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美麗的錯誤) 站內: philosophy
標題: [轉貼]哈伯瑪斯、現代性與前衛藝術-1
時間: Thu Nov 11 12:33:53 1999

[本文轉貼自台文站]

 作者  Annerose (抄書成癖)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哈伯瑪斯、現代性與前衛藝術-1
 時間  Sun Nov  7 04:22:05 1999

  序曲

  前陣子在紐約的布魯克林美術館上演了一場小小的戰爭,
  該美術館從十月二日開始舉辦一個展覽主題為Sensation
  的前衛藝術展,展出作品中最引人爭議的是一幅「聖母瑪
  麗亞」,創作者將聖母畫成黑人,並塗上大象糞便,另一
  幅「最後的晚餐」,則以上空女郎取代耶穌的席位。紐約
  市長朱良尼以取消補貼款項為手段對美術館施加壓力,要
  求取消這些作品的展出,館方則不畏打壓,不僅如期展出,
  還揚言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控告市府箝制藝術自由,布
  魯克林美術館館長勞勃魯賓發表聲明:「我們是為了美術
  館、大學和圖畫館等公共文教機構的福祉,才訴諸法律。
  作為文教機構的一員,必須致力於思想與訊息的自由交流,
  這是我們責無旁貨的使命。」

  這條新聞飄洋過海,在此間也引發一些討論,很有趣的是,
  許多評論皆以藝術的「自主性」(autonomy,或譯為「自
  律性」)為立場,認為藝術不必有任何目的,不需負擔社
  會價值等實用性要求,僅需致力於創造自身的存在,任何
  干涉藝術的行動都不具有合理性甚至合法性,應該視為對
  自由的挑釁而加以譴責;大眾被視為並不具備評價作品的
  能力與專業知識,詮釋作品的權力屬於藝術家自身或具有
  專業知識者,因此社會機構所應扮演的角色則是謙卑地將
  場所與經費貢獻出來,作為一個藝術自由展演的聖域以及
  菁英啟蒙大眾的教室。

  資料雖然不多,但是可以隱約看出:在這場論爭中,藝術
  的價值定位產生了一種語意學的飄移,爭論不是針對作品
  或藝術,而變成了對藝術自主性的捍衛或否定,那麼首先,
  顯然有必要謹慎地審視藝術自主性這個宣稱,是否如其所
  言能夠作為一道無庸置疑的防線。

  藝術自主性

  藝術擁有自主性,意味著藝術不再為宗教、政治或社會等
  等目的而服務,藝術家單純基於「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
  意識去生產作品,但是藝術自主性的概念不會是憑空出現,
  而應在歷史中有其時空脈絡,在這方面的討論,法蘭克福
  學派著墨甚多,例如馬庫色、班雅明都是其中的先行者。
  哈伯瑪斯在〈華特•班雅明:覺醒意識或救贖批評〉一文
  中,對馬庫色與班雅明解釋藝術自主性的理論,作了一個
  扼要的比較;因此或許可以順著哈伯瑪斯的分析,一探藝
  術自主性的成形源起。

  1937年馬庫色在〈論文化的肯定性質〉 中談到了藝術自主
  性的歷史背景。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壯大,使得資
  產階級成為主要的藝術消費族群,形成了允許藝術家進行
  「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的物質基礎,因此,藝術自主性
  與資產階級興起是息息相關的。

