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
時間: Fri Jul 17 05:15:41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Eis (午睡打呼的史努比) 看板: religion
標題: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
時間: Thu Jul 16 23:38:34 1998


※以下文章選自心靈小憩(http://life.fhl.net)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

                                                        文/ 曾慶豹


前言:布魯克納在一般人的眼中,他的音樂並不太受重視,但他在樂壇的歷史裡
卻擁有一席之地,他有個名號叫做「慢板音樂家」……


    在古典音樂市場中,知道布魯克納(Joseph Anton Bruckener,1824│1896)
的人並不多,欣賞他的樂迷當然也就更少了。但作為與華格納同時代,又獲得華
格納推崇的布魯克納一定有其代表性的音樂地位,至少音樂史上二十闋有名的經
典交響曲排列中,樂評家一定不會忽略布魯克納的第四交響曲〈浪漫〉的。今年
正逢布魯克納逝世一百週年,特為文介紹並紀念這位「上帝的音樂家」。

    布魯克納生於奧地利,父親是一位教師及管風琴師,母親經常在教會唱詩班
裡演唱彌撒曲。從小就浸淫於音樂中,尤其是教堂的彌撒曲,更是影嚮著布魯克
納的交響曲創作風格。布魯克納是一個大器晚成的音樂家,四十二歲時才完成他
的第一號交響曲。臨終前仍努力著手於第九交響曲的創作,可惜留下兩百多頁的
未完成草稿就撒手人寰,追思禮拜時,用他的第七交響曲的慢板樂章「送葬進行
曲」給他送行。布魯克納的努力為晚期浪漫派留下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也是對
十九世紀之前的交響曲做了歷史之總結。

    學者曾如此的評述布魯克納說:「在他的創作音樂中,他尋到他幻想中的領
域。他對上帝引導的天國是絕對忠貞而信服的。在這個領域中,他能追尋到安寧、
解除煩憂,當他對著上帝虔誠祈禱時,一切理念變得單一而純淨,使他完全沈浸
到上帝的領域中。只可惜這位上帝之子卻生存於一個幾乎忘卻上帝的時代,所以
他將自己的希望、樂觀寄託在他的音樂中。」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是一個激進否定
宗教的時代,尼釆的「上帝死了」的口號是這個宣佈上帝退隱的時代的最佳註腳。
布魯克納生在這個時代,以超然脫俗的天國情懷抗拒整個時代的洪流,好似不顧
俗世的利誘,頑固地用音樂去喚起虔誠,預備宗教心靈的空間。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2)
時間: Fri Jul 17 05:15:49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Eis (午睡打呼的史努比) 看板: religion
標題: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2)
時間: Thu Jul 16 23:39:30 1998

以虔誠、安篤入樂

    布魯克納果敢地用音樂來表現宗教意義上的「偉大」(greatness ),在歌
詠偉大之同時以逼近極致的絕對,所以多數的樂評家都會把他的交響曲稱為是
「上帝的音樂」,或者認為他的每一闋樂曲都是「音響神聖化」的代表作,會有
種「此曲只應天上有」的感覺。相比於莫札特天堂般的活潑和歡樂,布魯克納則
顯得天國般的沈靜與嚴肅。事實正是如此,布魯克納一生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
他把宗教性格放入音樂創作中,好像十一闋交響曲都可以找到彌撒曲式和安魂曲
式的影子似的。

    在嘗試創作交響曲之前,布魯克納完成了三部彌撒曲,分別是 d小調、e小調、
f小調,都是形式較為龐大的交響曲式彌撒曲(Symphonic Mass )。例如布魯克納
最常將交響曲中第一樂章主要主題以激昂的旋律在最終樂章再陳述,這種技巧即是
彌撒曲中常運用的技法。布魯克納的慢板最令人稱道,故有「慢板作曲家」的諢號,
在柔美與沈靜中,處處流露出宗教心靈的敬虔。

    布魯克納音樂的魅力主要在於沒有虛飾的信仰和安篤、亳不忙亂的冷靜沈著,
對信徒而言,布魯克納的音樂簡直就是從天降臨的預言,像傳達某種神諭式的,
會隨著他緩慢而堅定的進行,躍昇入信仰的感動。這位虔誠的藝術家,把音樂創
作看為是上帝給他在人世間的任務,音樂成了他祈禱上帝的禱詞,如第五交響曲
又叫做「教會交響曲」或「信仰交響曲」,在這闋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以強而有力
的聖詠作結束;又在第九交響曲上題寫了「獻給我所敬愛的上帝」的字樣。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3)
時間: Fri Jul 17 05:15:54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Eis (午睡打呼的史努比) 看板: religion
標題: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3)
時間: Thu Jul 16 23:40:12 1998


