖經裡是毫無根據的 !因次我們得小心,神成為人的歷史性伙伴,但祂無須藉助人來達到他自身的完美。 最後說明為什麼需要提出『上帝的變化』。因為『歷史』一詞只有以位格伙伴關 係為前提才有意義,因此當我們說上帝處在與人的歷史中時,正為『上帝的位格存在 』提出了一個證據。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1) 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 ------------------ 前言: 前兩章我們提到在這個『神蝕』的時代,我們要從『位格』的角度驗證神。 然而在討論上帝的位格之前,我們仍得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從『位格 』來論證神?這樣的論證有意義嗎?本文首先提出以前的上帝論證方式,並說明 今面臨『神蝕』的時代時,我們當怎麼回應、論證上帝:一個『信仰的』論證上 帝方式,而不是只從理智層次提出上帝論證。 ---------------------------------------------------------------------- 如何證明上帝存在? ------------------ 在早期的時候,基督教常用『自然神學』的方式來告訴人們,就是說:人 對神的基本認識是人人藉助自己的經驗和理性思考便可以到達的。到了後來, 托馬斯•阿奎那曾經嘗試用『五種途徑』來證明上帝的現實存在,就是所謂推 論『第一因』來驗證上帝存在。 然而這樣的方式,其實都已經是從我們的世界中(即在上帝創世的範圍內) 所得經驗出發。 而在托馬斯之前,其實已經有一位安瑟倫嘗試由另一個角度來證明神的存 在。他不是由內心世界的經驗出發,而是由『上帝的概念』出發:誰如果有了 上帝的正確觀念,就是說,誰如果理解『上帝』指什麼或意味著什麼,他必將 會因此而確信無疑:上帝必然存在!(詳見原書內容)。 但安這樣的證明法卻被康德所反對!因為康認為人的理論性理性只能用於 內心世界的經驗範圍,只能在這樣的範圍內得出可靠的判斷,因此上帝的存在 是不可能由理論上得到證明。(而安的作法正是由一個至高無上的實體的可想 像性推論推論祂的現實存在。) 另外康德也反對托的推論,認為托是從人的經驗出發,但卻又主觀的超越 人的所有經驗,這樣的說法是無法證實的。 面對這些說法,後來卡爾•巴特有再將安的想法重新詮釋,並認為安的證 明是一種『信仰的自我表達』。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以上各種論證上帝的嘗 試從理論上都是應該打個問號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論證上帝呢?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2) 時間 Sat Nov 29 22:07:52 1997 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續) 神蝕時代的上帝論證 ------------------ 在這個神蝕的時代,我們必須結合當今上帝問題的現狀,以及其可疑性來考察 這個問題。因為在以前,關於上帝存在的問題人們根本就不太需要花時間去討論, 因為那個時代的說法本來就已經成為定論。若真的要討論上帝,只是為了使某些的 神學的導論論述更加"完美"而已。 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這個『上帝可疑』的時代,我們不可能再用導論性的上帝 論證來對上帝的現實存在問題進行非實質性的討論。今天,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不 是轉瞬間,或是一次就可以解決的!在討論任何神學的問題時,這樣的問題,一再 的被重提出來! 因此,我們不能再把上帝論證看成自成一體的思想行程方式。另外,我們也可 以看到這樣的時代使得我們要由『信仰角度』來考察表現為自成一體的思想行程的 上帝論證之不可能性越加明顯。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論證上帝呢? 兩個問題 -------- 既然『信仰』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相遇包括兩個方面,我們就必須從兩個方面 來提出並回答問題。 1.假如我們認識到我們信仰的上帝是誰,一種自成一體的上帝論證方式可否成 立?(意思是,若我們可以證明神存在,對神有意義嗎?本質上對嗎?) 想想!假如上帝的存在就像數學定律一樣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以至於使人從 理性不容再提出異議,那麼便意味著上帝是某種屬於內心世界的東西。