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chiag@TWserv (慕陶) 標 題: Re: 從文學著作談論死生哲學 ── 蘇菲的抉擇 Psycho這篇文章真是寫得太好了,也是我所讀過關於信仰討論的 少數精萃之作。建議Psycho貼到ACT 或ACTB版上,相對而言,那 邊的相關討論顯得太浮淺了些。 對於文章形式有點小小意見,在介紹與評論之間似乎缺少一較明 確的分隔,易使讀者分不清作者是從哪一段開始進行評論,哪些 段落又是介紹原作。這大概加幾個字就可以釐清。 對我而言,我所關切的當然比較是Psycho自己的引申意見。我很 感動於Psycho說苦難是人生的本質,而上帝與我們一同承擔。這 句話值得再三咀嚼。這句話為一個非常普遍而深沉的困惑給出了 極有意義的答案,事實上,也就是為受苦這件事本身賦予了積極 意義。我們常常質問人為什麼要承擔如許多痛苦,當我們直截指 出苦難是人生本質之際,同時也就指出人在受苦這件事上具有主 動性,當人選擇生命的時刻,同時也選擇了受苦。這不是兩項分 別開來的選擇,而是同一項選擇。只不過,我們常會忘掉兩者間 的同一性。也許,說我們「未意識」到此一同一性較易被理解。 不過,使用「忘掉」一詞,倒也未必完全不當。因為我總揣想, 其實生命的真正主體不是那個我們習知的自我。對那個真正主體 而言,說它是忘掉了它的選擇的意義,是說得過去的。 我無意強做解人,上面這番話主要還是我自己的意思。我主觀以 為與Psycho的話是有貼合之處。對於Psycho的說法,我最感困惑 的一點是那後半句: 上帝與我們一同承擔。這是個可能性,而且 這個可能性無法從人類受苦一事給予否定。人類受苦是非信徒對 基督教信仰的最大質疑。上帝既是宇宙的主宰,是全能的,而又 是慈愛的,那麼為什麼人類還要承受如許多的苦難? 能說這是人 類從上帝獲得自由的一項代價嗎? 上帝為什麼要訂這樣令人難以 承受的代價呢? 既然和上帝訂約所承受的是這種代價,那麼信與 不信有什麼差別? 當將苦難視為人生的本質之後,上面的質疑可以獲得解消。苦難 不是一個代價,它就是人生。是那個忘了自己真正主體為何的膚 淺的人,才將苦難視為代價而提出質疑。有了這樣的質疑,我們 就很難領會到什麼是上帝的愛,上帝的愛在哪裡。 話說回來。持著這樣的想法,我們的心圓融了,可以無疑了。至 少是不再被現實中諸多不幸的情景所困擾。但是,這整個想法的 依據為何? 我們會不會是陷入一種獨我論(solipsism) 式的思考 方式之中? 對於蘇菲而言,Psycho的說法是不是類似說風涼話? 痛苦的是我,你憑什麼告訴我苦難是人生的本質? 你憑什麼告訴 我上帝與我一同承擔苦難? 我為什麼感受不到? 當我受苦的時候 ,沒有聽到任何上帝的溫言慰藉,感受不到任何的擁抱撫慰,我 的痛苦,完全得不到紓解,上帝什麼時候與我一同承擔了我的苦 難呢? 如果我相信上帝雖然沉默,卻仍然在一旁與我共同承擔苦難,那 將使我更有勇氣,更有毅力,可以繼續去面對打擊,面對挑戰。 但是,這層信念是否只是我的主觀信念? 並無任何客觀依據? 也 因此,萬一一旦我喪失了信念,仍然將陷入一無所有的境地。對 於軟弱的芸芸眾生,要如何才能堅定那種信念? 那種無法得到客 觀憑藉的信念? Psycho要如何反駁獨我論的質疑? 發信人: psycho.bbs@bbs.cis.nctu.edu.tw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標 題: Re: 從文學著作談論死生哲學 ── 蘇菲的抉擇 ※ 引述《chiag.bbs@twserv.csie.nctu.edu.tw (慕陶)》之銘言: 我的 chiag兄,這篇是 Eis.bbs@fhl.ee.nctu.edu.tw 所寫的, 你沒有看清楚嗎?........:) 己經知道是 Eis 寫的,不是psycho寫的,那就可以再談談chiag 你的想法......:) ※ 引述《chiag.bbs@twserv.csie.nctu.edu.tw (慕陶)》之銘言: ^^^^^^^^^^^^^^^^^^^^^^^^^^^^^^^^^^^^^^^^^^^^^^^^^^^^^^ [delete] 這裡我想用另一個例子作為回應........:) 我想 chiag 應該看過聖經,其中約伯記可說是文學作品由最常討論到 的苦難提問之代表章節。