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Ethics 標題: [轉錄][轉錄]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時間: Wed Dec 23 00:40:46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think 看板]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時間: Thu Oct 22 22:38:12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發信人: Elias.bbs@aidebbs.edu.tw (% 美少年),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發信站: 臺灣學術網路 BBS 實驗站 (Thu Oct 22 22:18:20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Elias 筆 謝根道(Juan Luis Segundo)是南美烏拉圭解放神學家。 謝根道在神學方法論上,提出〝解釋學的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 的看法。謝根道對此名詞的解釋是〝我們要通過不斷在改變的生活現實 來重新解釋聖經,此現實包括個人的現實及整個大社會的現實。〞 (the continuing change i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which is dictated by the continuing change in our present-day reality, both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謝根道在論及〝解釋學的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時,談到 二個先決條件: 第一是現今社會現實的問題是否大到足夠促使我們改變以前習慣性的 想法或觀點,由此神學家也不得不思考這些有關生死,社會與政治的現 實問題; 第二是與第一有關,即神學家是否覺察需要改變對聖經的解釋來回應 這些新問題。 由此二個先決條件,謝根道發展了其〝解釋學的循環〞的四個步驟 : 1.首先,由現實的經驗帶到對意識型態的懷疑。 2.其次,對思考架構/神學的懷疑:從意識型態懷疑開始懷疑到整個 意識型態的結構,包括對整個神學傳統的懷疑,這是第二個步驟。 3.接著,對聖經釋義的懷疑:從現實經驗中所得的體驗,對於現今較 盛行的觀念提出懷疑,再進一步去懷疑整個的思考架構和神學,然 後,進一步再去懷疑整個的聖經詮釋是否有問題。 4.這樣的結果進入最後一個步驟,產生新的釋義學(聖經詮釋學): 開始用我們自己的處境,和手上所有的生活經驗(實況經驗),以 此來重新詮釋聖經。實況迫使我們去對傳統已經有的神學和聖經的 解釋提出挑戰。從這樣的循環當中再回去瞭解聖經,然後再從聖經 來看我們的實況,這中間便形成一個循環。 ※※既然我們的經驗不斷在改變,我們對聖經的瞭解也就不斷在改變。 這樣的循環若是轉向正面良性,那這詮釋可幫助我們建立新的神學 和信仰體認。(Firstly there is our way of experiencing reality, which leads us to ideological suspicion. Secondly there is the application of our ideological suspicion to the whole ideological susperstructure in general and to theology in particular. Thirdly there comes a new way of experiencing theological reality that leads us to exegetical suspicion, that is, to the suspicion that the prevail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 has not taken important pieces of data into account. Fourthly we have our new hermeneutic, that is, our new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fountainhead of our faith ( i.e., Scripture ) with the new elements at our disposal.) 從以上的四個步驟,簡單的說,就是: 經驗→意識型態→信念(特別是神學)→聖經解釋→新的解釋→新的 聖經神學 從解放神學其中的一個建構方式,就是謝根道的〝解釋學的循環〞 的四個步驟,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建構台灣的「同志神學」。 因而我套用此四個步驟來建構同志神學的研究方向: 1.首先,由同志現實的生活經驗與同志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帶到對整 個大社會對不接納同志的意識型態的懷疑與探討。 2.其次,從大社會對不接納同志的思考架構,以及傳統神學不接納同 性戀的懷疑。 也就是從大社會對不接納同志的意識型態懷疑開始,懷疑到整 個大社會意識型態的結構,以及對整個神學傳統的懷疑,這是第二 個步驟。 3.接著,對聖經釋義的懷疑。 亦即從同志現實的生活經驗,與同志基督徒的宗教信仰經驗中 所得的體驗,對於現今社會較盛行對不接納同志的觀念以及傳統神 學不接納同性戀提出懷疑,再進一步去懷疑整個社會的思考架構和 傳統神學,然後,進一步再去懷疑整個的聖經詮釋是否有問題。 4.這樣的結果進入最後一個步驟,產生新的釋義學(聖經詮釋學)。 開始用我們同志自己的處境與同志基督徒信仰的處境,和手上 所有的生活經驗(實況經驗),以此來重新詮釋聖經。 同志與同志基督徒的實況迫使我們去對傳統已經有的神學和聖 經的解釋提出挑戰。從這樣的循環當中再回去瞭解聖經,然後再從 聖經來看我們同志與同志基督徒的實況,這中間便形成一個循環。 ※※既然我們的經驗不斷在改變,我們對聖經的瞭解也就不斷在改變。 這樣的循環若是轉向正面良性,那這詮釋可幫助我們建立同志神學 和信仰體認。 同志神學的標準應該同時注重二個事實:同志的解放和耶穌基督的 啟示。 〝 An oppressed homosexual-community needs a theology by which to become aware of itself as people " who are in search of new ways of talking about God which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 〝 Homosexual people have heard about God. What we want to know is what God has to say about the Homosexual condition. Or, more importantly, what is God doing about it ? 