然而 如果我們可以如此理解上帝,祂便不成為上帝了。因此,正由於我們可以正 確地理解上帝是誰,也因此理解到祂具有不可理解性的!「上帝」一詞可如 此表明:一位可以通過自成一體的論證過程的上帝不是上帝。 因此,我們回答此命題:由『上帝本身的本質』來看,這種上帝的論證方式 是不可能的! 2.假如人們認識到『在人的信仰參與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事情,一個自成一體 的上帝可否成立?(意思好像是:若我們有力證明上帝存在,對於人本身有 意義嗎?) 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就算我們能夠有力的得到證明,這項證明也 只使我們的『理智』感到滿足,但並不能滿足我們的整個人格、整個意志、 我們的情感! 因此我們發現,『認識上帝』和『論證上帝』的不同。若真正認識到上帝存 在的人,他不太可能採漠然的態度,因為這樣存在的認知必然影響他整個生 存的所有方面並使之活動起來!那麼,也就是說,這樣的認識只有在某種生 存的參與、冒險中才能得到,並不是通過理論證明所能完成。 而這種生存的參與、風險,就是所謂的『信仰』! 假如我們認真思考『上帝"信仰"』-- 作為上帝存在的認知 -- 的真實含意 ,那種理論上的『上帝"論證"』便失去討論的價值。因為論證只限於理智層 次,僅僅是局部、個別的;而信仰才是整體的東西。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3) 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再續) 上帝論證:同所有人關於上帝的對話 --------------------------------- 簡單的歸納前篇續所言就是說:在神蝕的時代,我們要有能和當時代配合的論 證方式,所以以前的方式不再適用,且用自成一體的論證法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由 此我們也看到就算能用『論證』的方式,也僅在理智層面,然而關於人整體,只有 『信仰』的肯定才能。 當代天主教神學中,其實就可以看到一個對上帝論證值得注意的看法,由卡爾 拉納提出。從當中可以看到他們不再將上帝論證視為一種絕對必要的自成一體或幾 何求證式表述,而是原則上指每個人都可能有的『基本經驗』。一個人無須對這種 『存在』有清楚的概念,他逕直去『經驗』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每個人在他的一生中都可能有這種『經驗』!但並非任何人實際上 都得到它。至於在什麼場合充滿和被照亮,這是一個恩賜的問題,這意味著開始與 上帝相遇,儘管『上帝』之名並沒有在相遇中出現;這是通往信仰路上的萌芽和開 端,而這也就是所謂的『信仰』的肯定。 期待中的肯定 ------------ 怎麼說呢?『論證』的肯定在於,人們以某種方式完成了一件事並瞭解它的全 部情況。然而相反地,『信仰』的肯定則意味著,一個人總是充滿信心地期待著上 帝並與此相適應地理解、約束及安排自己的生活。信仰的特殊肯定並不是一種理論 上、人們一次便可以達到並永遠佔有的肯定,而是『實踐中』的肯定。 它是一種『期待中的肯定』。對於信仰上帝的人的肯定就是:永遠期待著上帝 真實性的新證明!也因此這樣一來,就存在有無數多個『上帝論證』方法,而上帝 所包含的內容、上帝的現實性對於人生的意義,絕不應是不可理解的!這些是可以 『在對話的過程中逐漸明白的』。 ^^^^^^^^^^^^^^^^^^^^^^^^^^ 信與不信的鴻溝? ---------------- 當然有人會問,前面提到的第一次經驗若是恩賜,是否就等於將信仰者和不信 仰者畫了一道鴻溝? 其實,儘管上帝只有在信仰中被認知,但在不信者與信者之間的鴻溝並不是不 可逾越的:相反地,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在塵世上是鄰居,他們之間就上帝問題彼此 進行瞭解(至少開始進行了解)並不是不可能的。為了達到瞭解,信仰者會提醒不 信仰者注意自己的生活經驗並根據這經驗向他指出上帝正在干預他的生活。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樣的論證無法強使一個不願放棄其懷疑的人接受信仰 ,我們這樣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論證方式,它只能給予指點、引起他的注意。 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存在著一部份不信仰和懷疑的因 素的,因此,在我們與不信者對話時,其實也總是信仰在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我個 人以為這點蠻值得每個基督徒在和別人對話或傳福音時深思。