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mallJ.bbs@aidebbs.edu.tw (小 J),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有人悟出”無”是什麼嗎? 這星期上國思,老師將事物分成存在和不存在,而存在和不存在上源是 ”有”,”有”的另一個是”無”,然後他就問我們”無”是什麼? 他說可以參出”無”是什麼就算是高手。有沒有高手可以告訴我。 ======================================================================== 作者 mard.bbs@csie.nctu.edu.tw (mard), 看板 philosophy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 道德經上有云:無,名為天地之始;有,名為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 有,欲以觀其徼。禪語有謂「萬物靜觀皆是得」。現代心理學的創造思考有四 個層次曰: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流暢力,皆可大效地解釋有與無的問題 。 比如說,你想蓋個核能電廠,需要一片龐大的土地,給你一百坪絕對不夠用,這便 是有無不能相生。但這一百坪卻可加以規劃運用,這一百坪便是無(空地),蓋 了房子便是有(房子),房子當工廠用便是無(空屋),進了機器便是有(機器), 機器未進料便是無,進了料便是有,未生產成品便是無,成品產出便是有,成 品積壓庫存便是無,銷售換錢便是有,錢進銀行不動用便是無,錢用來擴張或 改進工廠設備或培養技術人力便是有....,如此便是有無相生。 在五行陰陽的觀念來說,相生是一種良性的循環,越是作用越興旺;相剋是一種惡 性的循環,越是作用越是蕭條。所以無是一種初始狀態,因為有更能彰顯無的 偉大。 ===================================================================== 作者 hman.bbs@bbs.cis.nctu.edu.tw (幽靈...散步中), 看板 philosophy 無有兩種,一種是無而無所不有,且無觸而不發.也就是說,它什麼都不是, 也無所謂存不存在的問題,但只要一遇到事物,他就會轉而呈現千百種形 態.若問那"事物"從何而來,道佛兩家都在"隨便說說",沒有真個的答案. 不過這在人間裡已蠻好用的了. 另一種無,卻是違反生物習性的,也就是完全的空無.知道的人都已跟我們 say good bye,所以我們也無從探知它的"有用性",so... ==================================================================== 作者 larva@acer.net (Dasein), 看板 philosophy 若以佛家言,「無」尚在「空」之下。「空」是一種 非「有」非「無」,既「有」既「無」的狀態。 (不要想得太玄了。你不妨想想,一題是非題,你回答了 「不知道」,那是不是非真也非假,既真也既假,空就有點像「?」 但有差別。) 我們先從「有」、「無」講起。 當我們說「這是綠色」、「這不是綠色」的時候,我們已經 暗示我們了解到有其他顏色存在了。正是綠色不是紫色,不是 黃色,不是黑色,所以我們才認識到綠色的存在。 一樣的道理,正是長方形不等於圓形,不等於三角形,所以 我們才了解到長方形的存在。 一定要有差異,我們才能理解他的存在,沒有差異,我們就 無法認識他。試想,若有兩種粒子,其所有性質皆一樣,我們 可以認識他們各自的存在嗎? 「有」跟「無」,就是建立於我們能夠察覺「差異」的能力。 當我們察覺差異的能力越強,能被我們認識的「有」就會 增加。就如以前的人會說:「這裡有張桌子」,慢慢的,變成 「這裡有一堆分子」,「這裡有一堆原子」...... 但有人對之產生懷疑。基督教、道家、佛家都質疑過。 以佛家為例:佛家講究「緣起性空」。 佛家認為人類誤以為某些東西是實存的,而起了執著之心 ,為一切痛苦之源。 以人類的行為為例:一個人的行為是最不可測的,一群人 就較容易預測,取樣越多,其變化就越小。從時空軸來講 也一樣,歷時越久,變化越小。而我們人類因為生命有限 ,接觸的事物有限,所以誤以為東西永遠存在,先搶先贏,而起 了爭奪之心、又擔心失去。痛苦皆由所出。 佛家認為,事物本質不可知,亦無須知,其本質可以 由a->b->c->d->......,一直變化,變化無常,無固 定形式,隨著因果相生律,此起彼落,永不停息。但事物本質 不是「沒有」,也不是「有」,而是「不知道」,你也不要問。 「空」就是在形容這種變化「空靈」的現象。事實上,一個能 領悟「緣起性空」的人,就沒有「有」或「無」之分了。一 切都在流動嘛! (只是因為人類渺小,只看見該流動的一小斷面,所以才 誤以為有些東西存在,有些東西不存在,搶來搶去) 所以絕對不可以把「空」當成「無」,「無」也不能悟。 「空」倒可以悟。「悟空」就是「不要去強分有或無,得勿喜, 失勿悲,接受事情本質未知、變化無常的道理」。 而佛家名句,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明,亦無無明 」等等明顯矛盾的話,都是圍繞在這點,強調物性無常,轉 來轉去,一切都可以,無對無錯,不要鑽牛角尖。 佛家是無神論,無本體論的,他不嘗試解釋世界,而要 大家去虛心接受這渾沌的世界。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