  但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追求某種純粹的美的理念形式,
  無疑也與日常生活脫節,美的理念一方面因為它的超越性,
  帶給人們日常生活之外的嚮往,反映了朝向幸福的渴望,
  另一方面,也為日常生活的真實世界中的種種不義與苦難
  覆上遮掩的面紗;換言之,美是一種中介,資產階級社會
  用藝術表達了理想,又同時隱藏了事實,而藝術自主性乃
  是建立在美的幻覺世界。藝術自主性之下某種維護現存秩
  序的效應被揭示後,於是藝術的意識型態批判很自然地引
  導出如此的要求:應當回歸日常生活的物質過程,真實地
  重建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馬庫色將資產階級意識視為時代的中心概念,從而處理資
  產階級藝術,資產階級文化重視精神價值,藝術的美也就
  被界定在超越性上,美採取象徵的形式,脫離真正的現實,
  所以其中的安慰是虛假的;這種肯定性質的藝術最終停留
  在當下滿足的幻覺中,沒有實現幸福的諾言,所以必須成
  為意識型態批判的對象。然而哈伯瑪斯指出:馬庫色集中
  在處理理念與真實的矛盾上,強調著資產階級藝術的潛意
  識內容不僅無意要指控此一現實,反而讓資產階級的現實
  地位合法化,這會與其他觀念論美學家遭遇相同的難題--
  他對藝術自主性的批判僅是一個理念導引的結論;更大的
  問題是,馬庫色直接訴諸意識型態批判,略過了作為資產
  階級藝術自我批判的前衛藝術。

  前衛藝術如何作為對資產階級藝術的自我批判?很概略地
  說,前衛藝術包括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其企圖正是打
  破藝術與生活實踐無關的界線。班雅明注意到了前衛藝術
  運動的企圖,並且以他獨特的方式呼應召喚:他揚棄了自
  我反思的形式,先是採取從功能性的角度,說明在歷史發
  展過程中藝術自主性的辯證命運,繼而設法從一個更寬廣
  的經驗基礎去說明前衛藝術的意涵。

--
=====================================================================
    After all, nothing makes more sense to the model pupils of
    life than the notion that a great achievement is the fruit
    of toil, misery, and disappointment.
                          —Walter Benjamin, 'The Image of Proust'
=====================================================================


 作者  Annerose (抄書成癖)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哈伯瑪斯、現代性與前衛藝術-2
 時間  Sun Nov  7 04:22:47 1999

  班雅明的理論從「靈光」(aura)的消逝展開,在〈機械
  複製時代的藝術品〉中,班雅明敏銳地指出,藝術品不僅
  僅是藝術品,表現的媒介與生產的技巧同時也影響著藝術
  的形式;舉例而言,由於攝影術的發明,使得繪畫從寫實
  的要求中解放出來,不需再為再現而服務,因而有力地強
  化了藝術的自主性;但是攝影術與印刷術也取消了一件藝
  術品的獨一無二,比方說一幅文藝復興時代的壁畫傑作,
  今天卻可以經由攝影術與印刷術複製出無限的摹本,藝術
  品的本真性因此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就是「靈光」的消
  逝。

  藝術品過去所具有的崇拜價值於是轉為展覽價值,而有了
  班雅明的這句話:「藝術的價值便不再與過去一樣建立在
  儀式的基礎上,而開始建立在另一種實踐--政治的基礎上。」
  在此政治指的並非是一般社會科學所談論的政治,在班雅
  明,藝術與政治的關係相當特別,他並不像馬庫色高聲抨
  擊資產階級藝術的虛假;或許可以如此試著理解:作品變
  成了創作者要向觀者訴說、傳達些什麼的工具,也就是某
  種意識型態的傳聲筒,這樣的表達方式的意圖本身就是一
  種政治;這麼一來,藝術與日常生活經驗只會愈見分離,
  藝術的自主性也就成為被架空的口號。

  現代技術的進步一方面使得藝術自主性成為可能,另一方
  面也使得藝術自主性走向自身的背反,此時興起的前衛藝
  術,正如班雅明在〈超現實主義〉一文中指出,同時作為
  一個藝術的運動與政治的運動,不僅指出、並且力求超越
  自主性藝術的危機。