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位格存在(1) 位格存在 前言 ---- 寫到這裡,我們再回頭重新思考這系列文章的主要問題。在一開始曾經提到,這是 一個『神蝕』的時代,究竟上帝存不存在?如果祂存在,祂與我們究竟有沒有關係?首 先釐清了我們打算從『信仰』的角度整體論證,而不是從科學層面的理智驗證。 接著,目前要討論的問題就回歸到一開始提及有三位神學家從『位格』角度來回應 『神蝕』的現象。(也就是,他們對於神蝕的解釋,都認為是因為在位格上帝與人的關 係中發生了什麼時代性的改變,以至於這位上帝在人的心目中變成『遙遠的』、『不臨 在的』了。) 這樣的方式合法嗎?上帝是不是一個位格存在的神?讓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位格存 在。 位格存在 -------- 說實在的,要解釋什麼是位格,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又說不太出來。彷彿大家都知 道什麼是位格,又不知道要怎麼樣給它一個正確無誤的定義。 在奧圖這本書當中,他定義位格是一種發生在人類最本質的東西,對我們而言表現 在『你』這種稱謂上。這種『你』稱謂能力的含意是:我可以指稱另一個位格,也可以 被另一個位格指稱;我可以關注另一個位格,也可以經驗另一個位格的關注。而這種關 注、指稱,並不像是販賣機一樣只有自動回應但並不是相互性的。這種關注的含意是『 交互性、相互關係、相關性的』!當我關注到對方、指稱他時,我同時也明白,他知道 他現在被我指稱,他也在指稱我。而,這,就是位格的關係。這種關係甚至可以發生在 還不會講話的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關注之間。 這樣說不知道會不會很抽象,請姑且讓我用一個比較不學術又白話方式來說明位格 :其實簡單的說,位格就是『你』的存在,且是『相互』的知道存在(稱呼的主客雙方 )。舉個例子:當 A 稱 B 為『你』,代表 A 知道並承認 B 的位格存在,且 B 知道自 己是被 A 所指稱的,並 B 可以主動的回應 A ,這時 B 對於 A 就是有位格的,反過來 說, A 對 B 也是有位格的。 位格的原初經驗 -------------- 被我上面自己的解釋,不知道其實會不會太畫蛇添足了。因為其實即使一個沒有經 過認真思考位格是什麼的人,大概也都可以明白什麼是位格存在。因為位格這種概念正 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部份:我們『從內心』熟知什麼是位格,因為我們持續不斷地在經 驗它,因為我們總是處在這種關係之中! 我們認識作為『我』的自身,和作為『你』的他人。我們知道,他人對自己而言是 『我』,而我們對他人而言則是『你』。這些都無須經過探索、實驗、推理的!因此我 們可以說,對於位格,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原初的肯定』。 人儘管可以證明牛的大腦皺折跟電腦一樣是按照同一種方法活動,人卻不用證明就 知道自己不會改變自己的信念:『我是"我",而非自動裝置。我以知道"我"為我的同樣 的肯定性知道,另一人,我的同類是"你",而非複雜的機器』。這兩種『"我"之肯定』 和『"你"之肯定』同樣都是原初性的。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位格存在(2) * 位格存在(續) 兩者之間 -------- 前面稍微解釋了一下什麼是『位格』之後,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位格的範疇: 『兩者之間』。 神學家布伯曾用『兩者之間』來發展我們藉以思考所發生一切人際事件的思維範 疇。所謂兩者之間,就是指兩位格之間,也就是說,由於人的存在絕非單獨式、獨白 式的,總是存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之中、總是社會性的,因此,這種關係可能是一個人 (我)與另一個人(你)之間(或者是與另一群人、甚至於一個不具名的社會集團的 關係),這就稱為『兩者之間』。 簡單的說,若位格存在指的是『你我他的存在』,而我們存在的社會是『你我他 』的社會,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位格這樣的範疇包含所有我們存在。舉個實際的例子 :令人最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所在就是人際關係有意識地被作為人際關係經 歷的地方,例如:愛情、友誼、伙伴關係等,兩者之間的本質是『交互性的』。比如 愛情,包括沒有得到回答的愛情,總是一種交互性的現象。