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死是什麼?】死與生(一)關於死與生的思考
時間: Thu Dec 12 18:00:53 1996

                   死 與 生
                             ── 歲末年初的嚴肅話題
───────────────────────────────────

                           關於死與生的思考

1.死是生的一部份

    死亡,是一個非常不容易跟周遭人談論的題目。從未被死亡威脅過的人,會
因死亡過於遙遠過於陌生不知如何談論。經常被周遭突然出現的死亡事件威脅的
人,會因害怕聽見死亡走近的步伐而迴避談論。

    但是更多的人不想談死,是因為每一談論死亡,就得要觸動生—關於意義,
關於方向, 或關於如何停下來思索,調整,作某些放棄.... —談論死亡必須觸
動生之意義的重新追尋,所以大家迴避談論死亡,以迴避面對生之意義的追尋,
或迴避根本就不知曉生,竟已度過如許多歲月的尷尬事實。

    Sherwin B. Nuland 作醫生的日子中處理過許許多多的急病,將病人從垂死
中救活,或不得不放手讓病人離世,他整治病人的腦,心臟,血管....,面對許
許多多張瀕臨死亡的,垂危的臉,後來寫成「 How We Die 」一書,中文翻譯作
「死亡的臉」」,他說,生命宛若細密的基因密碼,沿著一張計畫表逐步開展,
發育,成熟,老化...,最終,「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意謂著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將死亡課題擋於生命
課題之外。


2.死是生之否定?是生之成全?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將死視為生的成全,是與生完全不衝突,方向一致的圓滿
完成。因為蘇格拉底(或稱柏拉圖筆下讓我們瞭解的蘇格拉底)視生命的終極意
義為「徹底的認識」,生命本身是個影像,背後有更具體的實質,有待死亡以後
去透徹的認識。生命是認識,死更是認識,因此死成為生的成全。這就是為什麼
蘇格拉底在毒藥面前一無所懼,視死如歸的原因。

    中國哲人老子莊子也不將死與生視為衝突的兩極。因為老莊的生命哲學是一
切無為順應自然,生是自然週期,死也是自然週期,親人或自己的死亡,就像一
個初生嬰兒的啼哭,無非是自然週期下自然生發的結果,無須哀哭,反應逍遙以
待。


3.死與生均是一種否定?

    而在佛理輪迴觀底下,也不將死視為生的否定強力,因為有「業」繼續存留
。但在佛理生死一致嚮往終極涅盤的觀點下,生本身反倒變作是一種自我否定。
生也苦,死也苦,生命唯一的終極目的,乃是想法脫離輪迴的生命自身。涅盤是
生命唯一嚮往的,脫離死也脫離生的追尋。


4.死有其否定,生有其肯定

    其實能在理念與生命的實際展現上,都將死與生圓融於一──不管是據此否
定生或肯定死──的人實在太少!多半的人都終生面對死與生這方向完全背反,
卻又具有同等強力的兩極,視生為死的否定,或視死為生的否定。

    能看破死亡,不讓死亡成為生命的強力否定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少。所以
每一個重大的死亡事件,不管是自然性的生老病死,或強加的意外,或不該發生
的災難,都帶給周遭親朋好友,帶給與死者密切相關的人,帶給社會那麼多的震
盪衝擊、挑戰與反思。

    因為在生命的強力底下,的的確確非常真實的發展出「愛的關係」,發展出
某種渴望且必須延續的「成就」。這些「關係」與「成就」,就算並不圓滿充滿
缺陷,就算也耗上許多的生命能量做為代價,就算當死亡強力臨到時,一點也無
法抗拒,無法換取一斯一毫的生命的「量」與「長度」,卻的的確確是生命的「
品質」。這使人在被迫放棄生時,或被迫面對周遭人放棄生時,無法全然將生否
定,也無法不渴求那些美好的品質存諸永遠。


5.死有其肯定,生有其矛盾

    所以真相是,死之強力衝擊生,不是便否定了生,而是使生產生矛盾。它使
人對自己的生命重新排定優先順序,有棄之,也有更加愛之的部份。

    誰能將其死亡觀──不管是出於哲理的或出於信仰的──與生命的真實協調
一致、誰能造成死不再是生之強力否定、誰能在死面前不產生對生之矛盾,誰就
敢談論死,不僅談論,而且讓死不斷的持續的挑戰生,衝擊生。

    因此,生命的真相不是生挑戰死,而是死挑戰生;不是以哲理或信仰刻意迴
避、壓抑、否定死對生之否定與呈現矛盾,反而是讓死之強力呈現出生之矛盾、
並哲理與生命之真實情境的不相符合,然後具以再度反思、認信自己的哲理信念
與信仰。

    也就是說,面對死與生的思考,不應是信念與信仰「要求」人戰勝死之強力
與生之矛盾,而是死之強力與生之矛盾「促成」個人的信念與信仰。


(待續)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