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cccc.bbs@bbs.nhctc.edu.tw (新俠客),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易經象數理與中華文化
發信站: 新竹師院風之坊 (Sun Feb 22 20:34:25 1998)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ctu-peer!news.nctu!nhctc_bbs

※ 引述《ccchang@cc.nhctc.edu.tw》之銘言:
        易經的象數理與中華文化
華夏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   一九九八、五、十五至十九,河南鄭州
        張成秋
國家文學博士•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授
Ph D. OF R.O.C.,PROFESSOR OF NATIONAL
 HSIN-CHU TEACHERS COLLEGE,TAIWAI
    張成秋教授,男,五十四歲。原籍中華民國遼北省西豐縣,一
九四一年生,一九六四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一九七
五年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同時取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的教授資格
。他是易經學會、孔孟學會會友,老莊學會會員兼理事。信寄:臺
灣新竹市食品路五一0號,電話:(035)233985.

        前言(代摘要)

    中國人講《易經》,離不了『象數』以及『理數』。
    『象數』以及『理數』,看起來十分高深莫測,其實,細分下去,『象』、
『數』、『理』三者,自成體系,易經是以『象』、『數』、『理』三者為基礎
,來貫串整個學問的。
    所以,『象數』是『象』與『數』的集合;『理數』,是『理』與『數』的
集合。細分下來,是有『象』、『數』、『理』三者,分別存在的。
    本論文,即係就『象』、『數』、『理』三者,一一討論,並建立其體系,
最後歸結到這三個要素與華夏文化的關係,導出華夏傳統學術的重點與要害。

        一、《易經》的象

    《易經》中的「象」,是一個假借字。「象」的本義,是大象,一種動物的
名字。「南越大獸,長鼻牙,三年一乳」;字的由來,是畫出這種動物的樣子,
所以是一個象形字。「象鼻牙四足尾之形」。(見許慎.《說文解字》)
    《韓非子》曰:「人稀見生象,而按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
,皆謂之象。」則其時(韓非子的時代),尚無「像」字。而人用來意想的「像
」,就假借動物的「象」字代替。
    及至假借為「像」,如《易.繫辭》:「見乃為之象。」又:「象也者,像
此也。」《易.略例》:「象者,各辨一爻之義者也。」《春秋左氏傳.僖公十
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虞書》:「子欲觀古人之象」。〈傳〉:「按,
形也。」故此處之「象」字,有「形象」、「現象」、「想像」、「意象」的意
思。
    「象」借為「像」,故有「形象」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像」字下
:「象也。從人、從象,象亦聲。讀若養字,亦作樣,今云式樣,是也。或曰:
此實象之別字;大物莫過於象,顯而易見,故轉注為形像、為想像。」
    故《易經》中的「象」,至少有下列數種意義。
    形象:有形體之物的樣子、外貌。
    現象:人在當前所看到的一切形象。
    想象:人在腦海中,思想中所得的形象。
    意象:意思與形象的接合。在人腦海中,所具備的意思和形象;不但自己可
察覺,而且可以藉助語言文字來傳達。
    我們都活在現象界之中。但是,我們應如何在現象界之中合理的生活,如何
看透現象,如何逆知事情的未來發展而善為因應?這就需要透過呈現在形形色色
的人、事、物背後的徵兆,運用智慧,加以瞭解。這就運用到意象跟想像的能力
了。
    我的朋友高震東先生說:
    為什麼看這個象?象是社會的影子,就哲學的體系來說,這象的解釋太多了
。中國的象,不僅是外面的表象,還有內象,心裡的體會。西洋人跟中國人研究
學問不同,他只看表皮,中國人是表裡都看。中國人體會學問,是從骨子裡面看
問題。
    外國人看問題,好像照相機這麼照相;中國人看問題,好像X光在照射。X
光的照片,看起來不如普通照片漂亮,但是,它什麼都照到了。像照相機那麼照
,你不能穿透到裡面去;中國人做學問跟外國人做學問,真正是不同。『象』的
道理,就在這兒。(引證完)
    《易經》教人要「見機」、「知機」,所謂「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知機其神乎」!
    然「機」究竟是什麼呢?《易經》說:「機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也」。也
就是說,「機」的意思是:宇宙變動發展,剛開始時的細小部份,也就是徵候、
徵兆,由此可以看出未來的吉凶。
    《易經》的「卦」、「爻」底下,都有〈象辭〉,這是對未來人、事、物發
展的解釋,或說是「天機」。其實,不只是「卦」、「爻」底下的〈卦辭〉〈爻
辭〉〈象辭〉,就是人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甚至人類自己,都會處處顯示著「
天機」──預示著人、事、物未來的可能發展。
    這些東西的可能理解,就要靠認識、靠經驗、靠智慧、靠想像。《易經》是
教人明白天意的書,天意主宰著人、事、物未來的發展與變化,瞭解天意,才能
知道這些變化發展的方向,進而自求多福。

