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AllenLoo (穿拖鞋的吉他手) 看板: St.Dominic
標題: "畢契"的概念--給核心同工
時間: Thu May 28 14:18:54 1998

高中畢業生團契的概念....給核心同工的一封信


因為高中畢業生團契的概念,似乎沒有任何書上有教,我也摸索得很辛苦。
經過一年的觀察和檢討,我整理出畢契應有的概念,比較是針對給「核心同
工」們看的,也算是擔任主席一年來的心得報告。

1.「畢契」是什麼?是一群高中團契畢業生組成的團契,雖然幾乎都是大
學生,但因為各自仍在不同大學,所以不可能常常聚集,就不可能和大學團
契相提並論,所以契友們不須以一般大學團契的標準看待之。畢契要發展出
自己的特色,補大學團契之不足。

2.道明畢契是一個很特別的團契,遍佈全省,年齡不同,意見不同,彷彿
是台灣眾教會的縮影,是一輩子的事。

3.在畢契中,見面機會少,但各自生活一直在變化,年齡層勢必越拉越大
,這可以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而如何把畢契看似缺點的地方轉化成其優
點,便是今後努力的一個課題。除此以外,一件很重要的事:如何吸收新成
員?從哪裡吸收?如何吸收?一個團體人數不增加,就會減少,這個問題現
在不面對,遲早以後要面對。這是靠大家共同解決的。

4.畢契不必擁有一般大學團契的「例行性」,隨時必須因人而做變通。因
為大家有各自的教會團契生活,若已在各自的團體中有忠心的服事,已經很
好,不須強迫進入畢契服事,要尊重各自的選擇,但對於畢契仍應有某程度
的關心。

5.畢契只是一個「組織」,我們要看重的應是每個「人」、以及瞭解神在
我們身上各自及共同的「計畫」。我們心中要有一個概念:重點不是在乎「
畢契」經營的如何、扛著「畢契」而覺得有壓力,應是在乎每個人真實的生
命。我們乃是一起長大的弟兄姊妹,要能常常回想過去一同成長的年少時光
,看看今天,想到如今依然能夠一起牽著手邁向未來,便能更珍惜現在的畢
契,試想能夠一起奔走天路是多麼幸福的事!不過,雖然有時須緬懷過去,
亦更多時候應展望未來,才不會流於安逸,而無法成長。

6.「主動性」要夠(主動與許久未曾見面的契友聯絡、主動分享見證、讀
經的心得、生活的難題、主動奉獻等),在當中培養彼此的「默契」,如果
能持之以恆,雖然很久不見,出社會後若能依然保持默契,即是最佳同工伙
伴,是畢契珍貴的資產,已經發揮了畢契最重要的功能,這點若能做好已經
足夠,非一般大學團契所能取代。

7.時間不是以「週」為單位,而是以「學期」為單位。平常的網路只能做
彼此溝通訊息使用,不能代替全體契友的聯絡,至於如何聯絡未上網的契友
,技術問題其實並不難克服,只是有沒有人願意去做、去落實。

8.畢契應盡量避免成為純粹的感情交流場所,應要有「適當適量」的事工
在其中推動,否則容易流於打屁,使成長停滯,浪費了畢契的功能。當然,
感情溝通絕對重要。但亦應有一些較有深度的分享,因為有深度的分享才能
彼此激勵。

9.「核心同工」:應具有長遠的眼光,所想到的應是如何使藍圖在一代一
代傳承中實現,而不是急於在任內完成,所以,「傳承」是極重要的。一方
面在傳承中,彼此長大成熟,成為基督精兵,更明白神的心意,有「覺醒」
,有「看見」。核心同工亦應甘心樂意、有時間擺上。現在可以不必要求畢
契要有確定的異象,但不斷禱告尋求異象是核心同工和老人們必做的事,責
無旁貸。就實際面來說,仍必須照顧大多數人的需要,隨時做調整。領導者
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耐性和謙卑,因為每個人對於畢契的期待不同,就要
協調、請益,但依然不可能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只能求盡量做好。自己亦
應該隨時警覺到自己的不足,平時多裝備,並接納別人的意見,修正自己。

10.「聚會」:每一次的聚會都非常重要,因為聚會次數太少了。但一次
聚會不可能達到所有的功能,例如兩個小時的聚會若有半小時唱詩、一小時
講道、只剩半小時大家分享,如何還有時間討論畢契的事務呢?所以有時間
如暑假期間,應有計畫的聚會,訂定每一次聚會要完成的目標。

