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choisen@bbs.ee.ntu.edu.tw (choisen),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論K.Baier對於人存在目的之分析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Sun Sep 20 15:02:30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Maxwel



K.Baier對於生命目的的追問的區分,是討論生命意義問題時很有幫助的做法,
雖然,我並不認為他的回應可以真正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的分析也提供一種
方式來釐清,當我們追問生命意義時,什麼是我們真正所關切的問題.


Life and Meaning 閱讀報告
出處: Kurt Baier,The Purpose of Man's Existence, Life and Meaning(a reader)
      , edited by Oswald Hanfling , Blackwell,1993  pp.20-33.

    對於" 生命的目的" 的追問,貝爾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在"目的"的不同意義下被了解
。" 目的" 這個詞具有兩種不同的意思,第一種意思是用在關於人或是人的行為上,例
如: " 什麼是你跑步的目的?" 。 而第二種意思是用在關於東西上,例如: " 你放一個
櫃子在走廊的目的是什麼?" 。而生命目的的追問在第一種意思下,所指的是"生命中的
各種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而在第二種意思下,它是指生命本身的目的,也就是將生命
視為是某種有意識的存有者的創造物,而追問"生命被創造出來的目的是什麼?"

    從這個區分出發,貝爾探討" 生命的目的的追問" 在第一個意思下,是否接受科學
的觀念會使得人的生命失去目的(貝爾提到大多數人認為接受科學的觀念會使得生命失
去目的與意義)?貝爾認為在這個意思下,接受科學的觀念並不會使我們失去生命的目
的,反而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它們。

    貝爾隨後探討了在" 目的" 的第二種意義下,基督教提出" 生命的目的的追問" 的答
案是否是合理的?貝爾認為基督教教義中不易解釋的問題將使得這個回答成為不明確。而
在基督教教義的這些問題以及科學對於宗教的懷疑之下,不相信有死後生命的人,只能在
" 接受現世生命無意義" 以及 " 放棄現世生命不值得活" 的兩個想法之中選擇其一。貝爾
提出一個論證來主張後者,因此,一個懷疑有死後生命的人,仍可在現世生命中找到目的
,那就是第一種意義下的" 生命的目的" 。

    礙於筆者的能力,本文將不討論貝爾對於基督教教義的批評,而著重於討論貝爾所採
取的進路是否真正能回答對於" 生命的目的" 的追問。

    首先,貝爾澄清一些觀念,他先提出他對科學的性質所下的結論(這個結論是貝爾從
之前的文章討論所得到的,由於這本論文集並未選錄它,因此無法加以討論。):

         科學大體而言能夠對宇宙中的每一個發生的事件與東西,給予完全的、真實的
         解釋。
         在這個結論下,必然地可推論出兩個命題,它們分別是:

         1. 接受科學的世界觀並不能作為某個人相信宇宙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是無意
            義的。雖然,可能對很多人的情況而言,是先經歷基督教世界圖像的洗禮
            後再接受科學的觀念,而後者是他們唯一的或主要的理由使其去相信"
            宇宙與人類的存在是無意義的"。
         2. 依據" 科學的解釋只是暫時的、不完整的,並需要藉由宗教來加以補足"
            的觀念來否認" 生命是無意義的" ,這是不合理的。

    隨後,貝爾提出在自然科學中對於人的最終命運的看法,在天文學的解釋下,人類的
最終命運終將隨著太陽可能逐漸冷卻,而使得地球冰凍及人類滅亡;或是隨著太陽最後將
會爆炸,而使得地球陷入炙熱之中,人類也因此滅亡。這種科學的解釋雖然幫助我們理解
人類未來的可能命運,但是有許多人認為科學的解釋將使得人類的生存失去目的與意義,
因為人只是像宇宙中的物理對象般,不斷的生成與消滅,沒有任何目的可言。但是,是否
科學的解釋真的會使得人類的生存失去" 目的" 呢?貝爾開始分析關於" 什麼是生命的目
的?" 的追問。