參與者的每一方在其自身 存在、在其作為位格的處境中都為『相關事件』決定著、關涉著、改變著、刺激著! 又如前面所說,位格有相互性與原初經驗性,所以可以說,一切作為位格的存在 和在其歷史上所遭遇的存在,都可以用『兩者之間』這種思維模式加以思考,也就是 說,有『固有的位格性』範疇。 當然有人會問,是否應該用思考世界上所有人事物的範疇來思考人及其關係的問 題。當我們要用『思考世界上的事物和過程的範疇』來思考『人及其關係』,這大範 疇將會導致我們走入歧途出現差錯或言不及義!所以,我們以為不如用『兩者之間』 的觀點。因為人不可能像石頭一樣互相碰撞從而發生或不發生一種關係;它總是處在 人際關係之之中,而且,只有在這種關係之中他才成其為人。因此,在討論人及其關 係時,會落在『兩者之間』的範疇內。 位格範疇下的問題 ---------------- 當我們把人及其關係放到『位格』的範疇來討論上帝問題時,會遇到的最大問題 就是:若神是位格的神,與我們之間是位格的關係,這是否意味著,上帝只在位格存 在中與我們相遇?也就是說,若位格的部份僅是非常短暫的過程的化,上帝也只是只 是『階段的與人相遇』? 按照我們的推論似乎是如此,似乎人際的現實只是巨大宇宙的一小部份,因此上 帝也只在這小部份與人相遇。但,我們應該考慮到:我們的個體經驗,即我們的位格 存在,是整個現實在其中對我們反應其自身的一面鏡子! 就甚至連那些以精確的、實驗的、非人格性的、非歷史性的(也就是不從位格角 度的)方式來研究世界的自然科學家或其他人,也還是要至他們的作為於他們個人的 生活歷史環境之中!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位格的時候,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恰恰也把整個現實也 包括在內了!這是神學家可能採用的立場。 當然,哲學家可能會質疑神學家,認為位格的現實觀限制在某個狹小的範圍內, 但究竟有沒有可能,除了自然科學的客觀性觀察方式以外,可能合法地存在另一種觀 察自然現象的方式(這種方式密切地把自然現象與最具有理知的人的位格聯繫起來並 使自然現象本身位格化),這將會是哲學家面臨的挑戰。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作為位格的上帝(1) 作為位格的上帝 擬人論? -------- 前面提到位格存在的特點首先是交互性,而也說明位格性思維形式可以用來說 明信仰的位格性行為,因此把這種行為看成信仰中的與上帝相遇,就可以得到結論 :上帝是位格。 但,這樣的說法必然遇到一個極大的挑戰,就是若將上帝視為能願意和我們講 話、傾聽我們的神,豈不是把神給『擬人化』了?* * 所謂的擬人化,也就是說,我們人可能把自己的形狀和尺寸用來設想上帝,把 祂的無限『限制』到人的尺度上。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上帝與我們用位格相遇, 上帝是一個與其他位格『並列』的位格存在。 為了回應這個問題,有人如此回應:認為位格上帝必不意味著上帝是位格,而 是指自身包含著位格性的存在的本體力量。也就是說,上帝不是位格,但不乏位格 性。 但作者認為,此種說法的問題在於,若上帝本身是位格性的存在的根據,祂的 存在也就不會沒有前述位格所有之相互性和兩者之間的特質,也就是說,祂本身在 與位格伙伴間必定是有相互關涉的,所以祂不可能既具有位格性,又不具位格身份 。祂必然真正作為『一個位格』,做為關涉我們者和為我們所指稱者,與我們相對 而立。 超位格且臨在的神 ----------------- 既不能說上帝不是位格,又不能說上帝和我們一樣是位格,因此,作者主張, 上帝是一個『超位格』。祂不像我們一樣是一個有限的位格,祂與作為位格的我們 相對而立的方式是不同於此一人與彼一人相遇的方式的。上帝作為一個無限的位格 ,祂懷著無限的要求和無限的理解與任何一個有限的位格相遇。 而對我們來說,這個無限位格的稱謂『你』不是一個非真實、不等值的稱謂形 式。(因為對於這個真實,人們只能夠用象徵性的詞語加以討論,原因是因缺少其 他語言表達手段。)因此,上帝儘管是在另一個更高涵意上的位格,但對我們而言 ,卻是一個真正的、真實的『你』,並且是我們的『你』所能表達的。 超位格且臨在的神 ----------------- 既不能說上帝不是位格,又不能說上帝和我們一樣是位格,因此,作者主張, 上帝是一個『超位格』。祂不像我們一樣是一個有限的位格,祂與作為位格的我們 相對而立的方式是不同於此一人與彼一人相遇的方式的。上帝作為一個無限的位格 ,祂懷著無限的要求和無限的理解與任何一個有限的位格相遇。 而對我們來說,這個無限位格的稱謂『你』不是一個非真實、不等值的稱謂形 式。(因為對於這個真實,人們只能夠用象徵性的詞語加以討論,原因是因缺少其 他語言表達手段。)因此,上帝儘管是在另一個更高涵意上的位格,但對我們而言 ,卻是一個真正的、真實的『你』,並且是我們的『你』所能表達的。 