11.不必把接下畢契同工當作是重擔,因為其實要做的事並不多,也不必
擔心要「怎麼辦」,但是答應的事就要如期完成,如果還拖個老半天就是責
任感出了問題。如果承接責任有困難,則寧可不接,接了就要去完成,因為
,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對「神」負責,不是對領導人負責。若執行有任何困難
,應立即提出問題請求協助或轉移給其他人繼續完成,而不是一直拖。

12.「裝備」:大學時代是最重要裝備期,而事實上畢契不可能盯緊每個
人讀經的狀況。強迫或講得再好聽的「推動閱讀xx」是沒有太大用途的,又
不是像大學團契每週必見面,可以彼此一起查經。唯有每個人自己真正察覺
到讀經的重要,有「主動」的意願,才能達到裝備的目的。

13.將來每個契友都會有各自前途道路的選擇,亦應給予尊重及支持,不
是強留在畢契內服事。畢契走的是長遠的道路。以長遠來說,畢契彷彿一個
「兵工廠」,仿效「兄弟相愛撼山河」中「克拉朋聯盟」的概念。理想狀況
是,大家到了三十、四十、五十歲都還要一起打拚(也許不在同一團體),
既然如此,在這期間應尊重各自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內盡量去衝,但依然
因著神彼此心心相繫。

14.「愛」:畢契容許任何的運作方式,隨時做變通,並檢討自己,不必
受到太多「傳統」限制(也就是聖經所謂「人的遺傳」),是有時代感的畢
契。將來大家畢業後,可能身處不同機關,甚至不同教會系統,有資源應相
互為用,借力使力,而不是像傳統教會老死不相往來,在不明白彼此狀況之
前就互相批鬥。

15.同理,關於一切有關信仰的話題,甚至福音策略,我認為畢契內沒有
什麼意見不可容許的,大家本來在不同背景成長就會有不同的意見,並且都
還在學習的「過程」中,所以應學習互相體諒,互相傾聽,聽出對方真正要
表達的內涵,多思考:為什麼對方會這樣說?他會這樣說是因為怎樣的背景
?問題盲點在哪裡?進而共同尋求出路,達成共識,而不是互相批鬥,要避
免自己變成法利賽人。拆毀必須有建造。「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
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
算不得什麼。」(林前十三2)(請參考校園雜誌3.4月號「文化之戰」一文
)

16.畢契應避免落入一種「喊口號」的快感,例如說本年度要完成xx事工
,卻是太過不切實際而無法做到(考量人力、財力),這時應該立即修正。
不必期待畢契能夠在短期內有多麼偉大的呈現,因我們各自有各自生活及責
任要完成,若真的要做什麼可能不是現在就能做,也許等到若干年後時機成
熟了才能做。若太過組織化,容易因為彼此距離遠、時間拖太長而無法落實
,使組織變得空有其名。事實上組織化本意上是很好的,只是落實有問題。
因為事工只靠少數人號召是不夠的,要有人響應、有人肯做事、肯擔責任才
是真正的落實,否則仍然流於「喊口號」,倒不如不喊。

17.「技術」:實行技術層面的問題,要多多做調整,想出好的方法。在
寒假結束時那次在我家的同工會,有發給一些人一張表,上面有寫畢契的分
工:分成主席、副主席、顧問、財務、小組(飛躍、網頁、造就、在校生、
社青、文字),北中南小家,這樣的分工可以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18.在此列出校園團契的五大宗旨給大家參考:「推動校園福音廣傳、促
成學生合一見證、儲訓各行各業精兵、造就合神心意工人、推動學生宣道運
動」。看看上面,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對畢契的期待是什麼?你覺得畢契可
以為你做什麼?我認為是這樣的:合一團隊的培養(肢體的健全)、信仰的
更新。大家不妨再尋求。

我要卸任了,希望「主動性」夠的契友「主動」出來接主席或同工,出於甘
心樂意,而不是被迫。我說過,組織形式可以再變,也不一定要有主席,可
以是一群人共同決定意見,今年沒有,明年再有主席也可以。同工人選在六
月中以前要確定,不然暑假怎麼進行呢?

喂喂!大家要回應一下,說說話,主動一點,畢契是大家的,不是我一個人
的,OK?不然等到我卸任了,情況膠著,受害的是大家喲!

接同工真的那麼嚴肅嗎?其實是的,因為接同工就要有責任感,使命感、有
「看見」(上述所說的等等)。其實不是的,因為不會花到太多時間。我想
擔責任總是有個壓力,我也怕擔責任,不過都已是基督徒了,服事應該是很
愉快才對呀!

這一年來我學習到的實在超乎想像的多,感謝主給我服事的機會,為主服事
是甘甜的喲!(絕不是喊口號)

願神祝福我愛的你們
                                                        家宏                            家宏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