分析約伯記的角度很許多種,在此我只提兩種 : 第一種是我前面所提到的: ================================================================= 應該說,文學展現一個哲學或思想不能描述的境地,這個境地是因為對 上帝的信仰,上帝促使一個深受苦難的人,提升到一種『超越的境地』, 重新省思苦難與死對他生命的『獨特意義』。這個人的喜悅,不是來自 苦難與死的解除,而是來自『被提升到超越層次的體驗』。他因著這種 體驗,而能面對死與苦難 ── 儘管他還是得遇到死與苦難。 ================================================================= 在這種立場下,上帝最後與約伯的直接面對面談話,被視為上帝透過約 伯的信心,直接把約伯提升到一個『超越的境地』而使約伯對其苦難產 生全新的認識。 第二種如 Eis 和 chiag 所共同認識的:我們的生命是上帝與我們一起 承擔的。 在這種立場下,其實不是約伯在受苦,而是上帝與約伯一起受苦;撒但 對約伯的攻擊,造成上帝與約伯共同承受苦難,而上帝最後與約伯直接 面對面對話,是讓約伯明白在他的苦難中與上帝徹底的同在。 這兩種都是信仰上最深最深的形而上學體驗,我不敢說誰才是對的...:) ※ 引述《chiag.bbs@twserv.csie.nctu.edu.tw (慕陶)》之銘言: 這個問題應該留給 Eis 才對,誰叫他要把『蘇菲的故事』衍生到 這麼難處理的地步......:p 對我自己來說,苦難未必是人生的本質,我的經驗比較是『幻滅』 才是人生的本質;也就是說,人生總會覺得不需要上帝,靠自己就 可以成就一切、成他人、成就大我。最後會發現靠自己的後果就是 被自己的有限所破壞、所拆毀,在『幻滅』中尋求上帝。 苦難是一些人的本質,上帝奧密的預定這些人透過苦難,上帝與之 同在,因而產生獨特的榮耀!但是苦難『不見得是』『所有人』的 本質,例如,我就一直強烈感受我信仰的過程不是苦難,而是『幻 滅』。 也許等 Eis 來好好回答這個問題更加適當,也許 Eis 得明白並不 是所有的人都會經驗苦難為人生本質的獨特經歷.....:) psycho 發信人: levinas@cis_nctu (他者) 標 題: Re: [轉貼] 從文學著作談論死生哲學 ── 蘇菲的抉擇 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 chiag兄所提出的以「獨我論」來質疑對苦罪問題的信仰 反省。究竟源於苦罪問題的反省是否會導致獨我論呢?我想這其中有幾點尚待 釐清,讓我們來番爭辯吧。 簡單的講,「獨我論」可以指「除了一己之思想主體外,不承認或不可知其他 實體」。如果在哲學上堅決地追隨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則「僅只承認一 己之思維主體」是可能的,至於我思之外的東西,例如他人、經驗之物、上帝 、甚至自己的肉身,都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可確定的。 獨我論自然是一奇特的理論,不少哲學家視其荒謬,也有不少哲學家願意懷著 激情去否定它。