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k (陳小小)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比較不同價值系統死亡觀(二) 時間: Thu Nov 28 10:28:19 1996 二、 回教的生死觀 回教的創立是在許多神學爭議的背景下所產生。當時已有猶太教、基督教 、多神教、泛靈論、、每一種宗教對於上帝本質,都有不同的看法。而穆罕默 德就想著既然大家都堅持要崇拜上帝,雖然大家的上帝觀都不太一樣,但是那 就表示一定存在著上帝,而且人們一定要崇拜這個上帝。這種說法是認為回教 是穆罕默德用腦袋想出來的。當然另一種說法就是神秘的說法,認為穆罕默德 在一個山洞裡遇到天使向他天啟,因而他真正認識了上帝(就是其他宗教對上 帝的認識都不正確或說不完整)、於是他將之整理(將新舊約聖經作修正), 寫下了「可蘭經」。故我們後面討論的回教的生死論主要就建立在「可蘭經」 上。 這本「死亡的意義」對於回教的生死觀有很多資料。但因為我習慣用歷史 脈絡去分析整理其形成因素,所以我想就我的系統整理回教,以幫助自己與大 家理解與記憶。 基本上我認為回教站在猶太教基督教的基礎上發揮,並且當時的背景在古 希臘哲學(柏拉圖、亞理斯多得)在阿拉伯文化中被重新挖掘出來的時期!! 所以回教對於生死觀的整體架構,我認為根本就是猶太基督教被嚴重希臘化的 結果。我們回到死論第三、四章,就可以發現Jungel第三章重點闡述蘇格拉底 柏拉圖的生死觀。而第三章最後一節說要致力基督教的非柏拉圖化。承接第四 章聖經:舊約、新約對死的觀點。你們就可以知道基督教被希臘化的多嚴重。 這裡我先要交代基督教被希臘化嚴重的影響在那裡?甚至蘇格拉底被護教 家Justin稱之為世界上第一個基督徒。理由在哪? 蘇格拉底的哲學建立了兩個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一個是「感官世 界」。這個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一些哲學導讀的書。簡單的說我們這個世界就 是感官的世界。充滿許多紛亂無序的表象。而蘇格拉底所定義的「知識」是: 人們所公認的普遍命題、或說一般概念。舉例。白馬、黑馬、花馬、、!而「 馬」這個就是「理念」就是「知識」!而蘇格拉底認為我們生活的目的是「認 識」這個「知識」!這個不是指認識感官世界的表象。而是指透過感官世界的 表象要去認識背後的「理念」,就是永恆事物真實的知識。於是「理念世界」 與「感官世界」被二分!「理念世界」的東西是不存在在「感官世界」的。例 如:「馬」的概念並不存在於感官世界中,感官世界中只有「黑馬」、「花馬 」、「白馬」。並沒有「馬概念」這個東西!蘇格拉底就是認為感官世界中只 有「黑馬」、「花馬」、「白馬」都會朽壞,都會過去。而「馬」這種概念是 永恆的,永遠的存在於「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都是這些永恆的東西 。但是這裡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因為我們處在的世界是感官的世界,那有人就 問蘇格拉底「你如何處在感官世界去研究一個你看不到、摸不著、不存在我們 感官世界中的理念世界?如果你碰上你想要研究的東西,你如何用感官去得著 ?」於是蘇格拉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說我們的靈魂是屬於理念世界的東 西,永恆不朽。因為我們人的構成不再單單只是感官世界的「肉體」,而有來 自理念世界的「靈魂」,所以我們可以去認識到理念世界的東西,例如:馬概 念這些東西。(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中就已有靈魂不朽的一些宗教的觀念)。致 此蘇格拉底或說是柏拉圖開始有了「人論」。簡單的說他們的人論是:人由肉 體與靈魂所構成,靈魂被感官世界的肉體囚禁而成為人。所以人即使尚未被教 (例如小孩子),對複雜的表象,也會有「理念」的觀念。故在這個哲學下, 人的靈魂與肉體也被二分。靈魂是永恆不朽的。而肉體是會朽壞的。故推論哲 學家歡喜死亡。因為死亡是一種解放、死亡可以使靈魂不再受肉體感官世界的 影響。而能真實的「認識」永恆的東西! 而在聖經中你可以找到一些經文例子。如:肉體的私欲啦!肉體死後仍有 靈魂、基督徒不畏死、、、。等等。跟蘇格拉底的這三個觀念很類似的經文! 在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第二或第三世紀(如果沒記錯的話)護教家游斯 丁認為蘇格拉底是第一位基督徒,就是因為他的哲學觀有三個特點:1.靈魂不 滅、2.否定感官與肉體、3.對死不懼。這三點與早期基督教教義有著很類似的 關係。我想我們可以另闢章節討論。基督教與希臘的這三個觀點到底有沒有不 一樣? 簡單的說回教的生死觀是哲學與神學的結合。在神學方面回教保留上帝的 權柄的觀念。回教認為人的生與死都在上帝的權柄下。「未經上帝許可,沒有 人可以死亡」而「生命長短由上帝所定規」。然而「生」的目的不是為了什麼 個體實現,也非為了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而是為了個體在期間可以恢復對於 上帝的記憶,並且回轉歸向上帝。因為在創世記裡我們知道亞當夏娃的犯罪本 應馬上受死,然而他們並未當下就被毀滅或受永久的審判。而上帝給人類的生 命,就是要人悔改,好不被毀滅或受永刑。當然因著自由意志人類也可以選擇 背棄上帝。而死亡(或說肉體死亡)的意義就是在設置一個「期限」。因為生 命本身成為上帝給每個必死者(就是當初的犯罪)的一個機會,所以當然這個 機會不能永遠持續下去。而當然要有終止的時候。那即便是死亡!當然死亡也 另有懲罰性的觀點(例如:英年早逝,相當於選擇回轉的時間縮短)。到這裡 其實會發現跟Jungel死論的第四章中提到舊約對死的觀念很類似。例如P77: 提到上帝對死有統治權。 而我認為回教中的靈魂不朽觀念,其實就是蘇格拉底的觀念。蘇格拉底認 為靈魂從理念世界來到感官世界,死亡後,靈魂又歸回理念世界。而回教認為 靈魂是上帝所給予人的永恆的實體。死亡的時候,靈魂與肉體分離。到了復活 日那天靈魂與新的身體重新結合接受審判。 回教中清楚的「二元對立」劃分或許就是來自希臘的哲學思想。靈魂與肉 體、天堂與地獄、信與不信、、。而對於這些我們基督教還停留在概念的問題 。例如天堂長什麼樣子(男人有幾個女人服事)、地獄有火、死後復活的情形 都一一交代。而回教都直接用空間、環境狀況來清清楚楚描述。這就是用極端 的形式主義來提供人們對於死亡的理解。故「二元對立」與「形式主義」則帶 來回教的問題。 其實形式主義發生在許多宗教。這算是一種宗教簡化運動。或說教條化運 動。例如:猶太教原本最重視的該使人與上帝的關係,然而教條化、形式化的 結果就是死守律法。例如法利賽人的罪,簡單的說就是把教條的地位取代的上 帝。而基督教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例如,當強調十一奉獻回應主恩僵化時 ,反而使會眾都只奉獻十分之一,十一變成一種義務,而忘了我們全人屬主的 真意,甚至導致許多人不願超過十一多奉獻。也好像有人會用禱告時間多寡、 奉獻多少來評定一個人使否愛主!這些都是形式主義的流弊。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