  班雅明以對超現實主義的分析,作為對前衛藝術的反思。
  在藝術的表達手法上,超現實主義將美感經驗乾脆絕對地
  普遍化,徹底粉碎自主性藝術那種對藝術與生活、虛構與
  真實、表象與現實的區分;在作為一種政治的宣示上,因
  為整個世界的文化經驗都成為超現實主義者嬉戲的玩伴,
  這種方式有如一種視覺的慶典,企圖解放被困在自主性藝
  術作品中的、被壓抑的能源,宗教與藝術這兩個傳統的文
  化形式,其能源被超現實主義恣意使用,而且是用以毀滅
  這兩大形式。

  如果僅止於將超現實主義的嘗試,視為以佛洛伊德式的無
  意識概念解構藝術自主性,那麼班雅明的前衛藝術理論似
  乎也不過是另一個系統內部的批判。哈伯瑪斯指出,基於
  班雅明獨特的語言理論,超現實主義其實是原初語言的復
  歸;如同夢遊者行走在夢世界的廢墟上,超現實主義者將
  對世界的凝視化為可見的作品,呈現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支離破碎的日常經驗,這使得超現實主義成為一種特殊的
  控訴,並非直接地以寫實方式呈現,而是更直接地將所感
  知的經驗單純地傳達出來,這使得藝術不僅為表達的方式,
  而即是表達的自身,其中蘊含了當下的覺醒意識以及救贖
  的可能。

  不管由馬庫色或者班雅明的觀點,藝術自主性都不能作為
  定位藝術價值的指標,前衛藝術甚至正是對藝術自主性的
  強烈顛覆;回到序曲中所舉的例子,於是我們會感到一種
  詭異的諷刺,藝術自主性竟然被用以作為前衛藝術合理性
  的說明。其實在這個例子裡,援引無上的藝術自主性為前
  衛作品說話的評論者,往往並非出於對該作品內涵的了解,
  反而流露出一種類似伏爾泰式的「我看不懂你的畫,可是
  我誓死擁護你可以這樣畫的權利」,這是否意味著前衛藝
  術也在哪裡產生了某種落差,以致走向它當初所要批判的
  資產階級藝術的老路?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哈伯瑪斯在
  1981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現代性對後現代性〉 開始,依
  循著他反思現代性的進路,對前衛藝術做一個簡單的考察。

--
=====================================================================
    After all, nothing makes more sense to the model pupils of
    life than the notion that a great achievement is the fruit
    of toil, misery, and disappointment.
                          —Walter Benjamin, 'The Image of Proust'
=====================================================================


 作者  Annerose (抄書成癖)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哈伯瑪斯、現代性與前衛藝術-3
 時間  Sun Nov  7 04:23:27 1999

  現代、現代性與前衛

  在這篇文章中哈伯瑪斯談到,「現代」(Modern)並非是
  一個新的觀念,每一代都會有人們以「現代人」自居,在
  這個含意多方的語彙中,主要表達的「總是一種認知到故
  往的時代意識,以強調本身乃從舊時代過渡到新時代的產
  物」,換言之,現代強調與突顯的是一種與傳統的相對,
  不管是反叛、抗拒或者吸納、傳承,傳統都是不可忽略的,
  是逼顯出現代所不可或缺的;然而,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
  興起,世界解除魔咒,這種以回顧古典來凸顯現代的方式
  也改變了,首先,科學帶來了進步,這進步應當永無止盡,
  人類會往更美好的未來發展,因此現代被賦予了「超越傳
  統」的意義,因為不能從過去經驗的累積中得到普遍客觀
  的真理,反而僅受到過去的規訓與限制,所以要不斷向前
  追求「新」,而被時間推移到後的歷史成了被割捨拋棄的
  事物。