獨我論走到最後,通常都是以唯心論為歸宿,或者說,獨我論 根本就是唯心論的一種,將一切經驗之物收歸於一心,將外在世界認作是一己 之思維產物,是作為我的意識對象或意識內容而存在,離了我的思想,就不再 存在。 好,現在讓我們看看 Eis的文章是否會有導致獨我論的可能。我認為不會,其 一,Eis 已陳明他相信苦難的實存;其二,Eis 的出發點正是他人的苦難,而 非自己的苦難。這兩點都有其深刻意涵。 就第一點而言,如何導出苦難之實存,姑且不論,但一旦承認此點,則就已意 味著在我之思維之外尚有實體存在。苦難不是虛幻,自然受難者亦非虛幻;死 亡不是虛幻,自然死者亦非虛幻。而正在反省苦罪問題的 Eis,既明知他是生 者,既明知他不屬死者,既明知他的使命是要提供受難者一安慰與盼望,在這 層意義上,Eis 就已未可言其是一獨我論者。至於他的說法是否會導向獨我論 ,即使他自己亦未意識到這個結局呢?我想是不會的,這讓我從第二點來談。 Eis 的論述出發點是他人的受難,這似乎正是你對其質疑是否會走向獨我論的 原因,然而我卻希望指出,正是這個出發點使得走向獨我論乃是不可能之事。 就獨我論者而言,他必是從自己的思維出發,誠如笛卡兒,先將一切事物假設 其不可知,尋找一絕對的出發點,從而以「我思」作為唯一可靠的起點。若是 如此,則對苦罪問題的反省,就應是從我的受難感受出發。然而 Eis則否,他 的出發點是他人的受難,死的是蘇菲的女兒,而非 Eis的女兒,(抱歉我並不 知 Eis是否真的在現實生活中經歷過喪女之痛,觀其對死亡問題的真切反省與 對蘇菲受難的感同身受,也許是有吧。我在此僅是作一舉例而已,希望 Eis切 勿見怪。)Eis 自是未曾經歷奧茲維辛,但他卻力陳奧茲維辛的苦難現實,這 絕不會是僅從呈現於思維意識中的內容出發就可達到的肯認。 奧茲維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涼現實,是人類苦難歷史中一次不可或忘的悲 苦事件,正是奧茲維辛(今天它已成為苦難的同義詞)使得世人真切感受到人 類存在的悲劇性與荒謬性。如果今天我人不再重視奧茲維辛,不再重視曾在人 類歷史中發生的苦難事件,就不會如此深切地反省苦罪問題。正因為我不是受 難者而我又關注受難現實,正因為我未曾經歷奧茲維辛卻又亟欲尋找奧茲維辛 對我的意義,我才能進入對苦罪問題的反省,才會像 Eis般沈重地探討苦罪問 題,並試圖給予一信仰上的解答。正是這個向度,使得苦罪反省有力地駁斥了 獨我論的質疑,正是對他人受難現實的肯認,使得獨我論的論斷有所可疑,或 者更好說,正是因為奧茲維辛,所以獨我論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沈重挑戰。因 此,並不是苦罪反省面臨走向獨我論的危險,而是獨我論必須面臨苦罪反省的 批判。可以看到,那些收歸於一心的具有唯心論性格的學說,例如佛學及儒學 中走陸王一路的心學,最終都有把苦難合理化或根本否認苦難之實存性的傾向 ,這亦正說明了,若吾人先肯認了苦難的實存及其根本的不合法,那麼,就極 有可能將與唯心論分道揚鑣,若果如此,就更無可言走向獨我論了。 chiag 兄該知,本世紀存在主義為何如此興盛,如此震攝人心?正是因為兩次 世界大戰所帶給人的荒謬感。當死亡與苦難離世人如此之近,生存的體驗便尤 其深刻地浸入人心。在某種意義上言之,我們可說存在主義是對唯心論的反動 ,當然其中二者交織錯綜的關係須待釐清,而且德觀意義下的唯心論與獨我論 意義下的唯心論亦未可同日而語,但至少在有神的存在主義那兒,強調我與他 人的關係,強調主體際性,這都可說是對獨我論的批駁。苦罪反省走至此,說 它會走向獨我論,實在有待商確。 當然,以上都是把獨我論放在哲學理論的脈絡下來談的,畢竟這本來就是一個 哲學問題。不過細察你的文章,似乎亦意不在此,也許,你只是在太過寬泛的 意涵下使用了「獨我論」這個詞。若嚴格的從這詞的基本意義出發,獨我論是 不宜在社會關係、在我與眾受苦者這個脈絡下來談的,因為這會導致悖論。