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LYNX9 (星空.黯琴.貓)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愛與希望的植栽者--蕭泰然(上)
時間: Thu Aug 20 19:40:07 1998

           愛與希望的植栽者--
                           蕭泰然以音樂澆奠台灣人心
                                                        ◎允僕
(本文原摘自台北東門教會週報第8722和8723期)

    蕭泰然是本土聖樂創作者中,最為人所熟知,也最受海內外音樂界所肯定
的音樂家,其台語詩歌創作《至聖的神聽阮祈禱》、《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
耶和華》、《耶穌召我來行天路》、《信望愛》、《主禱文》、《詩篇八十四
篇--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等,均流露出動人的懇祈、觸動人心;而其本土民
謠作品《嘸通嫌台灣》、《蕃薯不怕落土爛》、《出外人》、《點心擔》等則
風格浪漫,不時呈現濃厚的鄉愁,令人動容。要了解蕭泰然音樂創作的成就與
本質,必須從其身為台灣人及基督門徒雙重身分上著手。他的音樂表達了台灣
人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心聲,但卻非以憤世嫉俗的激情方式呈現,相反地,是一
種溫柔謙卑的入世情懷,而這正是基督信仰的精神所在。
    蕭泰然成長於傳統的長老教會家庭,祖父是傳道人,父親是長老,母親則
是留日音樂家,在全高雄只有兩架琴的艱困年代裡,蕭泰然有幸終日浸淫在音
樂的世界中,教會音樂、聖詩、讚美詩以及宗教意味濃厚的西洋古典樂,形塑
了他對音樂的熱情及對敬虔的體會。因為高度的音樂才情,蕭泰然童年時代即
活躍於各種音樂活動,但其父蕭瑞安長老--留日齒科醫師,卻一直期待,身為
長子的蕭泰然有朝一日能承襲衣缽,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直到長榮中學七十
週年校慶過後,蕭長老才逐漸改變心意。

一、上帝牽著我的手
    蕭泰然在校園中一直相當活躍,校慶活動幾乎由他一首包辦,蕭長老因此
專程由高雄趕到台南參加,當時長榮中學校長戴明福便趁機告訴蕭長老:「以
蕭泰然的成績,或許可以考取醫學院,但因其志趣不在此,將來也許只是一個
平凡的醫生,然而他在音樂上卻有極大的潛力。」蕭長老聞言反覆思索,終於
決定支持蕭泰然走上音樂這條路,蕭泰然著名的神劇作品《耶穌基督》,其長
達八段的歌詞,便是由蕭瑞安長老融貫聖經對耶穌的描繪所寫成。師大音樂系
畢業之後,蕭泰然負笈日本攻讀音樂碩士,在日本期間,他開始嘗試作曲,一
九七一年回國之後,便再三州內,完成了長達卅三分鐘的神劇《耶穌基督》,
蕭泰然回憶當時創作的情境,謙卑地表示:「那彷彿是上帝牽著我的手寫成的!」
    蕭泰然的音樂富含生命力與對鄉土的深情,曾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
民進黨遊行時常唱的《出頭天進行曲》即是出於他的手筆,雖然創作的基點非
關政治,卻使他在戒嚴時期成為黑名單,為此,他遠赴美國,在異鄉渡過人生
中最重要的歲月。卻顧所來徑,蕭泰然沒有失落的傷感,仍以一貫平靜溫柔的
口吻說道:「凡事都要謝恩,雖然我只求平靜地度過此生,上帝卻使我的一生
充滿風波起伏。」不但自己深受流浪之苦,遠赴他鄉,太太亦因生意失敗,只
得留在台灣償還債務,蕭泰然一人承擔起照顧四個年幼子女及雙親的責任,物
質的困乏與精神的困頓不難想像。利用向朋友借貸所得,在洛杉磯購物中裡擺
攤做生意,近三年之久過著孜孜營營的生活,直到一九八○年才出現生命的曙
光。原來難以忘情音樂的蕭泰然,時常利用做生意的空檔彈琴自娛,直到有一
天,一位駐足聆聽許久的女士,近前來對他說:「Young man,why are you here?」
(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在這裡?)「這句話深深地打中我的心,我問
自己:『為什麼我會在這裡浪費時間?』」這位慧眼獨具的女士正是長堤大學
舞蹈系的教授,後來她甚至運用蕭泰然所譜的曲來編舞,彷如大夢初醒的蕭泰
然也自此決定重新回到音樂之路。「正如上帝使用約瑟及摩西,凡事都有定時
,上帝永遠有祂自己的時間,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蕭泰然悠悠地說道。

作者: LYNX9 (星空.黯琴.貓)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愛與希望的植栽者--蕭泰然(下)
時間: Thu Aug 20 19:42:21 1998