        二、《易經》的數

    《易經》中的「數」,本義是「計算」的意思。故許慎.《說文解字》「數
」字下:「計也,從の,婁聲。」
    《周禮》:「廩人以歲之上下數邦用」。《禮記.儒行》:「遽數之不能終
其物。」《老子》:「善數不用籌策。」都是作「計算」解釋的證據。
    又《周禮》:「保氏,六曰九數。」司農〈注〉:「方田粟米,差分少廣;
商功均輸,方程營不足。」這就有「數目」、「數字」的意義了。
    《算經》:「黃帝為法,數有十等:謂億、兆、京、亥、穰、姊、溝、澗、
正、載,及其用也。」《左傳.僖公四年》:「滋而後有數。」
    所以,《易經》的「數」,本義是「計算」,因為計算,需要涉及「數目」
、「數字」,所以引伸起來,就有「數目」、「數字」的意義了。
    我的朋友高震東先生說:
    那個『數』呢?有一個哲學家,叫笛卡兒,特別說:『數就是宇宙的結構。
』他認為宇宙之間,就是一個數的結構。任何東西都是一個數,他以數為出發點
。話又說回來了,這宇宙間是不是一個數?現在電腦處裡任何問題,不都用數嗎
?我們天天生活在數的當中。
    『數』,還有一些精義,它可以變。《易經》最主要是講變和不變。不變當
中有變,變當中有不變;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所以《易
經》上有八卦,有太極。太極圖一邊有白點,一邊有黑點,變來變去。你泥中有
我,我泥中有你;陰為陽之始,陽為陰之基嘛!這就產生陰陽的變化。陰陽的變
化是什麼?就是『數』的變化嘛。(引證完)
    相信命運的人,認為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命」與「數」有
關。例如老天注定你生在哪年哪月哪時,活到哪年哪月哪時,都是一個「數」。
「命數」到了,必會發生某種結果,誰也莫可奈何。
    《易經》說:「參天倆地而倚數」,意思是,有智慧的聖人,能參與著天,
配合著地,靠著的就是「數」。
    《易經》的「卦」、「爻」,其實都是「數」。因為藉著「卦」、「爻」的
指示,我們可以預知未來,與天地的主宰溝通,真是太神奇了。這也就是《易經
》所說的「天生神物」。
    《易經》的卦,無論是八卦或重卦之後的六十四卦,本身都是零與一的二進
位數學。
    西方學者萊不尼茲,是數學「微積分」的發明者,他就說過,中國《易經》
的二進位數學,是西方二進位數學的先驅。
    所謂二進位數學,就是從零到一,為數目的極限,到了二,就要進一位。普
通的數學,是十進位。也就是到了九,就不能更多了,再多就要進一位,第二位
就是十位。然而二進位數學的每一位,最高只能是一;第一位的一,是一,第二
位的一,就是二。
    這是現代電腦的基本。現代電腦就是二進位數學。它的數目,只有零與一,
超過就要進位。《易經》的卦,無論是八卦或重卦之後的六十四卦,本身都是零
與一的二進位數學。因為無論是八卦的每卦參位(參個)爻,或是六十四卦的每
卦六位(六個)爻,都可看成零與一的結構。
    因為「卦」是由「爻」構成的。陰爻可代表零,陽爻可代表一。這就是零與
一的數學。
    談到「數」,一種是「數目」,例如總數有多少個、幾粒蘋果等等;另一種
是「序數」,例如排序在第幾個、門牌號碼是第幾號。《易經》的「數」,這兩
種都有。
    《易經》占卜,主要是一種「數」的問題,其中涉及了「運算」與「機率」
。主要的道理,就像抽籤一樣。《易經》六十四卦,參百八十四爻,就像六十四
或參百八十四根籤。占卜,就像抽籤。
    利用「運算」與「機率」的方法,在這六十四或參百八十四根籤中,找出一
根,那就是《易經》占卜的原理。這自然也可以先把這六十四或參百八十四根籤
,加以編號,然後利用「運算」與「機率」的方法,找出第幾號籤,就得出了《
易經》占卜的結果。至於〈卦辭〉、〈爻辭〉、〈象辭〉等等,可以說就是那根
籤的說明或指示。
    《易經.繫辭上傳》,說到「數」的妙用,最為精絕: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
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
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
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
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三、《易經》的理