可 以想想,既是「獨我」了,又從何談起「他人」的苦難?既然一切「唯心」, 又從何談起苦難的「實存」?既是談「他人的苦難現實」,其結論就不可能是 獨我論了,除非反省的結果竟是徹底推翻自己的出發點,認為一切苦難都是虛 幻……。當然,我們竟在網路上談論獨我論,在某種意義上就已表示我們並非 獨我論者,那些致力於在網路上向其他人宣揚他的理念的人,也不會是獨我論 者,更廣泛的講,所有正在從事「對話」的人都不會是真正的獨我論者,獨我 論不應會是真誠地反省苦罪問題的基督徒的宿命。 因此,我想 chiag兄只是把獨我論的意涵太過放大罷了,也許不要用「獨我論 」一辭會好些。據我推測,你的關注點其實並非哲學理論上所談的獨我論,而 應是「非受難者的苦罪反省」與「受難者的受難現實」二者的關係吧,是不是 ?如果是的話,我對你的推己之心走向他人的胸懷致敬,也許你亦是亟力希望 避免落入獨我論的陷阱,所以才會有這些質疑吧。的確,如果獨我論可以解釋 作「自私的以一己之度測來權衡他人感受」,非受難者的苦罪反省的確有可能 走向淹沒受難者在受難現實中的生存感受此一結局,只不過,這應該不致稱作 「獨我論」就是了,也許我們宜更好從倫理的向度、從人我關係的向度來考察 苦罪反省這一議題。如果以上論斷正是你的關注點,我想我們便可以繼續對話 下去,尤其是在「他人」的向度上來好好地為苦罪質疑作番討論,我相信這會 是個有益的方向。至於這篇文章,與其說是批駁了你的觀點,不如說只是先作 了一些語詞上的釐清而已......:) 發信人: chiag.bbs@twserv.csie.nctu.edu.tw (慕陶) 標 題: Re: [轉貼] 從文學著作談論死生哲學 ── 蘇菲的抉擇 很慘,又得面對有關哲學概念的討論,這實在是我的一大弱點, 但是卻又不能不去面對,否則就不能處理一些基本的爭議。 我用獨我論(solipsism) 一詞,主要是把它作為一個認識論的概 念,加以批判或質疑。從某種客觀主義的立場看,如果關於事物存在 與否的知識只能立基於主觀意識,而無其他憑藉,這樣的知識是可疑 或無效的。我使用獨我論一詞,主要就是在指涉這種將關於存在與否 的知識完全立基在主觀意識的立場。在社會科學裡,有的時候會將某 些論述視為獨我論的,那通常意味著這樣的論述無法否證,但是難為 科學研究者所承認。 關於認識論的獨我論我大體是引用以下的一種定義方式: One's consciousness alone is the underlying justification for, and cause of, any knowledge of the existence or non- existence of anything at all. 當然,在實質問題的層面上,我真正關心的還是像蘇菲這樣的受 苦者的感受,我們如何才能讓她確切地感受到上帝的愛或者至少是同 在? 當人滿有信心的時候,這不是大問題。但是,當人因為層出不窮 的苦難而已經失去了信心的時候,人會需要一些客觀的憑藉,來再度 鞏固他的信心。這時候,我們怎麼幫助他來重建信心? 發信人: levinas.bbs@bbs.cis.nctu.edu.tw (他者) 標 題: Re: [轉貼] 從文學著作談論死生哲學 ── 蘇菲的抉擇 ==> 在 chiag.bbs@twserv.csie.nctu.edu.tw (慕陶) 的文章中提到: 好的,現在我知道你主要是在認識論的範疇底下來談獨我論,這讓我們的 討論可以清楚些。不過,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所認為的Eis 的文章並不 會走向獨我論。就你的認識論觀點,似乎是立基於主客對立此一預設底下 ,主客對立的認識論架構,至少在當代哲學裡已非不言而喻,尤其當討論 的議題已遠離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領域,而已與苦難、永恆、信仰這些 範疇結合起來。