    布魯克納的音樂中的虔誠來自於生活中的虔誠。每當教堂的鐘聲從遠處傳來,
布魯克納在講課時聽見了,都必會停止授課,跪膝膜拜,祈禱完畢後,再繼續未
竟的課業。當布魯克納還是林茲天主教堂的管風琴師時,被邀請到維也納當音樂
理論的教師,這是一份很高的榮譽,但布魯克納還是冷靜的尋求上帝的回答,就
在拿不定主意時,於是在風琴上即興演奏彈起遁展曲,到最後一個和弦響徹九霄
之際,布魯克納彷彿聽到上帝藉由風琴說:「你去吧!」的聲音。

    傳統浪漫樂派交響曲的特質是將人生視為是與命運搏鬥的場域,以努力奮鬥
和狂飆的衝刺,最後達到情緒的解放和戰勝命運的凱旋。但是布魯克納的音樂卻
涇渭分明,以淨化和提昇內心情緒為功能,使人清心寡欲,最後導向神聖境界,
並展現音樂的純形式的深度美學。最能代表這種寧謐境界的即是布魯克納的慢板
(adagio)。

    慢板可以說是顯示作曲者功力的最隹試煉場,在徐緩的樂韻的行進中,需要
通過更為嚴格的組識與聯繫,才能具有說服力,不致離散崩解。反過來說,布魯
克納音樂中所隱含的難度就成了一個演奏者的考驗,能夠很好的演出布魯克納的
樂團,才能充分顯示一個樂團的真正能耐。難怪有一次福特萬格勒(W. Furtwangler,
指揮家)對克廉培勒(Otto Klemperer,指揮家)說:「除非你聽到他們
(指「維也納愛樂」)演奏布魯克納,否則你就無法對該樂團得到正確的評價。」
意思說得很清楚,只有難度的音樂才能測出演奏者的功力,布魯克納即是那測量
的標準。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4)
時間: Fri Jul 17 05:16:00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Eis (午睡打呼的史努比) 看板: religion
標題: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4)
時間: Thu Jul 16 23:41:05 1998

上帝的音樂家

    布魯克納贏得「慢板作曲家」之名應該是與他被冠以「上帝的音樂家」之名
是同一回事。布魯克納賦予慢板莊嚴的氣氛,剛柔並進,營造出供心靈得以昇華
的空間。冗長的慢板是一段懺悔意識,借使靈魂坦然以對,赤裸面對上帝,無需
中介。聽者就藉由吞吐、緩慢推進之時,擴大思考的空間,以便更清晰的呈顯心
靈狀態,好等待並接受信仰的洗滌和淬煉。布魯克納善用調解昇華之道的繁雜性,
接近於一種神祕,或者布魯克納認為對於終極偉大的魅力的接近,大概也只有神
祕這條途徑吧!

    布魯克納的音樂具備了哥德式建築拱門構造的宏偉,有著令人驚嘆的巨大廣
闊。也令人聯想起管風琴的沈沈宏音,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壯大感,它就像巍峨
的大教堂,令人由衷發出虔敬的信仰之心。布魯克納對信仰是如此的篤信和有把
握,對天堂有著天真和誠實的期待,這些都是構築他音樂中的神學美學最核心的
要素。每聽一闋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或彌撒曲,都宛如步入哥德式教堂,置身於此,
油然昇起嚴肅和敬虔,絲毫不敢有半點的馬虎和輕率。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創作形式,仍延繼著傳統四個樂章為依循的模式。幾乎全
部開頭都是以安靜的氣氛呈現,以弦樂的顫音或頑固低音(Ositinate )奏出神
祕安詳的背景,襯托第一主題的顯現。這是第一樂章。布魯克納的宗教情懷藉此
表露無餘。柔和的顫音或規律的律動,漸步緩緩進行,象徵著進入的主題逐漸顯
露,莊嚴而燦爛的音響初現,有著聖詠般的寧靜。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5)
時間: Fri Jul 17 05:16:05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Eis (午睡打呼的史努比) 看板: religion
標題: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5)
時間: Thu Jul 16 23:41:56 1998


    第二樂章的表達轉為柔美而又寬廣的線條,帶來強烈而堅定的虔誠曲風,使
人能領悟到音樂的本質即是徐緩、宏偉、肅穆、悲壯的旋律,布魯克納交響曲最
感人的部分就在此,宛如祈禱者的內心獨白。比起其他的樂章,第三樂章的變化
則比較大,在這個部分,布魯克納成功的援用了蘭德勒舞曲(Laedler ,按指一
種很像華爾滋的奧地利舞曲,屬於民俗音樂。舒伯特和馬勒的作品也喜愛引用)
的素材,使得風格更為強烈而具特色,一般稱之作詼諧曲(Scherzo )。