    「理」的本義,是「對玉的加工」。許慎.《說文解字》「理」字下:「治
玉也,從玉,里聲。順玉之文,而剖析之。」
    因為玉有紋理,加工時須順其紋理,故又有「紋(文)理」、「條理」、「
順從」、「道理」的意思。
    《廣雅.釋詁》一:「理,順也」;三:「理,道也」。《韓非子.解老》
:「理者,成物之文也;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
    《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注〉:「有條理也。凡理亂字,
經傳多以『治』為之。」
    理與禮是轉注,可以互相解釋。如,《禮記.禮器》:「義理,禮之文也。
」〈樂記〉:「禮,發諸外。」〈注〉:「容貌之進止也。」
    理,可以解釋成「文理」。如:《荀子.正名》,「形體色理以目易。」〈
注〉:「理,文理也。」
    〈解蔽〉:「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注〉:「肌膚之文理。」
    《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經理也。」〈注〉:「條貫也。」
    「理」可與「禮」通,故「理」又有:言行合宜、天理、善性、道、分辨、
合義、忠恕等意義。
    《樂記》:「天理滅矣。」〈注〉,「猶性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
也。」〈注〉:「猶事也。」
    故又可與「事」通,因「事」必涉及「理」,「理」必涉及「事」。
    《祭義》:「理發乎外。」〈注〉:「謂言行也。」《孟子.告子》:「謂
理也,義也。」〈注〉:「理者,得道之理。」《淮南子.本經》:「喜怒剛柔
不離其理」,〈注〉:「道也。」
    又,《禮記.喪服》四:「制理者,義也。」
    《周書.諡法》:「剛強直理曰武。」〈注〉:「理,忠恕也。」
    《管子.心術》:「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
    以上,是就字源上說明中國人對「理」的理解。要言之,不外「條理」、「
道理」、「合理」、「定理」、「邏輯體系」的意味。
    在《易經》上,則有「易理」。占卜的結果,只是抽籤一樣,已經如上所述
。但是這根籤,是否真與抽籤之人的問題,密切應合?恐怕未必。當然,也有準
的時候。但是,它終究是碰巧的事,沒有絕對碰得剛剛好的道理。所以有人會大
膽、斷然的說,占卜、算命……等,根本是碰巧,是迷信,有科學頭腦的人,不
會相信。
    我不想介入這其間是是非非的紛爭,只是要說,假如你能把《易經》所有的
「籤」和它的解釋,作徹底的研究,並且從其中領悟其或吉或凶的道理,則遇到
事情的時候,根據其道理、原理,作理性的推測、抉擇或處理,總比單憑抽籤、
運氣、碰巧所得的「天機」要準確多了吧?這就是「易理」比「易占卜」高明的
地方。
    《易經》的道理,經前聖的不斷發揚,大致可分「儒」「道」兩家。像王弼
、韓康伯的《周易注疏》,講的是《易經》中的道家原理;像朱熹的《周易集註
》,程頤的《周易本義》,則是發揮《易經》中的儒家原理。
    大別來說,儒家《易》最高的原理,是「仁、義、道、德」,也就是理性的
發揚、仁愛心的擴充。在家庭中,從孝順父母開始,以至於尊敬長上,盡忠君國
,愛利人民,造福群類,建立事業、德行,完成生而為人的神聖使命。
    至於道家《易》最高的原理,是「自然無為」。以至於發揚本性至德,謙虛
柔弱,忍讓不爭,與天地之根源相應、相配合,以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無論儒、道,皆認為善德是轉禍為福、趨吉避凶的重要因素。中國人常說: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可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
辰未到」,只要多行善事,自有好的未來。「因果報應」之理,在《易經》中,
是存在的。
    「易理」之中,「禍福循環」:福發展至極點,會成為禍;禍發展至極點,
會成為福;也是一個重要的定律。因為宇宙萬有,包括人生現象,都是循環不已
的。這一點,在《易經》中,幾乎隨處可以找到證據。
    於是應用在人生之中,如遇逆境,可以不必灰心,因為環境壞到極點,就是
變好的開始,人生永遠充滿希望;如遇順境,亦可不必得意,因為環境好到極點
,就是變壞的開始,人生永遠具有充滿逆境的可能,叫我們不要得意忘形、放肆
到百無禁忌。
    依我個人的體會,《易經》的「理」,推到極致,與「太極」、「道」,似
乎是一個東西。像宋明的理學家,就是把「理」做為宇宙萬有的根源與主宰。這
是哲學上的「本體」、「天道」,也是神學上的「主宰」、「上帝」。而「天人
合一」,也就是人類衝破極限、尋找真理──上帝:真、善、美的最後根源的一
種努力。

