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等待天堂"回到上一層,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文化衝擊淺談 發信站: Against Philosophy Co. Ltd (Mon Sep 23 17:21:45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news.cc.nctu!news.csie.nctu!twserv.csie.nctu!news 這些日子看了很多陳姐以及相關人士的大作,老實說我是似懂非懂,因為陳姐的論旨 主要是關於「文化背景及其與現實的關係」,一方面陳姐舖陳了中國傳統背景思想在 現實上所造成的問題,一方面她又主張這種不足應該以基督宗教精神(即以它取代部 分傳統思想背景)作為補充.而我的疑問之一即是這樣的「移植」,進而「補足」, 是否是個可行而有效的方式呢?我們知道基督宗教在現階段仍有許多和中國思想背景 (包括傳統儒家,道家,佛家)深深不合的地方,但是我們現在現實上卻又共同承認 許多來自基督宗教的東西,例如西方科學,民主制度,法治等等,那麼我們如何能夠 在沒有恰當背景(普遍的基督宗教精神)下合理適當的使用這些東西,進而生根茁壯 呢? 在前文中我認為陳姐等所提出的方法似不可行,在分析上或許陳姐等指出了我們在使 用這些觀念的誤差,但是在指陳這些觀念背景來自於基督宗教時,我們並不能因此歸 結這些觀念最終仍需回歸基督宗教精神(也許這項「精神」並不意味必需信仰基督宗 教)才能在這裡恰地被使用.那麼,如果我們不採取陳姐等的方式,這些觀念能在這 裡生根嗎?我們有其他方式為科學 民主 法治等奠下文化基礎嗎? 我在此並非提供可能答案,我只是因為數日前和師友談論到相似的問題,想把它拿來 做個比較或靈感. 眾所周所,佛教源自於古代印度,大約是在東漢末佛教才從西域傳入中國,因此佛教 在當時可說是完完全全的外來思想或宗教.然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歷經了無數次 文化排斥與衝突,但是最終它可說完完全全被中國人所接受了.這是怎麼樣的一個過 程呢?這是不是很類似我們現在的情況呢?我們沒有深刻的答案,我們只是隨口談談 而已. 佛教被傳入之初必然受到許多文化意識形態或政治的排斥,這點我們暫且不論.但是 它是如何由一個「蠻夷思想」走向成為「中華思想」的呢?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一點 ,中國在佛教傳入之前的固有思想和佛教思想有著根本上的不同,特別是在邏輯思考 上中國主流傳統幾乎全不曾著墨過,而其他如佛教主要概念「空」同樣是中國思想所 未曾及的.我相信這個思想的極度不同應不亞於西方觀念在清末或現在對我們的衝擊 .然而,一個處於弱勢(當時的佛教)卻又無法被理解的思想如何能最終被普遍接受 @理解呢? 最早佛教義理的傳佈是借用中國其他固有主流思想,即所謂「格義」.在當時佛教主 要是依靠道家的觀念,例如以「有無」說明何謂「空」.從事後來看,這項使用雖然 在佛教的傳播上有其貢獻,但是在佛教義理的理解上卻沒有相對的理想.這可在早期 中國信仰佛教者(幾家幾宗的)對佛學的闡釋看出.雖然在相關的時期佛典仍是不斷 的被譯出,但是一來這些翻譯是透過好幾手的,它主要是由西域僧人替中國佛教信徒 者做翻譯,當然這就容易在經典上造成混淆或語義不清;再來這些翻譯並沒有恰當的 系統,大小乖夾雜其中,各經典間的關係也沒法交待清楚,這在中國早期理解佛教上 會是很大的困擾,因為佛教本來就在經典上有很多歧義的說法,初學者往往受困於這 種寫作方式. 也許一直到唐玄奘等印度取經後這些問題才在根本上被解決.然而,三奘法師為何要 西天取經呢?當然這和所謂「中土經典不究竟」有必然的關係,但是,我們是否可以 用另外一種方式看待呢?想想為什麼我們的政府要花這麼多金錢讓青年子弟出國留學 呢?主要原因不外乎是為了取得相關知識的「根」回來,「取經」的目的為的就是讓 它在本土上植根茁壯.相關的佐証我們可以看看玄奘載經回唐後所做的工作:翻譯佛 經.這項翻譯我們不可等閒視之,玄奘在回唐後幾乎所有的心力時間都放在翻譯的相 關工作上,而不是把時間花在檢視中土佛教是否「符合」原始經典上!我們可以說他 在做的是「佛教漢化」的工作,而不是一種考据學或義理學.這和當代西化是極度不 同的,我們現在反而極端要求「漢譯」必需「符合」原始經典,因此我們有寧願以原 始文字論述而不願中文化者,基本上這種心態即是抱持「這是西學」,既是西學即當 以西學的方法語言等治之. 中國佛教在經典普及之後似乎很少再有「印度經典原則」的想法,即,既使中土在各 家各派在佛教經典詮釋上可能有疑義,但是他們最多也是以中土既有翻譯經典做為判 斷的原典,而不再以印度原典為準.就此我們可以說中土佛教已經在根本上和印度切 開了,「佛教」現在只指漢化了的佛教. 以上只是一個很可能是錯誤的詮釋,它所要表達的是:佛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土發揚光 大即在於「佛教中國化」,而佛教之所以能較快速的中國化即在於當時的民族自信心 .因為民族自信心極強,即使外來知識系統所具有的優越性也必需以「中國化」的方 式理解.拋棄了自信心與漢化,這項知識系統大概只能留存在它原來所來之處.因此 ,或者我們全盤被西化了,或者我們就必需把「西學」漢化.我似乎感覺到中國大陸 即是以這樣的方式面對文化衝擊,例如他們似乎已經不把「經典原文」看作根本上重 要的事,反而是「經典漢化」才是較重要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西方經典之作 都已經在大陸漢化了,同時,在引用經典上他們也就以漢化經典原則為主.這點和台 灣正好完全相反.我們可以說「在西方學問上」我們比大陸理解得更符合原意,但是 我們只是停留在「西方學問」,而大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