我甚至要說,面對這些人類基本生存經驗的問題,我堅定 的反對從主客對立的認識論架構出發。不知你是否願意同意這個論斷? 如果起初就不宜從主客對立的認識論架構出發,那麼,應該就不能太快的 說那些苦罪反省只立基於主觀意識而無客觀憑藉,因為在此「主觀」與「 客觀」二辭已不宜作為方法論上的基本預設被提出來。 好,你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這正是大多數人在面對苦難時最會出現的 問題,最多人問的問題,也必是人類生存經驗最根本的問題。我沒有答案 ,但讓我們一起討論吧。 「當苦難使得人失去信心時,該如何堅定自己的信心?」這是對wei 的那 一系列文章的尖銳質疑,苦難承載死亡、記憶承載苦難、愛承載記憶、盼 望承載愛、信仰承載盼望,對仗得很美麗,但是,信仰由何承載?我想這 便是chiag 兄的問題吧。 wei 的文章的問題丟給他自己解決,我先就你的提問繼續思考下去。對上 帝的信仰在此面臨苦難的挑戰,奧茲維辛,真的只促成信仰,像那些基督 徒所天真認定的那樣嗎?抑或者,奧茲維辛正促成不信仰?苦罪反省,可 以使某些人遁入信仰,尋找一個在一己的生活環境裡安身立命的理命。但 是,苦罪反省難道不會正使得其他一些人離開信仰,或是徹底的無奈,或 是悲苦地以其軟弱的身軀對抗苦難?在此我與chiag 兄有著同樣的疑惑。 信仰,彷彿永遠面臨苦難的質疑,如果苦罪反省的結果是一群非受難者在 信仰中找到出路,而那些受難者,竟只是作為苦罪反省的催化劑,他們本 身卻至終喪失了信仰,如蘇菲,那麼,基督徒提出信仰的理由又可以意味 著什麼呢?那些受難者不得不喪失信仰,卻還承受指責,情何以堪? 作者: wei (尉) 標題: Re: [轉貼] 從文學著作談論死生哲學 ── 蘇菲的抉擇 ※ 引述《levinas.bbs@bbs.cis.nctu.edu.tw (他者)》之銘言: 這問題問得好!信仰由何者承載?我的答案是: 恩典,承載著信仰。 這個恩典,是指上帝的恩典,因此也可以說,是上帝在承載著信仰,但對人 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凡的禮物,因此以恩典名之。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難以想像的概念,信仰明明是我人主體的行為與抉擇 ,與上帝何干?我不知道是否該就這個問題與你討論下去,一方面我提出這個 命題背後的想法有點龐雜,三言兩語不易講清,另一方面這會偏離原始的討論 主題。 如果你願意討論,我很樂意奉陪,在此只簡單先提一點:若非上帝,就不可 能有真正的信仰。信仰不是獨白,不是自我的說服與爭辯,信仰是一種對話, 既是對話,就是一種位格關係。沒有位格上帝,就沒有對話,也就沒有信仰。 因為上帝,信仰得以可能。 是否可能繼續詢問下去呢?你應該可以看到已不可能再問下去了,我們已不 能再問是什麼承載著恩典、承載著上帝,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換句話 說,這已是苦罪反思的最後一個命題了。 作者: wei (尉) 標題: 苦罪反省的合法性 ※ 引述《levinas.bbs@bbs.cis.nctu.edu.tw (他者)》之銘言: [delete] chiag和levinas的質疑已開始針對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究竟在網路上非受 難者對苦難問題的反省,可以意味著什麼?它是正當的嗎?或者它根本就不合 法? 爭論的焦點在於:我們不是蘇菲,受難的不是我們,那麼,我們的反省究竟 對受難者又能意味著什麼呢?