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Fet.bbs@bbs.im.fju.edu.tw (老大),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社會思想史作業發表 發信站: im New BBS (Mon May 31 12:08:37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從儒家思想看中國科學發展的阻力 系級:社會三 學號:485630044 姓名:黃心瑜 一、研究動機: 小時候,我們的歷史課本裡,必會有一段介紹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造紙、火藥、指南車 ,然而,這一圈歷史的光環,對現今的中國人來說,其實已沒有多大的榮耀,一個稍有知 識的現代人,絕不會再用造紙,火藥、指南車與現今的科學相提並論。而一個稍有知識的 現代人也知道,台灣沒有真正的科學,有的是「代工文化」式的次等科學。 真正的科學,是需要科技創新的,然而,台灣無法做到科技創新的癥結究竟為何?每年, 我國政府所投入的研究發展經費,與許多西歐國家不相上下,科技研究的成果卻為何如此 低落?我認為癥結是我們奉為圭臬的儒家思想,故欲從流傳於中國千年得儒家思想,來探 討中國科學不興的原因,並反思儒家文化在現今社會之存在意義。 二、問題之陳述: 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內化在中國人的心裡,形成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然而,任何思想、理 論都應順應時代,適時調整,所以任何思想、理論,也必定會經歷時代的挑戰而有所變革 。而我國的儒家學說,幾乎無人敢侵犯其權威,懷疑其學說,身至於國中、高中的課本, 論語仍是必備教材,然而,儒家學說真的能歷久彌新、順應時代嗎?我們一向視為寶典的 論語,難道沒有思想上的弊端嗎?這是值得探討的。 就傳統來看,中國人在根本上,是較注意具體經驗而較輕視抽象理論的民族(李約瑟, 1962)。的確,強調實際經驗的結果,中國人很早就有了觀察自然及記錄的實驗法,無奈 的 是,我們的實驗為我們所造就的科技就到此為止,曾經我們所發明的磁傾角、鐘與弦的共 振現象、水利機械鐘……當時所謂的科學,現今早已稱不上現代科技,而現在的中國,再 科學發展上正面臨相當大的阻力,而這阻力究竟為何? 馮友蘭曾說: 中國不曾有過科學,因為根據中國人的價值判準,中國不 需要科學。……中國的科學家不需要科學的確定性,因他 們想知道的是自己;同樣的,中國的哲學家不需要科學的 力量,因他們想征服的只是自己。對他們而言,智慧 的內容並不是辨別推理的知識,而智慧的功能也不在 於增加身為的財富。 初看此言,頗為震撼,在日後準備論文的過程中,更深覺其言之有理,且見其對中國人的 了解。 三、問題分析: 鑑於儒家學說對國人思想影響至深,擬由中國思想傳統之特點來分析中國科學發展的 阻力及何以中國無科學。 (一)輕視知識 中國人主張「下學而上達」,由形而下的知識出發,闡明形 而上的道理。茲從論語裡的記錄,來證明孔子是輕知識的。其一是,孔子曰:「蓋有不知 而做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而孔子也曾否認自己是多學而識之人,曰:「吾道一以貫之」 。可見,儒家認為多見而識的知為次一等的知,而高一等的知為「吾道一以貫之」的抽象 直覺,此等靠心靈感悟的神祕性,論語為我國種下科學不興的遠因。 相較於古希臘哲學家強調知識在道德追求中的優先作用,儒 家知識分子注重內心意志的純化和對現實倫理關係的維繫。雖然「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把求知識當作實現道德理想,追求「內聖外王」。所以,以道德為優先的中國,科學主義 式的對外探求自然知識的推崇也無從談起了。 (二)缺乏懷疑 中國民族向來相當信服古人,中國人向來不重印證,不重懷 疑,所以中國人不僅信服古人,甚至於信服的並非真人真事。 反觀科學精神,懷疑正是科學的精髓,而重疑,才能使思想的 歷程不斷更新。然而,中國人向來信古,不重懷疑,何也?科 學的精神就在於懷疑,儒家思想的弊端就在於此,孔子一生皆 在頌揚堯舜,追懷周文,以保存傳統重振周文為職志,相較於 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宣稱:「世界上沒人有權利對別人說他 須信仰什麼,或剝奪他思想自由的權利」,他強調永久懷疑的態 度。由此,中國人的哲學端於「信」,西洋的哲學發於「疑」無 怪乎,科學不能在中國文化中發達。如前所述,中國人崇信, 使得中國科學一開始中國人崇信,使得中國科學一開始就已包 含終結的種子。 (三)直觀理性(常識理性) 這是一種認為常識是不必懷疑並已常識來解釋更為複雜現象 的思維方式,此乃中國文化所特有,而這正是儒家思想特有的理性結構。在已常識為主的 思惟模式中,也就難以區分自然現象的常識及生活的常識。 再則,中國的常識理性中,常識作為一種特殊知識,其主要 性質是「自明」而「不必懷疑」,這不又反證了傳統文化的不重懷疑嗎? (四)官僚制度: 曾在科學史上有多方表現的學者李約瑟指出,現代科學何以不誕生於中國的原因之一為: 中國的官僚制度。大家認為仕紳階級前途光明,想出人頭地,非得做官不可。我們可以從 今天都還在盛行的考試制度(國家高考、普考、大專聯考)看得出來。 再從影響我國最深的儒家思想的角度來看:子路曾對一位隱居的老人曰:「不仕無義。長 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 義也」。可見儒家是非常強調為官的。相對於重官,輕商、對商人採取壓抑措施的結果, 使得中國無法充分發展資本主義,因而抑制了現代科學的生長,在此要強調的是,資本主 義與科學,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五、結論: 經由上述的種種說明,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儒家文化在現今社會之存在意義,它還有存在 的價值嗎?不懂的是,為什麼以傳統的缺失,中國人仍要抱著儒家不放,而不相信科學對 人生的效用?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學說的部份思想,是真實的抹煞了科學的發展,而中國 人既然要提倡科學,首先就是要消除這些相悖的因素,它阻礙中國發展科學的部份,我認 為,有刪除的必要,更不應再擺在國民中學、高中的課本裡當作指定教材,畢竟教育的目 的之一就是延續文化,不好的文化,不能跟上時代的思想是沒有延續的必要。 所以,要想破除「中國無科學」的迷思,我們的努力方向就要先從教育著手,消除儒家學 說與科學相悖的部份,保留其重視道德的優點,最重要的是,教導西方的科學觀念,如同 黃光國(1999)指出:加強學生對西方哲學的認識,尤其在中等教育階段階段,教導西方 的認識論,讓中學生對西方哲學有初步認識,知道科學在做什麼,以奠定往後科學思想的 基石,總言之,這是一個文化再造的過程,無法一蹴可及,但若現在再不開始有所行動, 台灣想要科技創新,也就遙遙無期了。 六、參考書目: 韋政通 1986 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范庭育 1982 科學技術史上偉大的滴定實驗--李約瑟論現代科學的性 質和起源,刊於人與社會,第一期,頁52∼66。 黃光國 1999年5月15日 台灣文化危機與科技創新。中國時報,15 版 馮友蘭 〔年代不詳〕 何以中國無科學 劉清峰 1991 二十世紀中國科學主義的兩次興起,刊於二十一世紀, 第四期,頁22∼47 嚴慶祥 1985 其命維新--孔子學說與現代思想。財團法人董事基金會 寫的如何???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