所以說,我們可以認識上帝,但我們的認識永遠不會完全,因為祂是一個『歷 史的上帝』,也是超過我們的,但祂總是願意重新的方式遇見我們(正如前面所提 期待屬於信仰的一部份)。因為我們把上帝理解為位格,祂對我們而言,便可以稱 為正在來臨者、正在臨在者和曾經臨在者。 ======================================================================= 作者 janewu (沉默 時間 勇敢)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作為位格的上帝(2) 作為位格的上帝(續) 三位一體上帝說 -------------- 由上,我們知道上帝必須被設想為位格性的、可以指稱的,然而又不是像人那樣 的位格。這樣的意識表現在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說』,在聖經中並沒有直接的論據, 在新約中也絕對沒有提到過,卻是從神學上為『啟示於基督身上的上帝遇見人的方式 和方法』下定義並進而說明祂是誰的方法。 但這裡有一點必須要強調的是,上帝絕不是三個位格,祂只是一個位格。上帝的 『位格性』在於他具有歷史的、『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的能力,但祂卻沒有人作為 位格所受到的那些限制。 因此,上帝是以獨特的方式與人相遇的,不像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那樣。祂作為 『父』與人相遇,帶著創世者的絕對的、不受限制的要求。祂作為『子』與人相遇, 這就是說,他在一種同情、支持下,在一種『為了我們的存在』中與人相遇,這種存 在是一個通過對另一個體的同情、支持所永遠不可能達到的。祂作為『聖靈』與人相 遇,這就是說,祂能夠從內心感動一個人,給他以靈性被使他得到解放,這是任何人 對另一人所無力做到的。 由此再次證明上帝是超於我們的位格的。因為我們人是位格,我們能夠思想,能 夠感覺,能夠表示意願,有交往結伴的能力,能夠指稱另一個人和被另一個人指稱, 但我們卻不易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更支配不了我們自己的靈魂。 但不可否認的,這是一種有限的、非自我滿足的(不能自我支配的)的人類學下 的想法而已,認為凡人無法認識自己的慾念、雲魂和意識狀態的地方,便是對上帝的 信仰空間。然而這樣一種上帝圖像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後來必須面對嚴厲批評如下 所述。 位格主義的困境 -------------- 儘管我們可以用上帝位格說來回應神蝕的問題,但我們仍得誠實、謙虛的面對一 個問題:這樣的位格上帝觀,其實還是有極極限的存在。 正因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神,心理學家批判道,位格主義思想就很有可能使人逃 避成年,想遁入忘卻現實的兒童國幻境;對上帝就像把自己當作孩子一樣,委身祂, 而祂是一個提出要求但又會施慈愛的父親。另外,這也會導致偏頗的救贖觀。 除此之外,這種位格主義還面臨了更多不同角度的批判,像從以道德意識和人的 道德上的成年自立以及表現在人身上的『道德世界秩序』的名義提出的無神論辯論, 還有以人的現實需要的名義提出的馬克斯主義批判......等。 我想,誠如作者所言,這些批判都是基督教神學家必須滿還感激接受的挑戰,它 雖指出位格主義的不足及可能過於天真之處,但也因為如此,這種批判有利於更加令 ^^^^^^^^^^^^^^^^^^^^ 人可信地討論上帝的『真正』位格秘密。 ^^^^^^^^^^^^^^^^^^^^^^^^^^^^^^^^^^ ======================================================================= 作者 tyhou (小馬)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六至十章摘要 第六至九章,作者奧特針對當前所謂『神蝕』時代,所面臨的幾個問題,以 位格上帝的角度做了側面的答辯(他似乎沒有處理上帝存不存在這個問題),並 試圖點出『後有神論』神學家不足之處。到第十章,作者以基督徒的寬恕、自由 與希望作為上帝信仰必要存在的理由(他認為證明神存不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們的態度,有沒有因『存在』這個答案而有所改變)。 第六章:上帝和耶穌 ------------------ 前面,我們談到位格的上帝會以不同的形式與我們相遇。而我以為這一章作 者要強調的是,在眾多相遇點當中,最真實最具體的就是耶穌在歷史上的出現。 