我們的反省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力道呢? 應該再次強調,苦罪反省不是輕省的,而是沈重的。它之所以沈重,正在於 受難者已死。我早已提及,正因為是以死亡為背景,所以此等苦難才教人尤其 不堪負荷。換言之,苦罪反省的沈重性是無法避開的,無法卸下的,沈重是苦 罪反省的基本性格,因為受難者已死而我們竟無能為力。如果我們的苦罪反省 竟能助受難者脫痛苦死亡於分毫,苦罪反省就不會如此沈重了,但正因為我們 對受難者的痛苦完全無能為力,無論我們如何反省,都無法改變受難的現實, 所以我們的苦罪反省才在本質上被規定為是一種沈重的反省。除非我們的反省 結論是把苦難根本地取消,才能隨即取消他人的受難,但這可能性卻早已被我 們自己否定了。 苦罪反省並不試圖也不可能改變過去,過去只能是苦罪反省的內容。蘇菲已 死,奧茲維辛裡無數無辜男女已死,逝者已下葬,焚屍爐的黑煙已消散殆盡。 對這些死難者,我們無法幫助他們,無法安慰他們,甚至無法在他們受死前陪 他們一起禱告。為何我們提出苦難記憶?因為對這些人而言,對蘇菲而言,我 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去記住他們的受難。除了記憶,還能如何?沒錯,我們的 反省對蘇菲的受難毫無助益,但至少我們願意以記憶去面對它,至少我們願意 在逝者的墳前獻上一束鮮花,至少我們願意與人們談論奧茲維辛。如果全世界 都不再有人願意去記住苦難,歷史中的每一位受難者就真正是死得毫無意義了 ;如果沒有任何的苦難記憶,死難者就真的只能走進歷史的虛無了。而讓死難 者走進虛無,才是對他們的受難持獨我論的立場,才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淹沒 死難者的受難現實。對死難者,我們所應做與所能做的,就僅是讓他們走進我 們的記憶,這亦即是,走進我們的歷史,亦即是,走進我們的生命。 如果我們要求給死難者提供某種意義,那怕它何其微小;如果我們不願意只 是一己的自私反省,如 levinas所說,不願意只以自己的反省度測代替死難者 的感受,我們就必得有苦難記憶。只有在苦難記憶中,才能避免以自己的主觀 經驗淹沒受難者的受難體驗,因為苦難記憶只以受難者的受難為記憶內容,主 體在此是以自己的記憶去承載受難者的受難。苦難記憶是指向過去的,屬於反 省者的只是作為形式的記憶力,而苦難記憶只承載苦難為內容。不是苦難記憶 ,還能是什麼呢?而正是苦難記憶促成了苦罪反省。因此,苦罪反省的合法性 ,不但不會面臨獨我論的威脅,正相反,苦罪反省正是希望跳離自己的主觀經 驗,參與到受難者的受難之中。因此,面對chiag和levinas的質疑,我願意說 ,正是不希望僅以非受難者的主觀經驗度測受難者的現實感受,但又正因為非 受難者無法在受難的當兒參與到受難者的苦痛經歷中,我們才走向苦難記憶, 並因此而促發苦罪反省。 苦罪反省的指向是未來,期盼一不再有苦難的末世天國,理由我已在前面的 系列文章中陳明,不再述。苦難記憶指向過去,苦罪反省指向未來,過去與未 來的指向促成反省者當下的抉擇,這抉擇有可能是走入信仰,基督徒的義務正 在於須向他人指出這抉擇「應該」是走入信仰。當然這抉擇也可以是離開信仰 。既然是抉擇,自然蘊涵了不同的方向。苦罪反省並不強迫信仰,也不要求信 仰,而是促成信仰,豫備好的人就可以坦然走入信仰,尚有疑慮的人當然可以 繼續爭辯,苦罪反省是不可能沒有爭辯的,因為它永遠不會是以一個標準答案 為結論,即使走入信仰,反倒意味著更多元、更富啟發性的爭辯在等著信仰者 。基督徒只是期待在爭辯中能呈現真理。我們深知,苦難記憶不僅挑戰了諸多 哲學理念,挑戰了輝煌的人類文明,亦挑戰了基督神學,阿多諾悲切地聲言: 「奧茲維辛以後,詩已不復存在。」馬爾科維奇接著問:「奧茲維辛以後,是 否祈禱亦已不復存在?」