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George" ,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電視和後現代主義(喬治)
發信站: "George"  (Mon Jan 25 00:43:58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dj.net.tw!t233-242.di

以下譯文供網友參考,若有興趣,請來信討論,或要其他的部分..
大家多回應!

============================================================================
===============
電視和後現代主義(Television and Postmodernism)

Jim Collins
Translated from Channels of Discourse 2nd edition,edited by Robert C. Allen
中譯本為李天鐸等譯,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
中譯本依第一版譯成,並無小喬治所譯的後現代主義部分.

電視和後現代主義二者間在批判性研究範疇中的操作性關係(working relationship)是
無可迴避,乃至絕對需要的。無可迴避的原因在於電視經常被指稱為後現代文化的精髓
所在,甚至將後現代文化一筆帶過為"電視文化"。絕對需要的原因為電視和後現代主義
都處於廣泛理論化的過程之中。也由於沒有過去傳統的批評包伏,電視研究在後現代主
義中佔有極特殊的地位。和其他媒體不同的是,電視研究沒有在現代或前現代時期
(modernist and premodernist periods)發展出來的批評典範限制,因此有能力對當代
文化的文本性(textuality),主體性(subjectivity),和科技提出前所未有的洞見。

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十分多元(divergent),定義方式也常有許多衝突的論點。這種多元性
的原因為後現代主義常被用來敘述(1)一個獨特的風格(distinctive style);(2)在六
○,七○或八○年代植基於質疑媒介(medium)而發起的運動;(3)代表整組社會經濟因素
的一種狀況(condition);(4)因質疑傳統哲學論述的假設而起的一種哲學研究
(inquiry);(5)一種非常特殊的”政治”;(6)由以上要素形塑而成的文化分析形式。

在後現代主義定義上的爭論使所有關於文化和批評分析的假設都必須列入考量,所有的
定義都含蓋了評價,而非意識型態上的中立。

對後現代主義定義上的唯一共通點在於:後現代主義不同於現代主義(modernism)。現代
主義一般有二個特點。一是個別批評者對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一種革命性實驗
(revolutionary experimentation)的英雄時期(heroic period),試圖改變整個文化,在
此,後現代主義被視為新保守主義的反挫力量;二是深層菁英主義(elitism)的時期,在此
,後現代主義代表了自前衛(avant-garde)的自我封閉世界轉移到實際生活(day-to-day
life)領域的象徵。例如,約翰•巴斯(John Barth)在發展自己的後現代主義定義時,引
用葛拉夫(Gerald Graff)對現代主義敘事的特點作為區隔二者的起點。葛拉夫認為現代
主義始於對十九世紀中產資級文化的批評,同時否定(rejection)現實主義(realism)的
價值及其受歡迎的風格形式。這種否定高度自覺地顛覆了針對現實主義的傳統再現方式
徵主義(symbolism);不再符合情節和人物一致性的期望;直線敘述的崩解;應用多樣性風
格策略強調人類經驗的真實(truth),單純的紀錄(documentation)無法促成這種真實,因
為其並非等待編目(catalogued)的次序井然而又具備理性的機具。

巴斯在葛拉夫對現代主義的特點之外,加列了二點:藝術家作為自我放逐英雄的角色;以
及語言和技巧的顯著性,其並非一種達成目的之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即,藝術的真實”內
容”(content)。增列的這二種特點對巴斯而言格外重要,因為這二點不只包括了現代主
義風格形式和意識型態上的特色,也斷言了現代主義藝術的終結命運。藝術家階級
(class)有意地自我邊緣化(self-marginalization),加上對技巧純粹性的著迷,終將自
身引到實驗藝術的自我封閉(self-enclosure)中,最終的處所便是博物館和大學。這種
過程的最高潮在六○年代的後設小說(metafiction)中湧現,創作行為(act of
creation)本身成為作品的主要內容。

(作家的譯名參考蔡源煌的文學論集和理論集。)

待續…
接下來還有: 過度的符號學(a semiotics of excess);反諷(irony),互為文本性
(intertextuality)和超意識(hyperconsciousness);主體(subjectivity),拼湊
(bricolage);商品化(commodification),政治,價值;以及雙峰(Twin Peaks, David
Lynch)影集的例子…單是這些小標題,這篇文章就夠看了,我寒假有空再翻下去…,等著.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