  如此的「現代」觀點,結合了大約在十九世紀興起的浪漫
  主義以後,形成了一種不同的經典標準:過去要經得起時
  間考驗的作品才能躋身經典,現在則不然,站在時間最前
  線的作品便能占有/暫有經典的地位。這樣的標準被哈伯瑪
  斯稱為「封閉性的經典尺度」,一個作品在時間之流中的
  前後連繫被斬斷了,人們被迫向前方狂奔,不能回頭,而
  這正是「前衛」(Avant-garde)一詞中所包含的意義,哈
  伯瑪斯如此解釋這種被改變的時間意識:「前衛即是攻佔
  領土,甘冒遭突襲、重擊之險,征服尚未被開發的未來。
  前衛者必須在無人涉足的地區找到方向。」

  歷史的延續性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剎那的當下,哈
  伯瑪斯認為,這種反歷史的時間意識,也同時透露出「即
  當下掌握永恆」的渴望:浪潮不斷向前推湧,過去不斷被
  拋擲在後,恆常與完整固然因此被碾碎一地,但是每一剎
  那稍縱即逝的當下,卻都在其中包含了對永恆的想望與追
  求,正是這股力量在推動著現代不斷向前、顛覆自身、反
  叛傳統。

  如果前衛是現代意識的發揚,那麼前衛藝術也就是現代性
  計畫的一部份。「現代性計畫」是哈伯瑪斯重要的哲學論
  點,在漫長的現代化進程中,哈伯瑪斯選擇以十八世紀的
  啟蒙主義作為現代性(Modernity)的切入點:很概括地說,
  啟蒙主義思想家所冀望的是經由客觀知識的建立,了解世
  界與人類自身,提升道德與品味,建立正義與公理等等;
  然而代表客觀知識的自然科學固然領頭解除了世界的魔咒,
  但也使得原本一元的宗教與形上學體系崩壞,宗教與形上
  學所表達的實質理性隨之劃分為三個自主的領域--科學、
  道德與藝術,每個領域都根據各自的理性結構(認知-工具
  、道德-實用、美學-表現)開始生產自身的論述與批評,
  這些論述與批評都由善於操作該領域邏輯的專業分子掌控,
  使得文化的各個範疇逐漸專家化,終於造成整個文化中菁
  英與大眾的落差,知識分子掌握文化內容,進行專業化的
  處理和反思,但是卻未必立即能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這
  與十八世紀啟蒙主義的初衷--「利用專業文化的結晶來豐
  富日常生活」 ,早已背道而馳。

  從歷史宏觀的俯瞰角度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藝術作為整個
  現代性計畫的一部份,是在知識分門別類的發展過程中取
  得專業性與自主性,因此由哈伯瑪斯對現代性的釐清,似
  乎也可以從中瞥見前衛藝術所引爆的菁英/大眾的戰火。

--
=====================================================================
    After all, nothing makes more sense to the model pupils of
    life than the notion that a great achievement is the fruit
    of toil, misery, and disappointment.
                          —Walter Benjamin, 'The Image of Proust'
=====================================================================


 作者  Annerose (抄書成癖)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哈伯瑪斯、現代性與前衛藝術-4
 時間  Sun Nov  7 04:24:02 1999

  超現實主義的失敗

  在現代性計畫中取得專業性與自主性的藝術,造成了藝術
  與生活的二分,前衛藝術企圖填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但
  是在哈伯瑪斯看來,前衛藝術,包括超現實主義,這一嘗
  試根本是失敗的。他認為超現實主義者的失敗主要在兩大
  錯誤:

  首先,當承載著自主發展之文化領域的容器被打碎,其承
  載的內容會隨之流散。崇高的意義被剝除或結構的形式被
  破壞之後,底下是空無一物;解放的結果不可能隨之而來。

  超現實主義者犯的第二個錯誤造成的問題更加嚴重。在日
  常生活的溝通中,認知意義、道德期望、主觀表達與評價
  必須彼此相關,溝通的過程需要一個涵蓋所有領域--包括
  認知、道德實踐與表達--的文化傳統;因此,只藉著進入
  藝術這單一文化領域,根本無法拯救理性化的日常生活免
  於文化的匱乏,這樣做剛好是引導向諸多專業化知識情結
  中之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反叛,頂多能取代一個抽象的觀
  念。