二、蕭泰然與台灣音樂
    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蕭泰然將之區分為三個階段。一、師大至留日歸國
時期:以學習、吸收、模仿為先,彼時所創作的歌曲以兒童歌曲較多;二、移
居美國前期:開始整理台灣民謠,透過藝術化的整理,提昇其質量,以小提琴
、鋼琴及管絃樂協奏的高難度曲式來重現台灣民謠的風貌,使合法民謠能夠媲
美海頓、柴可夫斯基及蕭邦的民謠作品,躍登國際舞台,林昭亮與聖地牙哥交
響樂團於1992年12月13日成功地為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舉行了世界首演,曾讓
國際人士深受感動;三、移居美國後期:由改編民謠的方式轉為民謠素材的創
作。一路走下來,成熟的演奏技巧及音樂精神使蕭泰然儼然成為台灣音樂的代
表性人物。在洛杉磯以及芝加哥、休士頓、波士頓、紐約等幾所大學的音樂學
院裡,甚至有多人撰寫音樂論文深究蕭泰然與台灣音樂的關係,對此,蕭泰然
表示,自己也很難去解釋,「我的音樂有一定的風格很難點出是旋律、是和絃
,還是節奏,我想,也許是我巧妙地運用了台灣音樂的特徵吧!」的確,蕭泰
然的音樂即便是以西洋的演奏方式呈現仍然散發出台灣人特有的氣質。事實上
,他所創作的旋律都是相當易懂而平易近人的,因為,他認為,「音樂就是要
與人分享,使聽眾有所共鳴。」也許正是這種平易近人的音樂精神,使蕭泰然
的音樂能忠實地呈現出特有的「台灣味」吧!
三、當談及自己的音樂風格時,素有「台灣拉赫曼尼諾夫」美稱的蕭泰然表示
,雖然有人將其音樂歸為浪漫樂派中的民族樂派,但自己其實並沒有刻意要去
成就某一樂派的曲風,也不會想過引領時代的潮流,如貝多芬、莫札特那樣,
只是單純地為藝術而藝術。就作品類別來說,蕭泰然的作品大部分是聖詩.讚
美詩,其次則為台灣民謠的重新編曲。從事宗教音樂的創作是蕭泰然對上帝長
闊高深之愛的回應,「正如聖經所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如果貝多芬有
五千兩,蕭邦有兩千兩,那我也許就是那個只有一千兩的僕人,我無論如何不
敢將這一千兩埋起來。」「雖然我的音樂只是音樂表達的一種方式,但我將盡
力創作更多的音樂,獻給台灣教會也盼望能與所有的台灣人分享,我從天上所
得來的才能。」蕭泰然創作的驅力正是這份感恩與分享的心情。

我不作曲就有禍了
    蕭泰然譜曲通常先由歌詞入手經反覆默想經文的涵意後,再決定以何種形
式的音樂呈現,其伴奏亦經常富有特定意義,每個音符都扣準歌詞的意境延展
,當旋律出現時,便不自覺地引領聽者進入高度的精神境界,這是因為他深諳
各種樂器的特性,才能巧妙地將不同樂器的音樂特質發揮到極致,並表現出一
種超乎想像的和諧。樂曲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作曲家不為人知的心境,深為糖尿
病、心臟病所苦的蕭泰然,憶起一九九三年那次攸關生死的心臟手術時,猶自
印象深刻地說道:「當時血管迸裂,幾近於死,連醫生也宣告已經沒有希望,
我只有禱告上帝:『我的《一九四七序曲》還沒有完成,總共要寫六、七十頁
,現在才為了兩頁,如果我死了,你要幫我完成!」上帝聽了他的祈求,存活
他的生命,一九九四年他完成了《一九四七序曲》。自此,蕭泰然對生命中「
不可知的變數」感受日深,這更使他深信,音樂是上帝所予的託付,且以保羅
「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為對比,說道:「我不作曲就有禍了」來表達自己對
上帝至重至深的愛,「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還沒有資格被上帝召去」,他願
意用餘存的光陰來為教會、為台灣譜更多的曲子。
    《一九四七序曲》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三日在北加州的屋崙大會廳舉行世界
首演,在長達十八分鐘的序曲中,蕭泰然重新演繹了台灣長期在外來政權統治
下的悲慘歷史,一九四七年台灣菁英慘遭屠殺的慘劇一一重現眼前…,然而該
首曲子的目的並不在使聽者淪入自憐自艾的情緒中,相反地,我們可以在鋼琴
的演奏部份讀出台灣人前仆後繼的奮鬥,在女高音獨唱及百人大合唱部份感受
到對台灣人出頭天的期望,字字句句都在反覆強調以愛來戰勝仇恨,以希望來
拓展未來的信念。該首曲子雖以「序曲」為名,卻「不只是作為開場白,而是
一種自由的音樂形式,我希望每一位聽者都能有自己的感受與聯想」,「我盼
望能用音樂、用愛來為二二八療傷」,「《序曲》不是悲歌,而是為要帶出盼
望。」與其說《一九四七序曲》是對台灣歷史的反省,不如說它是一種「邀請」
,邀請我們以愛,以信心,以團結來重建我們的家鄉,締造一個鳥語花香、民
主自由、族群共融的美麗島台灣,這也正是《序曲》的信息所在。
    隨著音符的高亢與低吟,蕭泰然以演繹上帝的愛為終生職志,或落寞,或
高揚,或感傷,皆兀自譜成一曲動人的樂章,以無限的溫柔與虔敬,蕭泰然用
音樂見證了「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也為這塊土地帶來了活潑的盼望。

P.s 蕭泰然兄弟為咱台北東門五十週年寫了一首紀念歌,每個禮拜日我們唱他
寫的主禱文和奉獻歌,真謝謝他。



--
    ※ Origin: 信望愛(bbs.fhl.net) ◆ From: dialup003.ppp.scu.edu.tw
    ※ 歡迎來看我們精心製作的心靈小憩 WWW 站[http://life.fhl.net]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