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curler.bbs@bbs.ccu.edu.tw (L-dopa),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請問何謂目的論(teleology)?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Thu Oct  5 23:00:38 1995)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edu.tw!ccnews.NCTU.edu.Tw!news.cc.nctu.edu.tw!su

請問一下何謂目的論(teleology)?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teleology這個名詞。
可是只有一行的解釋。
請問有沒有高人能解釋的詳細一些?
teleology is the idea that a behavior serves some ultimate prupose.
如果能解釋到 teleology and  instinct之間的關係最好。
不能的話,也請稍微解釋 一下teleology的延伸意義
不要只有定義上的解釋。

==============

發信人: chiag.bbs@cis.nctu.edu.tw (慕陶),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Re: 請問何謂目的論(teleology)?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Wed Oct 11 09:48:19 1995)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edu.tw!ccnews.NCTU.edu.Tw!news.cc.nctu.edu.tw!ne

目的論基本上是指一種依事物之目的來解釋事物之存在與源起
的主張。我們通常是把目的論視為是一種論證方式,不過目的
論也可以是指涉一種倫理學的主張。

作為論證的目的論最常見的是關於上帝存在的論證,如: 宇宙
是有秩序的,而秩序又必須有一制訂秩序者,所以神是存在的
,作為秩序之源而存在。

以目的來論證事物之存在或源起,可能始自亞里斯多德,亞氏
認為事物的原因共有四種面向,分別是質料因、形式因、動力
因與終極因。所謂終極因就是以目的來說明事物的源起或存在
。但是近代科學發展以後,只有動力因被重視,目的因則被質
疑、否定或忽略。

其實,用目的來說明事物的源起並不必然是對或錯,這需要經
驗的檢證。我們可能為了打勝仗而發明先進的武器,為了建立
和諧社會而強調道德與法治。但是我們無法當下斷定道德、法
治就是為社會和諧而存在。

如果欠缺足夠的經驗證據,目的論式的論證可能落入套套邏輯
的陷阱,而讓我們誤以為已經得到了證明。

目的論和本能有什麼關係,也許要從為什麼要討論本能這個概
念去瞭解。這裡我先依猜測做些回應。

我猜本能這個概念會和目的論概念牽聯,應該是在討論本能的
源起或「為什麼有本能」這樣的問題而來。透過目的論,我們
可以說明本能的源起。就以人來說,我們也常認為人之所以為
萬物之靈,因為神要人來統管這個世界。這就是一種目的論式
的說明方式。它是否正確呢? 不知道。至少有些人懷疑此說。
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某個意義上應該是否定了此種目的論的說明
模型,但是進化論本身是否完全擺脫了目的論,我還不清楚。
要知道,目的論的說明有時候是隱而不顯的,它可能以不言而
喻的方式讓我們相信了它。我的意思不是強調要排斥目的論,
不過,我們至少應該讓整個論證更為顯豁,更能經過有意識的
檢證過程,而不是和稀泥式的含混過關。也因此,對於目的論
式的論證,我們格外要嚴格處理。

==================

發信人: wei@fhlbbs (尉),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Re: 請問何謂目的論(teleology)?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Wed Oct 11 10:42:12 1995)
轉信站: fhlbbs

==> 在 curler.bbs@bbs.ccu.edu.tw (L-dopa) 的文章中提到:
: teleology is the idea that a behavior serves some ultimate prupose.

  目的論簡單講是一種探討存有的目的性的學說,在中古時期,目的論
常被用來服務於為証明上帝存在,其基本結構為:
  前提一:所有設計均顯示有一設計者
(每一種設計皆是為某種目的服務,這暗示著此一設計並不是自為的,而
是被設計的)
  前提二:偉大的設計顯示有一偉大的設計者
  前提三:宇宙是一偉大的設計
  結 論:有一偉大的設計者(設計宇宙)
  當然這論証有許多的破綻與問題,而且嚴格講起來,它並未成功地達
到原先被提出來時所期待的效果,不過現在是講目的論本身,不是講目的
論在神學上的應用,我就不在這一向度上多著筆墨了。
  目的性在希臘哲學中意指存有者在其結構及功能上指向一已被設定好
的目的,存有者在此目的中達到自身本質的完滿及變化的極限,因此可以
說目的性只被設定為有限存有者所有,因無限存有者必然不可能有在其身
外的目的性,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同時它是所有有限存有者的最終目
的。如此,目的論的探討首先應侷限於有限存有上,尤其是以生物為代表
,任何有意義的動作都須指向一個目的,生物的各種行為也都從這種模式
來進行理解,例如植物長出漂亮的花朵是「為了」吸引昆蟲,小孩哭鬧是
「為了」某些生理上的需要等等,但若進一步推論就會發現這種目的性會
一直延續下去,例如學生唸書是為了成績,拿到成績是為了學位,取得學
位是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為了錢,賺錢是為了……,如此不斷推演
下去,就不得不設定一個終點作為總目的。(這些舉例只是為方便說明,
不具嚴格意義,我想您可以體會到目的論的精神了吧。)
  事實上,目的論的最終指向還是得回歸到一無限心靈中去,但這種形
上學意涵在康德那裡遭到了非常嚴厲的批判,因著知識論上的前提,康德
拒絕承認人有能力去認知到目的性是存在界的組成因素,他在<判斷力批
判>中提出了人的判斷力的制約性原則,對人的目的論的判斷作出詳盡的
探討。不過到了當代目的論反而在心理學與生物學裡得著了某些驗証與發
展,這是比較值得注意的。
  至於您所問目的論與 instinct 的關係,這似乎是屬於心理學的範疇
,非我所學領域,不好妄自揣測,就留給在心理學中學有專精的人來解答
吧。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