         四、象數理三者之關係

    『象』『數』有東西,它是叫人拆開現象的東西,它是專門講內省和外反的
東西。這是一種感覺和認知,從那裡得智慧的東西。
    『數』是『象』的基本累積,沒有『數』怎麼會有『象』呢?一個石頭一個
石頭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象』。一滴水一滴水加起來,那就是一條河。
    那《易經》的『數』,能不能夠準確地把宇宙的『現象』算出來?絕對算得
出來。這個問題,對於《易經》,我不敢說絕對懂;但是憑我的智慧、我的知識
,甚至常識,可以知道:『象』是『數』的累積。請問你的身體,是不是『數』
的累積?科學家可以告訴你,你身上有多少個原子,多少個分子,多少個鈣,多
少個鈉,這是不是個數?這『數』,合理的搭配,就變成我們。
    所以有人長得這樣,有人長得那樣,就是『數』的配合不同。數不同,這各
個人的表現就不一樣。我為什麼長得和你不一樣?因為我身上長的肉比你的數目
多,我的骨頭比你多,我的鈣比你多。你的鈣數少,你就比我矮阿!
    其次有『氣』,那『大氣』是一個數嘛,『萬物』是一個數嘛。所以最後為
什麼會『民胞物與』、『天人合一』呢?因為都是在『氣』裡頭。所以最後我們
研究發現,人和物是一個玩意兒。人和物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玩意兒?那就落在『
氣』上。人和物為什麼會有所不同?那就落在『數』上。『數』字不同,結果就
落在『象』上。
    把『理』、『象』、『數』綜合來說,那就涉及到運算。利用運算把它推出
來。萬物之所以會有表象,是什麼原因,你知道嗎?完全是因為有『數』;沒有
數的堆砌,它就不能產生象。有了『象』就有『數』,有了『數』就有『理』。
『理』在『數』的前面,『數』又在『象』的前面。有『理』,然後再有『數』
;有『數』,然後再有『象』。
    簡單的說:由宇宙發生上說,最初是有「理」,由「理」產生、主宰、支配
著「數」;而經由「數」又產生、主宰、支配著「象」──宇宙萬象,包括人生
禍福。
    再由人類向上追求來說,是由「象」──人類所生存的現象界開始,透過「
數」去探索未來的吉凶禍福;再藉著「數」做為媒介,向上追求宇宙人生的根本
原理,甚至是宇宙萬有的根源,上帝。
    這就是「理」、「象」、「數」三者之關係:由上到下,是「理」、「數」
、「象」;由下到上,是「象」、「數」、「理」。
    把「象」、「數」配合,就成為占卜、推算、對未來的預測;把「理」、「
數」配合,就成了對命運的理解、對終極的關懷、對上帝的嚮往、對真理的熱情
。

