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尉)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有情人生(2):水滸忠義
時間: Sat May 24 10:17:18 1997


水滸忠義

  有另一種生命型態,講忠,講義,講情,講仁,這是儒家。在此我們看到
的不是真人,不是至人,不是佛,而是聖人,是仁者,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
英雄。

  《水滸傳》是部描寫英雄的小說。儘管金聖嘆腰斬水滸,認為七十一回之
後,一百零八條好漢既被朝庭招安,已然失去其英雄本色。然而有另一種觀點
,此一觀點更適於有情生命:《水滸傳》並不詢問英雄是什麼,而是在問英雄
出路何在?

  英雄出路何在?忠。無論是武是文,英雄所應為者是不變的。

  佛老兩家不如儒家看重忠,然而中國人講忠幾近走火入魔,可見儒家之勢
。但綜使在近代,忠誠有成為狹隘的民族主義之嫌,儒家常被批評為視野太窄
,只知一味講道統承傳,但畢竟未失有情生命的本色。一百零八條好漢為朝庭
萬民盡忠盡仁,終至壯烈下場,有多少人能不喝采?然而,時勢所為,終究非
英雄所能抵,中國歷史苦難深深,悲切難述,試問,英雄視此,又該如何自處
?吾人視此,又能如何期待?

  常見的情況是:英雄歸隱了。一介書生,若未能力挽狂瀾,便只好詩書耕
讀。由儒入釋、入道,是一條路;盡忠至死,是另一條路。似乎,沒有其他的
路了。後一條路姑且不論,前一條路,再次昭示從有情走向無情的無奈。有誰
是真正為了無情而無情的嗎?大部分的人,皆是情盡之後,不得不以無情為歸
宿。無執者不再期待,但有誰可以從一開始就永不期待?

  英雄在看破時勢之後,便是英雄消亡之時。魯智深觀潮圓寂。潮起潮落,
時勢如此,歷史如此,人類有何可為?沒錯朝代總在變,然朝代更迭本身是不
變的,英雄對此無能為力,若能看破,便逍遙去,若不能看破,便只好盡其在
我,但總是無奈。彷彿有情只是作為走向無情的一個階段。今世有情,為的是
看破情障。

  似乎,這是宿命,人生的宿命,歷史的宿命。但真是如此嗎?若果如此,
對現實的期待,不永遠顯得鄉愿、顯得天真?那些盡忠之死者不顯得愚昧?苦
難還有必要去拯救嗎?罪惡還有必要去控訴嗎?如果無執是真正的歸宿,如果
逍遙是最後的家鄉,人生一遭,又該如何面對?生命的沈重,就此不顧嗎?究
竟,英雄可以期待什麼?人生可以期待什麼?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