〞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Ethics 標題: [轉錄][轉錄]【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之二】 時間: Wed Dec 23 00:41:42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think 看板] 作者: wei (悼念大師的殞落)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之二】 時間: Fri Nov 6 02:27:41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發信人: Elias.bbs@aidebbs.edu.tw (% 美少年),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之二】 發信站: 臺灣學術網路 BBS 實驗站 (Fri Nov 6 00:37:08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從解放神學到同志神學 之二】 Elias 一、何謂「解放神學」? 1.廣義而言: 解放神學其實就是第三世界神學的共同主題, 或是第三世界所建構的神學皆可廣義稱為解放神學 ,只不過是將「終必得自由」( free at last )〈閩 南語的解釋為『出頭天』〉,這種盼望以及奮鬥反 映而且是實踐在不同實況中,如階級、性別、種族 (膚色、少數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當中而已 。 2.狹義而言: 解放神學主要還是指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 二、解放神學的淵源: 1.在拉丁美洲的歷史過程中,教會握有立法、教育、 政治等等的大權,但教會往往為了保持教會自己的 既得利益而無條件的支持政府,這種因著既得利益 者的心態所造成的結果,就如同阿根廷解放神學家 伯尼諾( Jose Miguez-Bonino )所言,這種結果是 基督教常被利用去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加以合理化 、神聖化,並且讓基督宗教成為支持特定的「意識 型態」的信仰系統;換言之,就是以宗教來掩護既 存制度的一種意識型態。 而解放神學其實是對這種「版本」的基督教提 出的神學「批判」! 2.解放神學主張應該以社會學的眼光(也就是重視事 件),來取代以哲學的架構(也就是重視理念), 來瞭解聖經的信息,特別是在實際的社會生活處境 中,這種事件與聖經信息的關連性意義為何。 三、解放神學的主張: 1.重新發現基督徒生活的中心是「慈悲」( charity, mercy )和「反省性的實踐」( praxis )。而拯 救( salvation )不只單是靈性或屬天的福祉,更 是達成政治、經濟、社會之健全( well-being ) 的歷史過程。 2.拯救就是解放( liberation ),它包含了三個層面 : a.外部( socio-political )的解放: 也就是由社會排斥、經濟剝削、政治壓迫 、文化歧視中得解放。 b.內部( anthropological )的解放: 也就是由心靈的痛苦、文化及人性的疏離 、物質化中得解放。 c.根部( theological )的解放: 也就是由自我中心、靈性的疏離、內在的 罪性中得解放。 3.堅決主張「公義」( justice )的優先性,亦即追 求「公益」( common good )的心志;也因著這 種心志,發展出「共同連結感」( solidarity )的 精神;更因此種精神,進一步形成為了追求公義而 和窮人或被壓迫者「站在一起」( take side ), 來對抗「世間的法老王」(如同舊約中,摩西與埃 及的法老王,以及出埃及)的神學態度。 備註:在西元一九六八年,在哥倫比亞的首都 Medellin, 召開第二次主教會議;以及在一九七九年,在墨西哥 的 Puebla,召開第三次主教會議中,皆主張〝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 〞(上帝寧可與窮人站 在一起)的基本原則。在此「貧窮」同時指「社會/ 經濟的貧窮」和「福音的貧窮」( socio-economically poor and evangelically poor )。 4.在教育上主張「良知化」( conscientization )的方 法。何謂「良知化」? a.是巴西教育家 費爾利( Paulo Freire )的教育 方法,是由拉丁美洲的勞苦大眾「文盲」的教育 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讓無產大眾( disinherited masses )能由過去的昏睡( letharge )中覺醒 ,並以自己是「主體」的身份來迫切參與在國家 的發展與建設中。也就是在學習讀、寫的過程中 ,他們深深體會到「自我」( selfhood )的存 在意義,並且學習尖銳且批判性地辨識他們周圍 的社會處境,進而改變這個過去長久拒絕他們參 與的社會結構。 因此,教育就成為一個具有轉變和顛覆性( transforming and subversive power )。 b.費爾利( Paulo Freire )首先發覺「無有者」的 「沈默文化」( culture of silence ),並認定這 種「無知與昏睡」是整個經濟/社會/政治宰制 下的直接產物,教育體制也成為「沈默文化」的 維護者。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對話和問 題提出法( problem-posing )」,來達成以批判 性的思考和反省來改變現實的方法。 許多文盲在這個「良知化」教育經驗中體會 到「自我」、新的尊嚴意識、以及新的盼望的催 迫。 5.在靈性特質( spirituality )上主張默想( contemplation )與行動的合一。也就是在追求解放的 過程中,同時也是重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靈性的塑造 之過程。 6.神學和基督論的「人學」觀點: 主張基督不是創造時的「洛各思」( Logos ) 也不是「神-人一體的救主」( God-man )而是一 位將祂的子民由物質、心智、靈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的救主和解放者( savior and liberator )。 7.教會生活是神學的中心( locus theologicus ): 教會不是官僚的階級體制,也不是分配聖禮的「 奧秘身體」,而是貧窮者或受壓迫者的僕人,以及社 會經濟公義的先鋒。 四、在「解放」觀點之下的同志教會,以及全世界眾教會的使 命和責任: 1.全世界眾教會應該由社會「共犯結構」中悔改並跳脫 出來,並且教會應就其有意與無意參與在殖民主義, 以及各種的霸權文化( hegemonic culture ,如父權、 白人、異性戀至上等等霸權文化),這些霸權文化包 括存在於種族、文化、性別、階級等等中的罪行,教 會應該表達懺悔。 2.同志教會應該「聆聽」鄰居(閩南語稱為「厝邊」) 的聲音,亦即同志、受壓迫者、窮人、邊緣人、需要 者的聲音。 3.同志的苦難( suffering )是同志與同志基督徒人性 共通的經驗,應該成為同志教會的信仰反省的起點。 4.同志教會在宣揚福音和見證中最應關心的,不應只是 關心「非基督徒」( non-Christian )或「不信主」 ( non-belief )的問題,更應關心「非人」( non- human )和「公義」( justice )的問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