  第一點指的是,超現實主義打破藝術與生活的劃分,但是
  藝術的判準也隨之蕩然無存,對此超現實主義並未提出一
  個解決方案,這樣可說僅是以一種意識型態取代另一種。

  從第二點批評可以約略看出哈伯瑪斯社會哲學的整體論傾
  向,藝術的危機被視為整體文化危機的一個面向,因而無
  法個別地解決;這一點後來哈伯瑪斯在《合法性危機》一
  書中亦有解釋,他將之界定於「動因危機原理」中的後靈
  光藝術(Nachauratische Kunst)現象:所謂動因危機,
  指的是文化系統的生產對於國家和社會系統出現的機能障
  礙,就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而言,如果文化系統不能為社會
  系統產生動因,意義將會被消費價值所取代;藝術負責的
  是整個需求系統範圍內無法得到滿足的剩餘需求,動因危
  機呈顯在藝術方面,即是藝術不能發揮其功能,無法滿足
  的需求缺乏抒解管道。從這一個觀點來看待,超現實主義
  對自主性藝術的批判,其實是企圖拯救藝術、甚至整個現
  代性的力挽狂瀾,也就是哈伯瑪斯所說的「文化的假性否
  定」;但是也因此,從藝術這個文化領域發動的單面向革
  命,企求挽救系統整體的危機是不可行的。更有甚者,僅
  從少數菁英鼓吹的理念出發,未為大眾所接受,結果不但
  無法達成解放,反而成了與原先所要顛覆的對象相同的教
  條,甚至鞏固本欲瓦解之藝術結構的行動。

  雖然走法並不一樣,超現實主義,或整個前衛藝術,踏上
  的是資產階級藝術走過的方向,於是它面臨到一個兩難的
  處境:堅持前衛形式,但是可能會日漸喪失其當初所發揮
  的影響力,成為與其所批判對象相似的掛空論述;或者放
  棄獨立性,進入價值的使用系統,但是可能退化為宣傳性
  質的大眾藝術,或商品化的大眾文化--用阿多諾的方式來
  表達就是:造成藝術墮落的文化工業。

  替代途徑

  如果說前衛藝術是維護現代性計畫中的一波,而前衛藝術
  又被證明為一條死胡同,那麼現代性計畫是不是窮途末路
  了呢?從哈伯瑪斯看來,後現代主義就是如此--對現代性
  感到幻滅與絕望,因而走向全面否定現代性之途,但是這
  個方向將會不可避免地引出相對主義和非理性,放棄批判
  的態度與改革的希望,因此他將這一傾向概括地稱為「保
  守主義」。

  與其放棄現代性,不如另找替代途徑;在〈現代性對後現
  代性〉的最後,就是哈伯瑪斯提議的出路:設法回歸現代
  性計畫初衷,使文化與生活重新和好;以藝術為例,哈伯
  瑪斯建議「一方面,喜歡藝術的一般人士應自修以成為專
  家;另一方面,他也應像個識貨的消費者,懂得善用藝術,
  能結合美感經驗於其生活問題上」 。

  然而,從文首所引述的新聞,可以看到哈伯瑪斯所提的出
  路,顯然也是一條遙遙之路:首先由於資訊時代的到來,
  各門各類的知識已經龐大到一般人所難以承擔,知識專業
  化的狀況較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之
  餘,媚俗使得品味更為齊一與低落,再加上國家機器所操
  控的政治力量,即使民主機制亦難以保證其公正性;那麼,
  哈伯瑪斯所標舉的現代性究竟能走向何方呢?

--
=====================================================================
    After all, nothing makes more sense to the model pupils of
    life than the notion that a great achievement is the fruit
    of toil, misery, and disappointment.
                          —Walter Benjamin, 'The Image of Proust'
=====================================================================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