在整篇的論述過程中,以位格上帝的觀點論證了耶穌在歷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上帝信仰與祈禱 ---------------------- 既然上帝是一個位格的上帝,那麼與上帝之間的對話自然是上帝信仰的重 點。而以上帝對話,就是祈禱。這一章,作者試著以位格的角度去解釋祈禱。我 以為重點是告訴我們,祈禱並沒有甚麼神秘性可言,它與信仰是重合的,是我們 信仰中和自然的一部份。 第八章:『後有神論』對『祈禱即對話』的批判 ------------------------------------------- 我以為,作者為了使其論述更加的完備,因此花了一章的篇幅,試著從『後 有神論』的批判來加強他對祈禱的論點。這一章,告訴我們,向上帝喃喃不斷重 覆的禱告,也是與上帝對話的一種。而且,這種祈禱是不會沒有責任感的。作者 反對『後有神論』認為祈禱必須是有思想內容的,因為如果只是這樣,對話很有 可能會消失,位格上帝也就消失了。 第九章:我們可否討論上帝? -------------------------- 在論述祈禱這幾章中,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作者尚未詳述,就是:位格上帝是 不能、也不會以第三者的方式來討論的。因此,祈禱對位格上帝『你』的描述才 變得很重要。而且,我以為一個滿重要的反省是:我們在網路上是如何對別人言 說上帝的? 第十章:差異(論上帝信仰的實際結果) ----------------------------------- 這一章可以說是一個總結或補充。作者在第六章曾提到匿名基督徒的問題, 也就是說,上帝不僅以耶穌的形象與人相遇,他也與非基督徒相遇,這些人產生 的樂觀與希望必須解釋成是與上帝相遇的一種,也是上帝信仰的一種。這一章就 試圖告訴我們,上帝信仰(包括基督徒與匿名基督徒)有甚麼差異。 然而,基督信仰與上帝信仰者不同之處在那裡?我個人以為最大的不同在 於,對罪的理解、上帝的理解所帶出來對話——祈禱。 作者 tyhou (小馬)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上帝和耶穌 看過了一到五章的書摘以後,我們大致有一個結論:上帝是一個位格的上 帝,而至今,我們所理解的位格上帝是一位『正在臨者』,而且衪以聖父、聖子、 聖靈三個不同的形式與我們相遇。 因此,很顯然的,在第二章所提到『歷史上變化的上帝』就是一個位格的表 現,因為位格是相互性的、是在兩者之間的。我們只有與衪相遇才可能認識衪, 而在不同點的相遇就有不同的認識。並不是上帝在變!上帝還是上帝,衪的變化 只是在不同相遇點的表現。 而耶穌,在我們基督徒的觀點來看,是歷史上這個位格上帝,具體地,很真 實地與我們面對面的相遇交點(如果沒有耶穌這個人在歷史上存在過,上帝的臨 在對我們而言就會變得非常空洞)。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其真實不在於新約福音書中耶穌所說的話,一字不差 地記錄下來,我們沒有辦法從福音書中將耶穌真實的形象還原。反之,其真實卻 是在於衪的影嚮!歷史學家可以肯定的只是:這位耶穌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他 死在十字架上。雖然福音書並非一字不差地把所有耶穌的言論都記載下來,但耶 穌的的確確對其世代以及其門徒有重大的影嚮,衪的影嚮就是位格上帝以耶穌的 形象真實,具體地與人相遇的證據!! 而當我們說,耶穌是上帝與人相遇的真實點時,我們才能很平衡的看待耶穌 在福音書裡對我們道德上的要求。 因為,對於『神蝕』時代的『後有神論』的基督徒來說,耶穌的福音只是一 個影嚮重大的『歷史事件』而已。如此一來,當蘇格來底的教誨比耶穌的教訓來 得更合宜的時候,一個『後有神論』基督徒一個沒有理由非要堅持耶穌的教訓不 可。而所謂的『福音』也就和『傳說』沒有兩樣了。 惟有當我們以耶穌為『上帝本身與我們相遇』時,他的教訓才會變成上帝本 身至高的要求。否則,誰能命令我們愛我們的仇敵呢?(馬太福音的章節);否 則,誰能命令我們無須為明天而憂慮呢? 至此,我們對這一章做一個歸納:我們看見這變化著的上帝是位格上帝與人 相遇的表現,而耶穌正是上帝與人最真實相遇的一點。在新約聖經裡,耶穌被證 明是:一、上帝臨在於人們身邊的宣告者;二、耶穌是十架的苦難者(歷史上看 亦是如此)、三、死而復活者。 最後,有人可能還不服氣,為甚麼你們基督徒說耶穌是上帝與你們相遇唯一 的一點?我自己遇到困難,求上帝不行嗎?難道上帝不與我相遇?你們基督徒為 甚麼非要我信教? 呵...稍安勿躁,這一點我們會在第十章:『差異(論上帝信仰的實際 結果)』中討論。 ======================================================================= 作者 tyhou (小馬)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上帝信仰與祈禱 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現在我們在網路上不斷地討論上帝,這個上帝難道是可 以被我們討論的嗎?一位神學家布伯,說得好:“假如這是一位人們可以討論的 上帝,我就不會相信衪了。然而,衪卻是一位人人可以與之談話的上帝,所以我 會信仰衪。” 甚麼又叫做可以談話呢?就是祈禱!但甚麼又是祈禱?祈禱時發生了甚麼 事?它是一種幻想呢?還是一個在空氣中的自我對談? 首先,人不是物,人是一個位格,上帝更是一個超位格,因此在談甚麼是禱 告時,我們必須從“兩者之間”的範疇去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上帝和人 擺在交互性的、相互作用的脈胳下一起思考,而不單獨從人這裡的行動或上帝那 邊的反應來理解。 當人的行為發生了某種改變時,常常都是人際間互動的結果,我們不能說, 是他自省的結果,即便是自省,也是發生互動後的自省。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 必須把人放在兩者之間的互動下討論的。 祈禱也一樣,我們不能說,祈禱所發生的改變是個人單獨的幻想,而且也不 是空氣中的自我對談。這改變必須是祈禱者與祈禱的對象(上帝)交互作用的結 果,因此,在此刻上帝成了真實。 同理,當我們把上帝做為一個超位格理解成位格與位格之間的中介,為他人 代禱所發生的改變,也就沒有甚麼神秘性可言了。因為我們和上帝互動,上帝又 和我們代禱的對象互動。 因此,從位格的角度,我們不難理解,甚麼是禱告。禱告並沒有甚麼神秘性, 重要的也不是甚麼神秘體驗,它只是信仰上帝的生活中很自然的一個部份。前提 卻是,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傾聽我們的禱告,我們也相信上帝垂聽,於是上帝向我 們指稱“你”,我們也向稱上帝為“你”,兩個位格之間便發生了變化,成為了 事實。 ======================================================================= 作者 tyhou (小馬)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後有神論』對祈禱即對話的批判 談到祈禱,有些人可能就會批評說:“啊!我不管你用甚麼一大堆位格的術 語,來論證祈禱不是在對空氣說話。好!就算有上帝存在好了,可是你們基督徒 禱告,難道不是一種逃避的行為嗎?遇到事情,只會喃喃地在一邊禱告,卻不懂 得負起應用的責任!” 這是『神蝕』時代常見的問題,『後有神論』神學家如奧托,對這個問題的 答案是:「祈禱並不意味著以上帝的行為替代人的行為,我們的祈禱不期待以任 何的奇跡或魔法改變現狀,我們的祈禱,使自己做好準備承擔自己對世界應有的 責任。」他們認為不斷地禱告意味著以符合禱告的態度過生活。 沒錯,我們承認,一個人若真心不斷地禱告,就不會自顧自地不停地唸禱詞, 而會有所行動。然而,我以為這些神學家忽略了兩件事,第一、“個別行為”和 “基本態度”,第二、不知覺的否認了上帝正在我們的周遭。 我們以為不斷地禱告,若不是一個基本態度,而僅僅做為一種個別的行為的 話,正是一種與上帝對話的表現,正是在不斷地呼喚上帝,稱衪為“你”,並且 渴望衪的干預。倘若沒有了這樣的對話,就沒有了與上帝位格性的互動,上帝對 我們而言也因此就消失了!! 而且,為甚麼會覺得上帝的干預是一種魔法的期待呢?這意味著,我們以為 人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知識,可以掌控現實的一切了,我們已經不太相信上 帝就在我們周遭了。對上帝回答的等待,變成只是一個幼稚的“奇跡信仰”所帶 來的行為了。這樣的結果就是,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會以為讀報以了解問題, 會比禱告來得更有意義。 然而,對禱告更正確的解釋應該是:為現實禱告,正是與現實的總體聯絡的 對話。舉例而言,我們讀報可以激發我們對現實的反思,然而,禱告卻把我們的 反思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就是與現實的根本——上帝對話的層次。 總結一句,不斷地禱告以及對現實的責任感不是互相對立的,差別在於基本 態度以及個別行為。而且,因著與位格上帝的對話,我們也可以重新找到,面對 現實時,禱告的意義。 ======================================================================= 作者 tyhou (小馬)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我們可否討論上帝? 