        五、象數理與華夏文化

    華夏文化,博大精深,而《易經》哲理,則是華夏文化的總綱、根源及登峰
造極。二者之關係,蓋可以想見。
    然由上所論,《易經》哲理,乃以「理」、「象」、「數」三者為重心;其
最高境界,則是儒道二家哲學的理論體系。故《易經》中「理」、「象」、「數
」所發揮的儒道二家哲學的理論體系,實就是華夏文化的精華。可以再三強調的
,就是儒家《易》所說的「仁、義、道、德」,也就是理性的發揚、仁愛心的擴
充。在家庭中,從孝順父母開始,以至於尊敬長上,盡忠君國,愛利人民,造福
群類,完成生而為人的神聖使命。還有道家《易》所說的「自然無為」。發揚本
性至德,謙虛柔弱,忍讓不爭,與天地之根源相應、相配合,以進入天人合一的
境界。
    無論儒、道哲理,皆強調勸人為善,認為善德是轉禍為福、趨吉避凶的重要
因素。只要多行善事,自有好的未來。
    這固然像是老生常談,卻是人類世界未來走向光明,走向進步的樞紐;如果
違反此一原則,則只有走向黑暗、罪惡與毀滅。
    這是人類燈塔──《易經》的象數理與華夏文化,所能給予今日人類的最大
指引。

        六、結論

    研究《易經》,如果只搞象數,只搞算命,什麼『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
,艮覆碗……』你這樣走,一輩子也達不到究竟。從這兒開始,就變成算卦的;
從這兒開始學,你就學不到了。
    你要從大處學,然後進入〈卦辭〉、〈爻辭〉,進入了它的內容,你才能慢
慢體會。那就是要害之學,也就是畫龍點睛,每一句都達到要害之處。你要是搞
旁的東西,那都不是要害了。所以不懂的人,他就跟你格格不入了。
    《易經》,它裡面最重要的東西是易『理』;至於這『象』跟『數』,則就
是次要的東西。那『象』跟『數』,在《易經》裡面有什麼地位?只不過是算命
、占卜之類的術數小學罷了。
    所以研究《易經》,要以易『理』為重;通了『易理』,然後才能通『象數
』。如果專從『象數』入手,那就只能成為一個算命先生。抓到『理』,你就能
看到『數』;抓到『數』,你就能看到『象』。看到『象』,你就能看到『動』
。
    這『動』中還有一個不變的理,那就是『不動』、『不易』,也就是『永恆
不變的真理﹄。這『永恆不變的真理』,就是『庸』,『庸』就是不變的理;『
中』就是以不變的理應付多變的數,這就是『中』,就是『時中』。孔孟的大學
問,就在『時中』二字。
    中庸之道,就是宇宙之間不變的大道。
    中國人講『寓理率氣』(把「理」寄存在心中,用它統御我們一切的思想情
感,行事為人的態度、方向),那就是一切學問的基礎。
C:\\/C/LR   2-20 1998   16:22 50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