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ilvia (森林的精靈)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三、受苦的神-在十架上的那位真是祂嗎? 時間: Mon Feb 16 19:53:42 1998 這個神聖不為所動的觀念,也與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相抵觸。在神 不可能受苦的情況下,十架也不再是愛的真實彰顯。 這個源自希臘的想法,使耶穌乃是神全然的表徵打了折扣,並且也 造成早期教父們認為受苦的只是耶穌的人性部份,至於祂的神性則 絲毫不受影響。這正是涅斯多留主義所主張的「神人二元論」,使 基督的完整性受到很大的損害。若說上帝之子神聖到一個地步是全 然不為所動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斷言基督肉身所受的苦,一點也 無法影響到祂的神性,因此道成肉身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即便 有的話,也沒多大的意義了。 但神的心意是,見到子即是見到父,因為祂的彰顯是透過耶穌而非 一套哲學思想。耶穌的神性在祂斷氣的那一刻也隨著死去,福音派 人士不應被這看法所困擾。 約翰•奧斯丁•貝克(John Austin Baker)曾說:「世人惟一所 能見到神最真切的那一面,也就是十架上的耶穌。」那一幕也將與 人一同受苦的神表露出來。你若更深地思考三位一體和道成肉身的 真理,就會發現到這位有血肉之軀的耶穌乃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 ,再也沒有什麼痛楚會比祂所受的,還要更能碰觸到神的心。因此 ,耶穌受苦,也就等同於神在受苦,神與我們一樣都會受苦。 再者,因著神不會受苦的理論成立,神性便從十架上的基督身上被 抽離出來,結果救恩也就跟著落空。那被掛在木頭上的不再是神子 ,而是一個普通的世人,祂的所行就和一般人沒有兩樣。針對這個 議題,信義宗的神學家們在該教派的協同信條(Formula of Concord)裡引述馬丁路德的話說:「以天平為例,除非神將自己 當做法碼放置於一端,否則我們只能在另一端無望地往下沈....若 為我們死的不是神而是人,那我們就滅亡了。但若是神為我們死, 我們便可以藉著祂除去重擔往上昇。為完成這個舉動,祂必須要成 為人。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神死去了,祂的感情、祂的肉體,祂 死了。」 神親身經歷死亡,沒有藉著任何的替身,於是我們的救恩便得以成 就。福音最令人驚訝之處,便是十架不僅顯出神性,且透過基督的 受苦我們可以得救。我們的罪招致祂的怒氣,祂卻親自承擔結果, 徹底地瓦解了罪的權勢。約翰.李斯特(Johann Rist)一首描寫 受難日的詩歌便回應了這個看法: 何等悲慘,神竟死去 祂死在十架上 天國便吹起得勝號角 全因祂對我們的愛 若受苦的只是基督的人性,祂的神性與這個行動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祂至多只是個聖人,死在十架上的只不過是一個凡人罷了。若 神要救世人脫離死亡的控制,那麼祂的行動必需是神性與人性兼備 。在基督裡,神受苦且死去,這是祂經歷死亡的方式,然而祂的大 能最終卻勝過死亡。 不同於加爾文及其後人,馬丁路德所傳的是一個神性也受痛楚的基 督。他堅信神確實經歷受釘,否則基督就「不足以成為救主」,改 革派的信徒需要好好地思想這事。 基督所表彰的神,乃是一位謙卑降世,而非充滿能力與威嚴的神。 基督雖然倒空自己,但祂的神性並不受影響,祂乃是放下「神的形 象」,取了「奴僕的形象」。(腓立比書2:5-11)儘管是以奴僕的 樣子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但耶穌仍保有祂的神性。祂帶著神性上十 架,卻不用它來保護自己。透過耶穌,神放下自我經歷了羞辱,為 的是要拯救我們。這個行動,令祂將自己全然地付上。 如果不是神親自來承擔我們的罪,生命還有什麼希望呢?神既沒有 親身參與,那救贖就成了空口白話。因為祂未曾體會過我們的痛苦 和死亡,我們從苦難中得救贖的盼望,就會跟著落空。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