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spring@fhlbbs (洪春男), 信區: bookclub 標 題: 青少年為何不到教會來﹖ 取自「往返尋愛的人」第三章第一節 在都市的教會,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出席人數普遍減少的現象,而且出席 率又極不穩定。遇有學校考試,則考試之前或考試期間的聚會出席人數會有驟減 的現象。在聚會內容的安排上,青少年則傾向於喜歡娛樂性、聯誼性的節目,每 逢聚餐、效遊、生活營之類的活動,經常會使聚會人數劇增,而教會也樂於以諸 如此類的活動吸引青少年,只是其所能得到的效果只是使出席率曇花一現的增高 ,並不能增強逐漸在青少年心中消失的「守安息日」的觀念。 我們以三點來說明青少年為何不到教會來: 一、教會活動不能引起青少年的興趣。 救國團青少年輔導基金會「張老師」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舉辦「第一屆熱 門流行音樂大賽」,有別於往年所舉辦過的合唱、土風舞、民族舞蹈等比賽。此 乃以青少年次文化特質為依據的輔導設計,採納熱門音樂活動,作為服務的方式 之一。站在青少年的立場來看,熱門音樂正表現了「喜愛新潮」、「表現真正的 自我」、「發洩過剩精力」等心理特質,可作為引導性的活動,防止青少年走向 地下舞廳、飆車、賭博性電動玩具等不正常的場所。 反觀教會,充其量只意識到青少年的出席率偏低及聚會的參與狀況不佳而已 ;對於青少年次文化的特質則都未能敏感察覺,更遑論應用其特質設計適當的活 動,以引導青少年進入宗教教育及信仰經驗,而仍停留在以傳統教義為素材,進 行填鴨式的教育,如田立克所說「拼命地給青少年一些問題的答案,而這些問題 是他們從 來沒有問過的」。而教導方式的單調、單向,更不是習慣於大眾媒體 的趣味性及極欲在參與中表現自己的青少年所能滿足的。 二、青少年在教會裡得不到與其生活經驗相關的信息。 通常在主日早上的崇拜,坐在教堂聽講道的會眾,其年齡層的分佈從十五歲 到七十五歲,其文化背景有中國文化、台灣文化、第一代日本文化、西洋文化和 第二代日本文化。面對會眾的混雜文化背景,傳道人實難以準備同時適合於每一 年齡層的會眾,而信息本身常較趨向於以傳道人自身的生活經驗所發展出來的聖 經詮釋,或較以教會的中堅份子(中年人)為準備講章時的假想對象。 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在目前的都市教會,年齡層在四十歲以下,在戰後出生 ,接受資本主義意識型態所洗腦,受商業邏輯及現代化思想影響甚鉅的第二代及 第三代,他們經常認為不能從傳道人得到相關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之信息。而這種 現象,又屬那些以西洋文化及第二代日本文化為背景的青少年較嚴重,青少年的 心理特質傾向於喜歡新潮事物,故極易受商業文化及大眾娛樂文化所影響,表現 的模式和文化經驗亦隨之改變。這種變化亦是一般忙於教會牧養的傳道人所難以 掌握的,更遑論要從其文化經驗上建構信息並將之用在教會教育裡頭。故信息本 身和青少年的生活經驗脫節是都市教會的普遍現象。 接下來,我們來談有關信息表現在傳達方式上的問題。田立克強調語言承載 文化的重要性,認為「人的每一個靈性生命之行為均以口說的或默示的語言表達 出來,這個事實乃是此一斷言的充分證明。因為語言是基本的充分證明。因為語 言是基本的文化創造物。」今天,在都市教會裡存在的普遍現象是,以閩南語為 傳統的崇拜語言的教會(如長老會),其青少年不能適應崇拜中的閩南語講道。 這些青少年雖然大部份均以閩南語為其母語,但由於現今社會上的大眾傳播及學 校教育均以北京語為主,故其對閩南語的使用能力只停留在簡單的生活對話上, 如要進一步作形而上的邏輯思考(如描述信仰)時,則必須藉用在北京語中,其 所較熟悉的抽象語彙,或採用自先進國家的外來語彙翻譯成中文時,均以北京語 為主,而這些也正是頻繁的使用於日常生活中的。 上述的情形,造成以閩南語為傳統崇拜語言的教會處於兩難之間,割捨不下 的是對傳統語言的歷史感情;但一方面又恐怕由於語言的障礙,造成教會無法造 就青少年的難題。教會於是處於一種心態上及作法上的雙重過渡時期;但我們可 以確定的是,這種語言上的差異,已經對青少年的信仰造就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三、忙於學業。 在都市的教會有一普遍的現象,即團契中國三、高三的契友,是當然不會出 席團契的,這一年當中,他們有更重要,而且不能等的事情要作,那就是「準備 參加聯考」;上帝可以等、主日崇拜可以等,而團契生活也可以等聯考考完再說 ,但聯考的錄取與否,則是相當現實的,這關乎考生的將來前途的。 此現象之所以能夠普遍存在,實是基督徒父母在升學主義及守安息日的誡命 之衝突下所作的妥協,而教會或視之為理所當然,或無能為力的任憑基督徒父母 作其自己的選擇。 當升學主義的意識型態主導著社會價值觀時,教育的工作則常只是被狹隘的 視為課業習作;全備的教育是為全備的生活而預備的,而課業卻只單單考慮到學 生將來的就業,以及未來可能發展的事業。所以,當基督徒父母以「教育」的考 慮來決定子女於準備升學的期間暫停 參加教會的聚會時,其真正的著目點是認 為佔每週七分之一的主日,必須也 用來加強課業,因為恐怕不如此取捨,則子 女的課業掌握能力落後於不用上教堂的聯考競爭對手。而這課業的掌握能力及聯 考的成敗,則關乎將來的生活技術的 學習及經濟生活的優劣與否。 學生的升學壓力主要來自社會壓力及父母的壓力,其對繁重的課業負擔基本 上是厭惡的,所以基督徒父母對其子女應否於準備升學期間繼續教會及團契生活 ,實佔決定性的重要地位,因其可解除本身對子女的壓力及給予子女助力去抵擋 社會壓力。討論至此,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以較鉅視的觀點來看此現象的信仰意 義。 基督徒的一生是信仰價值與現實生活不斷衝突的過程,也是一連串地在這些 或失敗或成功的經驗中,經到自己的軟弱和上帝的全能;但是,當基督徒的青少 年第一次面對信仰價值和現實生活的衝突時,教會和基督徒父母非但沒有幫助他 們以信仰的原則去面對這現實的社會壓力,反而在他們還沒有開始抵擋時,教會 及基督徒父母就已經替他們決定要走妥協的路線了;而最令人擔憂的是,在以後 生活中碰到類似的信仰價值和現實生活的衝突時,他們也會學習 教會和父母曾 經給他們的榜樣去作類似的決定。 綜合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了解青少年到教會有極大的阻力;即使能到教會 來,但如果要維持不間斷的出席,則是難上加難。而且,即使是非國三、高三的 基督徒青少年,也常因學校考試或其它的活動而決定放棄教會較「不重要」、較 「沒壓力」的活動。 目前,在教會參與團契的青少年,極少是以信仰為主要理由而加入的,有的 是已經養成習慣了,如果禮拜天早上不到教會來則覺得不太適應;有的則是因為 長久的參與教會活動,而對教會有一份責任感,但這也不是為了信仰的緣故,往 往只是固守著一個日見失色的傳統而已。但一般而言,青少年到教會來,有一個 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因為在教會團契中,可以找到年紀相仿的伙伴,這滿足了 青少年極於被同儕伙伴認同的心理需求。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