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maranatha (maranatha)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泛靈命主義下台灣教會的神學貧乏(一)           
時間: Thu Jun 28 08:14:17 2001


泛靈命主義下台灣教會的神學貧乏(一)         作者 /葉仁昌


          基督徒經常以為未信主的人不知道生命的意義;

          其實,他們自己十之六七也說不出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甚至比未信主的人更茫然。

          我們必需承認,他們往往只是學到了一堆術語、

          歌曲和許多標準答案。



泛道德與泛靈命
--------------------------------------------------------
  眾所周知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裡有一種濃厚的「泛道德主義」。
泛道德主義的本質,並不只是對道德的肯定與重視,它更轉化為道德
的高調、氾濫與專制。它以道德為唯一的價值,並且以道德來衡量及
評估一切。任何不以道德為主要內涵或訴求的知識與活動,都淪入了
次等的位階,也因而失去了獨立自主的地位。譬如科學,在漢宋儒家
的心目中,就不過是「奇技淫巧」之類的「小」學。知識分子的志業
仍只侷限於一種所謂的「道德學問」(doctrines of morality),也就
是四書五經中那種充滿道德教義的「聖賢之學」。而正就是這種泛道
德主義,才發展出了魯迅所謂的「吃人的禮教」。它口口聲聲講道德,
其實並不見得真有高尚的道德,而且還往往充斥著虛偽、或者是在教
條化下失去了人道、愛與憐憫。

  同樣地,我們也要質問,什麼是「屬靈」的真諦?觀之四十多年來
的台灣教會,基於政治、歷史與文化傳統等的種種因素,也呈現出了
一種類似的「泛靈命主義」現象。這種泛靈命主義的本質,也不只是
對靈命的肯定與重視,它更發展為一種言必歸靈命的高調。它以狹隘
定義下的靈命為唯一的價值,也用來衡量及評估一切。它經常對於「
屬靈」與「屬世」有明確的二元劃分。

  因而,對於社會關懷、政治參與、文化重建、專業化的知識、以及
學院式的神學探究,台灣許多教會也總是看不到它們有什麼明顯的重
要性。因為,它們都不是以所謂的「靈命追求」為主要的內涵或訴求。
試問,這種口口聲聲的靈命至上,確實是「屬靈」的真諦嗎?而聖經
的教導竟是這樣一種疏離了社會、文化、神學以及世界知識的「屬靈
」嗎?

靈命學問
--------------------------------------------------------
  泛靈命主義的骨子裡其實是反神學的。它若有所謂的「神學命學問」
卻只是一種狹隘化的神學。它的本質是以內在靈命增長為目標的對聖
經靈修式的默想。一方面,這種默想的特色是在解經時對「靈感」或
所謂「亮光」的依憑。就信仰作為一種終極的關懷來說,它固然有絕
對的價值。但卻由於通常缺乏紮實而周延的神學基礎與聖經分析,以
至於有時反而成為產生神學偏差與狹隘化屬靈觀的根源。它可以作為
每日靈修的方式,卻不能就據以形成信徒的屬靈觀。因為,它所尋求
的無寧是心性、境界與靈性的滿足,而非知性與神學的突破。另一方
面,「神學」應該是以上帝啟示為基礎、並整合了信仰經驗與現實處
境的反省。它在上帝啟示、信仰經驗與現實處境之間,互相參照並交
互運用。它的視野是寬闊的。

  而泛靈命主義則不然,無論是它的「解」經或是屬靈視野都是狹窄
而充滿預設結論的。大抵不外乎是內向性的個人靈性修持、追求成聖,
以及待人接物的人生道理。雖然也經常會談到事奉與教會復興,但其
本質往往也只是「靈命學問」的擴大與應用。或者我們可以這樣來說,
「靈命學問」是「小寫」的教會復興,而教會復興則是「大寫」的「
靈命學問」。在如火如荼的靈恩運動下,這種屬靈視野窄化的現象更
是嚴重了。幾乎整本聖經都指向敬拜、讚美、禱告與聖靈的充滿。上
帝啟示的完整性、信仰經驗的多樣性,以及台灣社會中許多現實處境
的問題,都被忽略或簡化了。其實,靈恩運動的本質也是一套「靈命
學問」;只是對靈性生活的界定更加推向了一種內在而神祕的「高接
觸」(High Touch)。

認知興趣與實用興趣
--------------------------------------------------------
  「靈命學問」雖然也是一類「知識」或「神學」。但弔詭的是,它
經常排斥一種純粹的「認知興趣」(cognitive  interest);它強調的是
屬靈的「體驗」、以及知識或神學在靈命增長與教會復興上的實際效
用。它無寧是出於一種工具取向的「實用興趣」(practical  interest)。
結果,知識與神學只有工具性的價值,是從屬於所謂的靈命與教會事
奉的「奴婢」。更嚴重的是,泛靈命主義經常從自己或他人的屬靈經
驗中得出神學性的必然判斷。可以說,包括靈恩運動在內的台灣泛靈
命主義,都展現了一種濃厚的「體驗主義」(experientialism)的屬靈
性格。泛靈命主義也因而對於那種講究精細、論證、邏輯與方法的「
理論神學」(theoretical theology)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疏離。而就如同
傳統中國的「道德學問」一樣,「靈命學問」也經常變成了一條條可
以傳之久遠、琅琅上口的屬靈箴言與警句。譬如所謂的「生命對,工
作就對。」「多禱告多有力量,少禱告少有力量,不禱告沒有力量。
」或者是「禱告得好的人,讀經就好;讀經得好的人,講道就好。」
試問,這些動聽的屬靈箴言與警句經得起聖經與神學的嚴格檢證嗎?
而奉行這些箴言與警句就是所謂的「屬靈」嗎?

  這些屬靈箴言與警句當然有其實用的價值。但顯然都將信仰嚴重簡
單化了。更不幸的是,這些簡單化的「靈命學問」往往最容易流於絕
對化,並成為阻礙生命、信仰與神學成長的框框。因為,它們與所謂
的「教條」之間只不過是一線之隔。當然,我們承認,神學的內涵並
不能只是出於「認知興趣」,但它卻不能排斥純粹的「認知興趣」。
神學必需容讓純粹的「認知興趣」在靈命以外仍有存在的價值肯定與
充分的發展空間。事實上,「認知興趣」經常還可以提供對「靈命學
問」的檢證、深化與豐富的功能。

待續
----
本文作者葉仁昌教授任職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衛蘭團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專題講員

本文原載於《邁向台灣的神學建構》及作者個人網頁,經作者授權
信望愛資訊中心刊載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