    所有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其中各樂章間都相互依存。在第四樂章,我們就清
楚的證實這個事實。第一樂章的主題,到了這個部分會給於擴張,布魯克納的終
曲(Finale)即是將前面所有的樂章,經濃縮綜合而在此獲得了總結性的呈現。
這樣環環相扣的牽連,藉由動機轉換應用,尋找其中蘊含的整體關係。

    除了第四號交響曲,布魯克納並不喜歡給他的音樂冠上任何的標題名稱。自
貝多芬開始,標題音樂成為浪漫樂派的一個特色,有一類標題是提供對樂曲的整
體意念,不是展示明確的指涉對象,像〈英雄〉、〈命運〉;另一類標題則有明
確的所指,而且每個樂章的內容,還有具體的文字給以描繪,像〈田園〉。雖然
說是作浪漫樂派在交響曲方面的總結,但布魯克納本人是極力反對標題音樂的。
有一次,在第七號交響曲演奏完後,他的弟子沙克(Franz Schalk)如繪畫般地
描述來詮釋第七交響曲,布魯克納聽了以後非常不悅,當場就給他難堪的說道:
「如果他要寫一首詩,為什麼要選上我的交響曲呢?」

    我認為,以布魯克納對音樂指向宗教意義上的「偉大」而言,他訴求的應該
是絕對音樂而非標題音樂,這點可能與浪漫樂派的立場看來不符,或者應該是說
浪漫派應該不能理解成太狹窄。布魯克納不可能完全牢守在傳統形式之下,他對
音樂這種藝術創作遠遠的超出了音樂本身,而是躍進了對神性完美而又神祕的崇
高美學做表達,對於絕對者--一種超卓的狀態,一種質、量、範圍、程度的無
疆界和極致,只能以「越過疆界」為渴想,才會領悟神聖的臨在和冥思。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6)
時間: Fri Jul 17 05:16:11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Eis (午睡打呼的史努比) 看板: religion
標題: 「聽」與「說」的神學美學-布魯克納(6)
時間: Thu Jul 16 23:43:13 1998


    幾乎每一闋交響曲都經過布魯克納的多次修改,像是對音樂藝術有一份完美
的執著及要求,希望達到盡善盡美,結果在版本的確定上常常弄得很複雜,演出
時間之不同,加上學生認定的差異,都引起不少的困擾。逼不得已,迫使布魯克
納只好將自己確定的手稿交到維也納圖書館,以作為最後鑑定的標準。布魯克納
的生活總是如此的謹慎和小心翼翼,單純、率直、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的頭
髮總是修剪得極短,身上穿著不合身的手織衣裳,多數見過他的人都會嘲笑他的
憨厚和老實。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就曾對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
曲評論為是「上帝與愚人的狡詐混合」,按我的詮釋,這句話正好說明白了布魯
克納的性格與他的音樂間的關係,相對於絕對崇高的事物,追尋者對此事物的追
尋大概也只能以無知或愚昧方式方可接近於它。關於這點,布魯克納的生活和他
的音樂似乎都在表明這個事實。

    布魯克納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布拉姆斯(Johnnes
 Brahms,1833─1897)出現在同一個時代。當時音樂界把華格納與布拉姆斯分
別歸為兩個對立的派別,而布魯克納則被認為是華格納陣營的人物,當華格納派
別被攻擊時,布魯克納也無法倖免。布魯克納確實對華格納抱以崇敬,他們的私
交也似乎很好,但欣賞歸欣賞,私交好也不代表布魯克納一定接受華格納的音樂
風格。事實上,布魯克納的樸實虔敬,與華格納的華美絢爛是兩個絕然不同的世
界。布魯克納的音樂就是布魯克納的音樂,他的宗教虔誠使他成為一位「上帝的
音樂家」,若要勉強歸類,也僅僅只能說他是「慢板神學家」。

    老年的布魯克納曾對著他的學生馬勒說:「至少為了完成第十交響曲,我就
得賣命工作,不久我就要站在上帝面前,如果不好好工作,則將無顏面去見上帝。
那時上帝或許會對我說:『我給你的能力不止於讚美頌揚上帝而已,你這個蠢材!
你做的事情實在太少啦!』」

    布魯克納音樂的表現是篤信、確定、純真的感情,這種超拔的體驗來自他對
上帝信仰的虔誠,與貝多芬、馬勒完全的異迥。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