這質問是沈重的,是每個反省苦罪問題的基督徒所無 權逃避的,因此,抉擇以信仰作為苦罪反省的歸宿,絕非遁入不再有質疑的避 難所,也許正相反,所進入的,是更沈重、更悲切、同時亦是更富深度的苦罪 反省。 但無論抉擇的結果如何,苦罪反省本身終究要求反省者當下的抉擇。也許可 說,「抉擇」亦正是苦罪反省的本質規定。我們必得有所抉擇,不但是抉擇信 仰或懷疑,更是抉擇要繼續記憶或是遺忘,抉擇是否在隨後的生活中更多地關 注周遭的受難者,抉擇是否主動走進他人的苦難、安慰悲傷者。我們如果真的 體會到苦罪反省的沈重,就會發現歷史中的苦難,那些無辜的受難者,要求我 們作出抉擇。就像蘇菲,我們被迫作抉擇,而這抉擇是自由的抉擇。苦罪反省 讓我們看到,不僅是蘇菲須抉擇,我們也須抉擇,不僅是蘇菲面臨死亡,我們 也面臨死亡。自然我們所面臨的不若蘇菲那般迫切,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在 我們有生之年,極有可能面臨苦難的壓迫,且必然將面臨死亡的威脅。屆時, 我們曾作過的苦罪反省就是面臨試驗的時候了。 苦難記憶要求抉擇,這抉擇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感動,更是實際生活中的行 動。就在去年,人們紀念奧茲維辛解放五十週年,是什麼東西使得人們紀念這 椿世紀苦難?是苦難記憶。正因人們還記得,所以要去紀念它。因為苦難記憶 ,許多人權鬥士才不止息的為揭開二二八真相奔走,才會有紀念二二八的平安 禮拜。因為苦難記憶,才會有「蘇菲的抉擇」、「逃離蘇比波」、「辛德勒的 名單」這類電影,透過藝術家的深刻洞察力提醒世人別忘了一些永遠屬於人們 歷史的東西。只要苦難記憶存在著,由此而來的抉擇與行動就會繼續不斷。苦 難記憶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世界「彷彿」是受咒詛的,這有待救贖的。 苦難記憶離我們並不遠,我們從小就熟讀中國歷史中無數的苦難事件,但問 題是,我們彷彿從未曾聽聞苦難記憶在我們心中的呼喚,從未曾意識到應該有 所抉擇、有所行動。就此而言,我們便可以發現,苦難記憶與苦罪反省所欲發 生的影響力並非針對死難者,而是針對我們,這些正在反省苦難的非受難者。 我們的反省無法幫助死難者,但它幫助我們自己。現在便可以回到最原始的問 題,我們的反省無法幫助蘇菲,甚至不是為蘇菲的受難找理由(我們要永遠逃 避將苦難事件合理化的誘惑),不過,蘇菲幫助了我們,她的受難讓我們看到 人類歷史中一向被遺忘、忽視的另一個面向,讓我們不得不鼓起勇氣去面對苦 罪質疑、去探視受難者、去關顧尚待救贖的人們。換句話說,苦罪反省無法使 我們幫助已逝的受難者,但它幫助我們知道如何面對將臨的受難者,它讓我們 可以有勇氣去與哀傷的人同哭、與受苦的人同泣,讓我們知道如何安慰受難者 ,如何與受難者同在,讓我們可以在每個靜謐的深夜沈重地閱讀苦難的真實記 錄。苦罪反省讓我們有勇氣主動走進安寧病房、走進痲瘋病院、走進充滿苦痛 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是在苦罪反省之前我們所不願主動走進去的。簡而言之, 苦罪反省讓我們知道並實際在生活中走出自己的安逸生活、走進他人的苦難。 是的,我們不是受難者,但正因為我們不是受難者,才真正深刻地展示了我 們走進受難者之生活的意義。非受難者主動走進他人的苦難,非受難者主動分 擔他人的苦難,基督徒正是在這裡體現了他們的信仰,因為上帝正是這麼做的 。祂本非受難者,卻走進這苦難世界,並在十字架上與所有受難者一同承擔苦 難的壓迫。正是因為上帝,所以苦難記憶才領承了永恆的質素,並促成了無數 人的信仰。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