    貝爾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在"目的" 的不同意義下被了解。如同前文所提到的," 目的"
這個詞具有兩種不同的意思,第一種意思是用在關於人或是人的行為上,而第二種意思是
用在關於東西上。這兩種意思彼此密切相關卻又不等同,例如: 汽車這個東西的目的不
能脫離有人去使用它,但是某個企業家生產、販賣汽車的目的不等同於汽車作為交通工具
的主要目的。 而對於" 生命的目的" 的追問,在" 目的" 第一種意思下可以被理解為對
於" 生命中的各種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的追問。

    貝爾主張: 在這個意思下,接受科學的觀念不但不會使得人的生命失去目的,反而能
提供更多的力量來完成生命的目的 (第一種意思下的目的),例如,原本人類是用宗教祈求
下雨,但是科學提供了人造雨的方法來幫助達成下雨的目的。或者,現代的醫療技術較過
去更能達到拯救生命的目的。

    而在" 目的" 的第二種意義下,科學無法提供任何意義,因為自然科學的解釋不包括
主張地球上的有機生命是根據一些睿智的存有者的精巧計畫而出現。人類並未被指派任何
的目的與意義,貝爾認為,將人視為只是為某個目的服務是相當退步的,他認為這只是將
人視為某種目的的手段,而沒有將人自身視為目的(end)。

    但是基督教能夠在第二種意思下提出" 生命的目的的追問" 的答案。在基督教的教
義下,沒有人的生命是無意義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神的計畫的一部份。但是貝爾反對這種
主張,他從兩個方面加以批評,首先提出的批評是,基督教的解釋滿足了人的" 被創造者
的情感" (creaturely feeling),這是指對有些人而言,他們相信有一位全知、全能、
全善的天父,他們將自己視為是天父的小孩來崇拜他,以對天父的意志的服從、謙遜、放
棄自己的意志(resignation)的適當的態度來面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貝爾認為,
雖然科學的解釋無法提出一位這樣的對象來滿足他們的" 被創造者的情感",但是這不表示
接受科學的解釋就會使得生命失去目的,生命在"目的" 的第一種意思下仍然具有目的。
貝爾提出一個比喻,就好像初次以雙腳站在地面的小娃娃所受到的震撼般,失去了神的信
仰的人也要使自己安於必須立足於自己的腳跟上的想法上。


    其次,貝爾提出在基督教教義中有一些不易解釋的問題,這些問題將使得基督教對於
" 生命的目的的追問" 的回答並不明確。礙於筆者的能力,我在這裡並不討論這些批評
,只有大略地例舉一些。他提到: 若我們接受了基督教的解答,則有一些很難解釋的問題
。包括了,
    1. 為何神要創造宇宙及人類?
    2. 既然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能預知到被創造物的每個行為,為何神又會被人類的
       罪所激怒?
    3. 為何神犧牲自己的兒子來償還當初只是因為違反神的命令所犯下的罪?
    4. 為何在審判日來臨時,全善的神將判處有些人受到永遠的痛苦?

    貝爾認為這些問題將使得基督教的回答成為不確定,同時,若對於這些疑問以" 人的
理智的渺小無法完全描述神的偉大的設計" 作為回答,則這無異於承認人不可能回答這個
問題。因此,貝爾認為基督教所提出的答案並未真正解答了什麼。並且是由於早期的教育
中所包含的基督教教義,使得我們傾向於認為" 現世生命不值得活;若是生命有意義,則
是指死後的生命。"

    但是,在科學對於宗教的懷疑之下,那些不相信有死後生命的人,是否能找到他的現
世生命的目的呢? 貝爾認為,他們只能在" 接受現世生命無意義" 以及 " 現世生命值得
活" 的兩個想法之中選擇其一。 而若要主張後者,則必須要說明基督教主張的" 現世生
命不值得活" 的觀念是錯誤的。因此,貝爾提出一個論證來說明基督教主張的不合理,並
且提出現世生命值得活的理由。他的論證是這樣的:

