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suan (宣宣)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轉錄]反盜版、MP3 與 CD 價格 時間: Wed Apr 17 12:31:51 2002 反盜版、MP3 與 CD 價格 文/林東璟 (選自南 方電子報) 台灣影藝產業界於四月四日舉行反盜版大遊行,要求「訂公訴罪,嚴 懲不法。專責警力,打擊盜版。網路立法,儘速完成。光碟條例,確 實執行。」等四項要求,其中以反盜版的訴求聲勢最大,不過,唱片 業的不景氣,僅僅是因為盜版所引起的嗎? 不景氣並非唱片業獨有,事實上,全球已經進入「通貨緊縮」的時代, 過去擔憂物價飆漲的疑慮已不復存,原物料價格易跌難漲,加上不景 氣,民眾逐漸降低消費水平,縱使利率再低,也不肯大肆消費,商品 價格更是難以向上調整。 不過,流行音樂的唱片價格顯然成了通貨緊縮的異數,一張 CD 專輯 的價格大約是台幣三百多元,除非遇上倒店大拍賣,我們很少聽說價 格有所調降的。 有些人認為,「 CD 又不是民生必需品,買不起就不要買啊!」這種 觀點聽起來是自由主義式的個人抉擇,但背後隱含著階級區隔意識, 就像鑽石、戒指與名牌服飾一樣,由於流行音樂不是民生必需品,沒 錢買 CD 的人請勿購買其他低廉的替代品、膺品。弔詭的是,流行音 樂的消費主力卻是在學學生,這群人正好也是經濟的弱勢族群,正版 CD 想維持在高檔價位、不肯降價,目標群眾又是經濟弱勢者,既然 流行音樂不是民生必需品,理性的消費者當然會精打細算。 產品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雙方在動態調整過程中所產生的, 面對不景氣,唱片工業更好的作法是嘗試降低成本,並且改變上層階 級的生活習慣,包括降低宣傳費用、藝人的酬勞等等,據報導,某些 公司還替參加遊行的藝人投保意外和傷亡險,保額高達數百萬之譜, 聽在曾經參加環保或勞工運動遊行的群眾耳裡,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除了降低成本,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唱片工業應嘗試開發新的宣傳、 銷售管道,而不是一昧要求政府對資訊光碟產業進行管制。 《Business 2.0》網站曾於四月三日刊登一篇文章: 〈給唱片產業一個提議:擁抱 MP3 吧!〉 (A proposal for the Recording Industry: Embrace MP3!) 該文提到,就像飲料業者想販賣兩公升裝的飲料,而消費者其實只想 需要十二盎司就夠了,消費者只想聽一首歌,但業者卻想推出專輯, 因為推出專輯可以訂比較高的價格,藉以分擔成本。 《Business 2.0》的文章指出,唱片業者忽略了線上單曲的消費潛能, 如果能試著放鬆對網路的管制,讓消費者付費下載單曲 MP3,並且不 要把上網的消費者都當作是罪犯來看待,相信消費者會樂於掏錢。便 宜的單曲 MP3 可開發暫時不想買專輯的消費者,說不定在聽過 MP3 之後,他們會再去購買實體 CD 專輯加以珍藏。 況且,目前美國飯店都可以付一筆費用給唱片公司,供飯店在任何時 間播放音樂之用,何以 ISP 業者不能比照辦理,讓 ISP 付費後,供 網友下載音樂?除此之外,透過網路購物,業者將可取得消費者的背 景資訊,形成網友資料庫,用心的唱片業者可進行資料採礦的工作, 分析每位歌手的消費者類型,或者反過來,探索不同族群的消費者偏 好購買哪些類型的音樂,這些都是傳統銷售管道得不到的真實資訊。 著有《通貨緊縮》一書的經濟學家葛瑞•修林(Gary Shilling)在中 文版序文中提到:「即將到來的通貨緊縮日子裡,台灣企業家、投資 者和消費者要如何準備,方得求生存與茁壯成功呢?......維持低成 本的產品,面對瞬息萬變的新科技有能力快速適應是成功的關鍵,對 台灣而言,尤其真實。」 換句話說,並不是只有台灣的唱片業在萎縮,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 不景氣,盜版只是唱片業營收衰退的原因之一,絕非全然的解釋因素, 中國的市場很大,但盜版情況可能比台灣更嚴重,唱片業想繼續成長 茁壯,就必須正視新科技所帶來的結構性轉變,而不是排斥與抗拒。 遊行過後,是該重新思索版稅、費用、通路、行銷與定價的時候了, 當大哥大通話費降價時,不也促成人手一機?當上網寫 e-mail 比貼 郵票方便時,誰還會提筆寫信?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