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尉)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有情人生(3):輕盈之路 時間: Sat May 24 10:18:06 1997 輕盈之路 我們發現,究竟該期待什麼,似聯結於對生活本身的關注。不同的關注, 產生了不同的期待,也產生了不同的期待之路。因此我們要先問,生活是什麼 ?生活的方向是什麼? 儒家盡仁,要成為聖人;道家逍遙,要成為真人;佛家無執,要成為佛。 還有另一種生活型態──基督徒的生活──,目標在某種向度上與前三種近似 ,然而道路卻有些不同。說是近似,因為皆欲走向輕盈;說是不同,因為對沈 重的態度不同。我身為一個基督徒,想向各位展示這個信仰所告訴我的一點東 西,關於生活。 在沈重與輕盈之間,我們生活著。 我將一生為了這個答案心懷感激。生活不斷的邁向輕盈,這是一個方向, 重點在於,如何邁向?拋棄一切沈重的負擔,躲進主耶穌的懷抱、上帝的避風 港、天國的城堡?恰恰相反,邁向輕盈之路,須在沈重之中體現,亦即,擔負 起一切責任,關顧一切沈重苦難,兩眼之所向,不是榮耀的天國,而是苦難的 大地,不是美麗的末世,而是醜惡的現時。唯其如此,始得以真正走向輕盈。 然而,一個輕盈的生命又是怎樣的一個生命呢?我的答案十分明確:一個 小孩子的生命。老子的絕聖棄智、返樸歸真,是這樣一種生命的絕佳體現。在 尼采、孟子、老子那兒都有以回到嬰兒生命作為人生境界之完滿的強調,我們 看到在耶穌那兒亦有相同的旨趣,但卻有所不同。可以說,道家展示的生命便 是一種輕盈的生命,然而,這是一種超脫型的輕盈生命,它很吸引人,但並非 基督信仰所揭示的生命。一個基督徒生命的輕盈,只能是在沈重之中的輕盈。 輕盈的獲取,不應越過沈重。這個向度與道家極不相同,倒與尼采很像,我願 意在這個向度上推進神學家潘霍華的「成年的世界」此一概念。世界應當成年 ,並勇敢沈重地擔負起一個成年人所應負的責任,然而這只是前一個命題,此 一命題只是下一命題的必要前提:小孩的世界。我們不是為了成年而成年,不 是為了殺死上帝而殺死上帝,當尼采宣稱上帝的死亡時,他心中所意想者是重 估一切價值。我們由此看到本世紀曾興盛一時的神死神學的深刻洞見:上帝死 了,而後帶出人的成年,成年人才能重估價值,並承擔一切應由人所承擔者。 唯在這樣的承擔中,我們看到「我們所信仰著的上帝」活著,祂與我們一起承 擔,亦唯在此刻,我們返回小孩子的樣式。 如若至終未能返回小孩子的樣式,未能達致小孩子的信仰,殺死上帝,僅 止於殺死一個古老的價值體系而未能真正給出新的價值。因此,如何從價值摧 毀到價值重估、如何從沈重邁向輕盈、如何從成年人走向小孩子,便是基督徒 在世須致力的方向。一個小孩的信仰,這將永遠是基督徒的目標。「你們若不 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為何耶穌用「回轉」?祂是對成 年人說這句話,成年的人才須返回孩童。我們既然不得不成年(因為上帝已死 ),才能進一步說返回。可以進一步思考,既是「返回」,而非「走向」,這 便預設了某種歷史意識的獲取,某種回憶,用以回顧我們的起點,重拾那曾經 實現過卻失落了的東西。換言之,不是一種捨離過去的向前,而是拾起過去的 向去,這跟佛老太不相同了,在基督信仰中,走向輕盈之路正是一條有執之路 ,一條充滿著對過往回憶的懷念、感傷、負咎,從而方可能期待未來。 生活是沈重的,但有沈重,才能透顯真正的輕盈。在成年人之內心中的小 孩,在沈重之中的輕盈,在責任之中的交託,在痛苦之中的歡唱,在死亡之中 的永生,在絕望之中的期待,在軟弱之中的剛強,在荒謬之中的信仰。這一切 都是生存論上的悖論,亦是基督信仰的救贖方向。生活是在沈重與輕盈之間的 生活,這點是一個關鍵,是基督徒的生活態度之商確的起點,接著我們才可以 繼續談生活態度本身。 既然基督徒不能透過拋棄過去來走向未來,那麼,「過去-現在-未來」 這三個以時間為軸的向度便成為基本架構,與之相應的三種生活態度是「回憶 -愛-盼望」。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