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ospel (陳韻琳) 看板: religion 標題: 文化衝擊與基督教的入世實踐精神(上) 時間: Sun Oct 6 19:44:52 1996 現代化與文化衝突 最近以I兄為主引發的討論「現代化與文化衝突」,主要是在探討西方文明導引出 來的現代化引入東方以及落後地區(這裡僅限以工商業化程度來定義),所帶出來的文 化衝突該如何解決?隨即牽引出基督教文化跟其他文化諸如東方或落後原始地區出現衝 突時,基督教文化憑什麼必須居於優勢與主導地位?基督教為何不能本色化? 我首先在這裡釐清一個含混的命題──現代化=基督教文化的傳布? 根據文化史的研究,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科技引導下工商業的快速發展,擺脫農業社 會進入都市社會的過程,任何研究都無法確切指出這跟基督教文化之間有必然的關係。 這種文化變遷,最初的誘因應當是十字軍東征導致的東西商業發展,加上科學正好蓬勃 發展,致使工業化成為可能。並無任何確切的研究指出基督教文化促使工商業發展,只 研究出民主制度跟基督教文化有密切的互動關係。根據韋伯的研究,甚至是現代化衝擊 了基督教,導致基督教必須使俗世社會的努力並經營財富,在其信仰中合理化。 因此,現代化跟文化衝突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命題。任何一個文化,不拘是否在基督 教世界,都有可能因著引進科技工業與商業而產生現代化。舉例而言,對中國來說,發 展商業最大的致命傷是文化型態中的「重士輕商」,多少發跡的商人被政府打壓,(最 有名的例子就是清朝的胡雪嚴一案),都是因為商人太過招搖引發鄉紳的駭然。但一旦 政府開始主導現代化,只要避過現代化之初可能產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大震盪,就可以 有所轉型,不需被基督教文化特別的洗禮。 就因為這樣,任何現代化的國家都有可能產生文化衝突,這與基督教關連不大。譬 如台灣,就在這三年間就出現兩起很大的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其一是台南延平街被迫拆 除,其一是迪化街幾乎被廢。但前者以悲劇收場,後者以喜劇收場,關鍵是在政府的遠 見與魄力,並面對文化維護保存時的決心。(阿扁萬歲!) 基督教信仰的本色化 再來談接連引發的第二個討論:基督教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衝突該如何處理?這問題 其實很關鍵很重要,就基督教領域來說,把這處理過程稱之為「基督教信仰的本色化」 。 基督教信仰的本色化,其實很多基督徒在努力。舉這三年為例,1993年12月並1994 年七月,曾分別舉行基督教信仰與儒家思想的深入對話,其中一場邀請到的講員還是六 四以後逃離大陸的遠志明先生,中時蘇曉康最近一系列的專欄中,就曾提及遠先生。舉 辦這種座談會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嘗試摸索基督教置身華人文化中的可能性。對談過程 ,雙方都必須放下自身的優越性,傾聽對方的智慧,並嘗試雙方一齊為華人的未來尋找 出路。 再來就是推展聖詩的本色化。譬如1994年五月間舉辦過一場規模宏大的「聖詩之夜 」,其發表聖詩全數屬創作,而且要求要有自我文化的風格,因為這個緣故,出現很多 以客家山歌,歌仔聲腔,原住民聲腔,古琴或二胡伴奏的聖樂。而長期置身峨眉客家村 的范秉添牧師,對於推展客家聖詩尤其是不餘遺力。 至於台語聖經,也就是把台語文字化的聖經,就跟國字聖經一樣,竟然是由外國而 來的宣教士翻譯的。現在長老教會使用的白話字「新舊約的聖經」,便是巴克禮牧師等 一群老外一字字翻譯出來的。五年前,聖經公會並開始將台語羅馬字再翻譯成台語漢字 。非常多的長老會牧師都堅持推廣以台語傳講信仰的方式,他們認為,福音既然是宣講 上帝國,實踐上帝國,尊重各族的文化與人權,應當是信仰實踐中屬於公義屬性的很重 要的內容,因此不管多困難,以台語來向習於講台語的人群講解信仰,讓人在接觸信仰 的過程中沒有陌生的外來的感覺,應當是很自然的作法。 當然,同樣的語言尊重,也適用於習慣講國語或客語的教會,教會因語言習慣分成 國台客教會,是一件蠻自然的現象,彼此都不應給對方強制性的打壓輕視,或片面意識 型態的化約成政治的解釋(諸如獨派或統派)。 基督教信仰本色化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祭祖問題。誠如我前文探討的,華人文化是 一個倫理治世的文化,因此祭祖是華人尤其是長一輩非常在乎的問題。很多人在接受基 督教信仰過程中,最初面對的攔阻,幾乎都是「大人死後沒人哭沒人孝順」的問題。這 問題,過去在宗教版也引發過爭執。其實,遠在廣義的基督教(天主教)傳來之初,就 發生過祭祖之爭。 我前段提到的峨眉范秉天牧師,因為置身客家文化之中,祭祖問題成為他傳遞信仰 一定要解決的問題,否則村民對基督教是根本沒有接受的可能。范秉天因此組成信仰本 色化小組,致力於研究基督教信仰在客家文化中本色化的問題。 他們努力於下列三個方向: 1.出版家譜,內含堂號,姓氏,台灣百姓源流,家族遷徙來台圖,世系表,祖先事 蹟等。羅列之完整,甚至讓不想接受基督教的客家人都非常想要來參考。 2.設立「歷代祖先紀念芳名錄」,把祖宗牌位改成「歷代祖先紀念芳名錄」,除了 有祖宗姓氏堂號,還有堂號聯語,讓客家人可以紀念祖先,但不將祖先變成神明膜拜。 3.著重儉樸莊重的喪葬禮俗。整套禮俗設計,完全參考客家人的特殊需要,其中包 括靈堂的佈置,客家聖詩的選用,宗親社會的動員,三獻禮的闡釋,故人追思紀念集的 出版,七七時的刻意安排的追思禮拜等。同樣的,這整套設計,很多客家人非常願意參 考,因為它對喪禮淵源的闡釋,提醒了非常多「源引舊例不知其故」的人。 竹東這客家重鎮,也在1995清明節時,舉辦竹東各教會聯合的追思敬祖大會。 現在基督教界不僅著重清明,也著重元宵,端午等對華人文化而言,非常重要的團 圓節慶。 (待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