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死是什麼?】死與生(四)一個可能的答案 時間: Thu Dec 12 18:01:25 1996 (續上一篇) 一個可能的答案:榮耀的死 ── 對生命完全的接納與肯定 質樸單純易見信仰異象,絕不等於苦修、罪責審判生命、與教條式的信仰。 柏格曼兩次讓死神與陰沈的、用布帽遮住譴責世界的臉容的教士合身為一,已明 確表明他所謂的質樸信仰的含意。正像約瑟,在草地上翻滾,然後看見馬利亞與 耶穌在草地上散步的信仰異象,便熱淚盈框感動不已。他的盼望也不多,只想讓 孩子學會用球變戲法:「在空中靜止不動。」妻子說:「這是不可能的。」約瑟 答:「在他(指他的孩子,也喻指彌賽亞)一定可能!」 柏格曼將這對夫婦取名約瑟夫(音近似約瑟)彌亞(音近似馬利亞),他們 的孩子名字音近似彌賽亞(基督之意),讓這對夫婦出現時,鏡頭經常宛若文藝 復興時期的約瑟馬利亞和小耶穌的宗教畫,讓他們出現時光線明亮,並有清純聖 樂背景,這一切都暗指柏格曼自身,儘管透過那尋覓信仰尋覓生之意義而不可得 的人呈現自己,卻為某種最近宗教最能掌握生命意義的質樸單純,預留一條對柏 格曼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出路。 「 How we Die 」作者 Sherwin B. Nuland 說:「作為一個懷疑論者, 我 深信我們不僅應對任何事物提出懷疑,也應願意相信任何事物都是可能的。懷疑 論者或許可以始終懷著不可知論而快樂的生存,但我們當中有些人卻寧願能信服 些什麼。」 身為一個持科學懷疑論立場的醫生,他也承認,面對一張張死亡的臉,在 醫學之外,需要某種「信仰」以解決死的提問。 德國哲學家雲格爾(Eberhard Jungel)在其著作「死論」中說:沒有人可 以真正回答死,因為只要他尚有生命,他就不識得死,只要他真正識得死,他就 不再是生者,便無從告知死。因此除了醫學對死亡的理解,回答死,並據以回答 生,必須是信念的信仰的回答。它必須是一種負責任的回答,它必須化解死之否 定強力帶給生的矛盾,它必須幫助生的意義。 雲格爾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導致他看死與生時,足以解決死之否定與生之 矛盾:因為死的否定強力,死後一切的關係斷絕,已在基督承負十字架的受難時 ,代人類承負了!因此對信者而言,死後不再是一切關係的斷絕,一切屬生命事 物的全盤否定,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延續! 這種延續,絕不如此簡單的只意味著靈魂不朽。死後延續,是意味著對已逝 生命全盤榮耀的接納與肯定。 所謂的死,在信者而言,是進入到上帝榮耀的生命裡,過去在世的一切,全 揭示於上帝之前,這樣的進入上帝的榮耀,不是「「將人贖出這個生」,而是今 生在神面前「已完全被拯救被肯定」。永恆不是說「死後靈魂將永遠不再死」, 而是「死後有份於上帝的榮耀生命」,「上帝成為我們的彼岸」。 雲格爾透過基督教信仰對死與生的理解,恰好與柏格曼「第七封印」裡的約 瑟彌亞的生命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容易得到信仰的異象,單純質樸的性情裡 ,天天是好天年年是好年,有雄心壯志也好,過平凡人生也好,生命本身被上帝 肯定,度過此生,彼岸即是上帝,死後仍有分於榮耀! 這恰如聖經羅馬書裡所寫的:「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 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 ,無論是死、是生...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生是完全的肯定,死與榮耀相遇,生死一貫在上帝的愛裡。 (END)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