第七章談信仰與禱告時,我們用了一個前題:上帝是不可討論的。然而, 吊詭的是,我們卻又常常衪。不管是在網路上也好,或在傳福音時也好,我們總 是說:“上帝是愛、上帝是公義的、是智慧的等等。” 然而,甚麼是愛?我們從經驗中理解的愛就是神本質上的愛嗎?不!神如果 是全知全能、又無限的,衪的屬性不應是我們所理解的有限屬性:如愛、......。 衪的愛應該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 因此,上帝是不可討論的?一討論,就會出問題了? 近代的神學家如巴特、布爾特曼都有不同的回答。但,他們都是透過自己的 經驗來理解神的。 另一個神學家,就是第七章提到布伯,也認為我們不能夠討論上帝,只能夠 與上帝對話。然而,這是不是表示,我們就不能在這裡談上帝了呢? 這本書的作者奧特,以位格的觀念,作了一個這樣的解釋,他說:「人們不 可衝破與上帝對話的關係,衝破“我”與“你”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把上帝變 成一個人們可以對之進行議論的第三者。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想方設法使其怹 人進入與上帝的對話關係。」 因此,在談論上帝時,事實上應該是一個「三個或更多『人』(或『位格』) 以上的對話」。我們必須設法使其他人進入與上帝的對話關係,我們向上帝呼籲, 讓他開始從自身存在與上帝對話。 所以,從橫軸觀之,當我現在告訴諸位,上帝是位格神的時候,其實並不是 在論證衪客觀的屬性,而只是想從我的生活經驗出發,告訴諸位:「上帝是位格 神」。從縱軸觀之,我一方面也以禱告的方式,期待上帝和諸位對話。 一言以蔽之,上帝本質上雖然是不可談論的,但因衪是一個『超位格』,故 以對話和禱告的方式『談論』才是一個正確的途俓。 ======================================================================= 作者 tyhou (小馬) 標題 論【神秘主義】─『上帝』:差異(論上帝信仰的實際結果) 對於一般非基督徒網友而言,這最後一章,也許應該擺到最前面。 也許你會覺得:「我根本就不知道上帝存不存在,所以你們應該先證明上帝 存在,再談甚麼位格不位格的上帝,最重要的,你們根本就沒講。」 在此,我們應該回想『上帝: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該篇post的思路, 「一個自成一體的上帝論證」對人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作者要告訴我們的 是:『信仰上帝(或更精確:基督信仰)以後的差異(或道德實踐的差異)在 那裡?』 基督信仰中的寬恕、自由、希望與勇敢 ---------------------------------- 人是需要價值探索的生命,人的存在要求有一個價值為目的。當人因人的報 復、輕視、虛榮而產生痛苦之後,存在漸漸變得虛空而毫無價值了。 人,對於這種價值喪失的體驗是負罪感,自身的罪過或他人的罪過。而基督 信仰卻給予人寬恕這些罪過(不管是他人的或是自身的)的自由。因為上帝寬恕 了我們,以耶穌的死為我贖罪。因為當我們的罪過,得到我們相信的至高者的寬 恕的時候,我們對罪的寬恕也變得很自然了。南非武官太太對陳進興的寬恕,就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注意!不是證明)。 而,這個寬恕,不是忘卻罪過,而是真正的宣告無罪,「只有這樣才會產生 自由」。基督信仰給了人重新再來的希望。因為,我們相信耶穌在十字架受死而 且『復活』了,真是這樣一個對未來『新天新地』的希望,基督信仰者在任何的 情況下都存在著一個迴旋的餘地——用信仰的眼睛看。 這一個希望,也帶了負責任的、勇敢的行動。這種勇敢並不是盲目的勇敢, 而是『自知自己沒有能夠完全左右事物的結局,但卻得到那至高者庇護』所得來 的勇敢。因此,這信仰也絕不是『麻醉人民的鴉片』。 上帝這個『詞』必要嗎? --------------------- 然而,基督信仰以外的人就沒有這種寬恕、自由、希望與勇敢嗎?不,對我 們而言,人本主義也帶來的理想、希望。然而,他們是「一個不信仰上帝的真實 性,而其行為方式與真正信仰上帝者相同的人,他們是以隱蔽的方式與上帝本身 相遇」。 那,去掉上帝這個『詞』,不行嗎?不,想想當你在網路上看這一系列基督 教文章的時候,你的動機是甚麼?難道不是想要尋找某個『詞』來解釋在你身上 的這種理想與希望嗎? 而且,我們不要忘了,這個『詞』不只是一個第三者,如前幾章所說,衪是 可以呼喚、對話的。當然我們所說的『詞』不單指上帝這個詞,這個詞可以是猶 太人的『耶和華』、回教徒的『阿拉』,關鍵是呼喚本身和呼喚的對象。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