                " 判斷現世生命是否值得活?" ,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完成一個價值
                判斷必須基於某些判準、標準、或規範。而正如同我們不會因為一個
                人比樹木矮,因而稱他是矮的;我們做價值判斷時的標準是依照該特
                定種類的平均標準。" 判斷現世生命是否值得活?" 也必須要採用這
                個規則。當我們詢問" 現世生命是否值得活?" 的時候,我們必須考
                慮一般生活中所謂值得活的範圍,這個範圍必定是介於我們所能找到
                的最好的可能與最壞的可能的生活之間。

                而基督教對於現世生命的評價的標準是依據死後完美的、極大喜樂的
                生命作為標準,而這樣的主張相同於主張除非某個東西是無限地高,
                它才能被稱為高一樣,這是不合理的。因此,基督教關於" 現世生命是
                不值得活" 的主張是不合理的。

                而我們仍可依據一般人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可能'與'最壞的可能'的生活
                之間的平均標準,來作為評價" 生命是否值得活?" 的標準。在這個標
                準之上是值得活的,反之,則不值得活。也就是生命仍有可能是值得活
                的。

    在這裡,貝爾得到了 " 現世生命仍有可能是值得活的" 的結論。回顧上文,貝爾的
整個討論脈絡首先藉由兩種" 目的" 的意思的區分,來討論" 什麼是生命的目的?" 。在
第一種意思下,貝爾認為接受科學的觀念,在" 目的" 的第一種意義之下,不但不會使得
人的生命失去意義,反而還提供更多力量來達成這些目的。同時貝爾也討論在第二種意思
下,基督教的回答存在許多的疑問,因此基督教的回答並未提供真正的回答。並且,貝爾
提出一個論證來主張基督教對於現世的評價也是不合理的,由此,推論出" 現世生命仍有
可能是值得活的" 。因此,一個懷疑有死後生命的人,仍可在現世生命中找到目的,那就是第
一種意義下的" 生命的目的" 。

    從貝爾的論證" 現世生命是不值得活的主張是不合理的" 可以看出,貝爾不贊同以死
後完美的生命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也就是貝爾反對以無限的標準來衡量有限的生命。從這
裡來看,貝爾的進路只是為有限的生命找一個有限的目的。然而,正如同托爾思泰所說的
,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主要是追問" 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義是什麼?" 也就是追尋
一個不被人所遭遇的苦難、貧乏、死亡所毀損的無限的答案。 因此, 貝爾的處理方式並
不能解決托爾思泰的疑惑。甚至,我們可以在得到貝爾所謂的第一種意思下的" 生命活動
的目的" 之後繼續追問," 為什麼?嗯,然後呢?" (Why? Well , and then?),例如
,某個人每天跑步的目的是為了健康,但是身體的健康又是為了什麼呢?若是回答身體健
康能使我們好好活著,則我們能可繼續追問好好活著又是為了什麼?似乎這又回到了最
初的疑問" 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因此,貝爾的回答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的有限目的的回
答.

    當然貝爾的進路也清楚的指出了,他並不尋找這種無限的、完美的目的(因為他著重
於現世世界中的有限目的)。關於這種無限地意義的探求的問題,若探求的人不相信死後
生命,則只有兩個出路,不是相信現世生命是無意義,就是相信現世生命值得活。而貝爾
不相信死後生命,因此他選擇了主張生命值得活,並且去證成它。這也支持了托爾思泰的
主張,追問" 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義是什麼?" 只能在信仰中尋得解答。

===========================================================================

發信人: kevinjl.bbs@bbs.nchulc.edu.tw (想學墨子,但很懶),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Re: 論K.Baier對於人存在目的之分析
發信站: 中興法商北極星 (Tue Sep 22 00:01:16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可否請問,有幾人把這篇文章看完?有幾人了解?
 我把我對此文的解讀說出,看我是否有誤解,請大家指正。
一。我的解讀:
 1。目的有兩種意義:一>”動詞”的目的(如開車的目的;人活著的目的)
           二>”名詞”的目的(如車存在的目的;人存在的目的)
 2。在第一個意思下,是否接受科學的觀念會使得人的生命失去目的
   (貝爾提到大多數人認為接受科學的觀念會使得生命失去目的與意義)?
    貝爾認為在這個意思下,接受科學的觀念並不會使我們失去生命的目的,
    反而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它們。
    沒有說明為什麼?也許我該去查原書吧!
 3。貝爾提出一個論證來說明基督教主張的不合理,並且提出現世生命值得活的理由
  (針對目的的第二解釋)
 4。結論:貝爾不相信死後生命,因此他選擇了主張生命值得活,並且去證成它。
      這也支持了托爾思泰的主張,追問" 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義是什麼?"
       只能在信仰中尋得解答。


二。我的感想:1。我以前只討論第一種目的,人為何而活。至於人為何存在,
        則是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甚至是無解的問題,如果我問’
        石頭為何存在?有意義嗎?當然也可以有答案,看你是否接受
        石頭為何存在?這樣你才能問”石頭為何存在”這個問題。
      2。基本上,我是完全接受科學解釋生命的目的。有網友批評我的思想
        有些唯物,我不否認。所以貝爾的前提已與我不合,其推論對我是
        多餘的。可是文中也未能看出貝爾支持科學解釋生命的目的。
      3。我是無神論者,但我相信某些人需要宗教,反對宗教是違反心理
        學的,批評宗教學說,不如去了解這項學說對人是好或不好?
      4。他選擇了主張生命值得活,並且去證成它。這和尼采所說
        ”生命沒有意義,所以我創造意義。”有點類似。都是屬於自己的
        選擇。而不是因為某某人告訴你,為了什麼目的,你才要活。
        可是最後一句:
         ”也支持了托爾思泰的主張,追問" 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               義是什麼?"只能在信仰中尋得解答。”

       這是貝爾支持了托爾思泰的主張?或是作者以為貝爾支持了托爾思泰
       的主張? 我覺得有些矛盾說, 因為如果相信”只能在信仰中尋得解答。”
       那怎會批評基督教主張的不合理? 那就是他們的信仰啊!

===========================================================================

發信人: choisen@bbs.ee.ntu.edu.tw (choisen),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Re: 論K.Baier對於人存在目的之分析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Thu Sep 24 11:56:27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Maxwel

※ 引述《kevinjl.bbs@bbs.nchulc.edu.tw (想學墨子,但很懶)》之銘言:
                                                          ------------
                                                        我認為這裡使用
                                            生命中各種活動的目的較恰當,
                                            因為'人活著'與'人存在'似乎
                                            差別不大.


          在這篇文章之中,有以下的文字

          例如,原本人類是用宗教祈求下雨,但是科學提供了人造雨的方法
          來幫助達成下雨的目的。或者,現代的醫療技術較過去更能達到
          拯救生命的目的。

          這個意思是指科學的成果可以幫助我們生命中的各種活動達到目的.



                  在原文中,貝爾認為第二種意義下的生命目的是很難回答.並未明白
                  否定.貝爾只有支持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完成第一種意義下得生命目
                  的.

           義是什麼?"只能在信仰中尋得解答。”

                這一段文字中,並非是貝爾主張支持托爾斯泰的思想,而是我認為
                貝爾的主張支持了托爾斯泰的思想.托爾斯泰認為科學的知識只能
                回答什麼是生命中的有限目的(指那種無法超脫時空因果,會滅亡
                的目的),而無法回答無限的目的.不過,這裡的文句顯然會使人誤
                會,我會修正地更清楚,謝謝你.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