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suan (宣宣)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轉貼 從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結構談MP3的正當性 時間: Sun Apr 21 12:20:05 2002 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 從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結構談MP3的正當性 節選自演講:「光明路上的搖滾」1999/12/30 世新社發所 謄稿:王雅莉 整理:陳信行 音樂創作是一回事,但是音樂要被變成唱片的時候,你就必須要涉及到 量化的問題,涉及到量化的問題,其實大概就躲不掉商品化的過程。台灣 唱片界這幾年是變本加厲,他們從商品化已經進步到贈品化,賣一張CD可 以送好多東西。商品過程或許是我們必須忍痛忍痛接受的,可是,其實我 們真正面對的是什麼呢,我們真正面對的是,從創造、複製、到流通這個 三環節的過程裡面,被壟斷、被扭曲的一些狀態。 去年TVBS要作一個禁歌專題,禁歌專題就是被禁調的歌的專題,問我說 :解嚴之後,國民黨政府官方的唱片的審查制度已經取消了,像你們這一 類的這個創作者是不是比較輕鬆一點?我說,沒有啊。我說,我從來不覺 得有啊,因為審查制度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啊。將來恐怕也不會消失啊。我 的解釋是這樣:以前的審查單位是官方的,他們的審查尺度是政治的、道 德的。而在審查的時候通常是自由心證,漫無標準。審查小組的音樂素養 ,文學品質都不夠好。所以我們這些創作人稍微動一點手腳,他們糊塗了 ,就蒙混過關了。 可是現在的審查單位是誰呢?現在的審查單位是資本家的代理人,現在 的審查尺度是什麼呢?是銷售數字跟金錢!這些資本家的代理人每一個都 是菁英份子,學有所成,有證有據,你很難蒙混過關。像我們這一類的創 作者,會失去更大的創作自由。 那資本家的代理人是誰呢?我想至少有三個吧。 第一個就是MBA,那些搞企管,我不是說企管怎麼樣,但是唱片業的MBA 就是這回事。90年到96年在唱片界有一個很大的現象,就是MBA出現了。 怎麼說呢?十年以前的台灣,是音樂人在做唱片,沒有幾個MBA。很多唱 片公司都是傳統型的經營者。在這樣一個狀態底下,音樂創作者跟經營者 之間的對立在哪裡?其實只是在音樂風格上的認知差異而已,是主流和非 主流音樂如此而已。 可是,到1990年以後呢,國際五大全體到齊,做唱片的人不再是音樂人 ,是MBA。MBA出身的人是用電腦在做唱片,可是他們不搞電子音樂。MBA 們根據他們的行銷部門以及市場報告在擬定製片政策跟企畫。所以音樂人 在唱片出版上其實已經失去了主導權,任何大公司的唱片製作部門,都只 是變成生產線上的監工而已,就是不談創造,不談創作的。國際五大靠著 財力雄厚,運用所謂的跨區域連鎖經營的策略,來霸佔市場。跨區域連鎖 經營,不只是台北台中、美國台灣,是日本、歐洲、亞洲、美洲,這樣的 一個個區塊的跨區經營的策略,這跟後來西方不斷在提的全球化,我覺得 是有關係的。在這樣的狀態下,音樂創作者跟經營者之間的對立面,就已 經不是音樂上的認知差異問題了。創作者面對的是什麼呢?是資本主義結 構性的強大體制。 第二個資本家的代理人是KTV,年輕人很喜歡的。以前的KTV是傳統經營 的,就是分散經營的,可是在1990年到1996年當中,KTV這個行業經過大 轉折,以往的傳統經營,單打獨鬥的KTV經過整合以後,只留下了幾家大 型連鎖店,而這些大型連鎖店的KTV也納入了唱片工業的產銷結構之中。 這個結構一確立KTV居然可以成為唱片公司用來測試市場跟引導市場品味 的工具,然後反過來指導音樂創作者,這也難怪我們後來在台灣聽到的音 樂中是,那種屬於耳朵的音樂越來越少。在唱片公司裡面開製作會議的時 候,在挑選歌的時候,常常不是企畫就是老闆會提出說:這個歌KTV能唱 嗎?不能唱的歌是不會被選進去的,所以,屬於耳朵的歌是不會被選進去 的。 資本家的代理人的第三號代理人是什麼?是電子媒體. 我們以前常常在說三台囉哩囉唆的,解開國營的限制之後,民營的電視 台就很多了。可是問題就是電子傳媒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財團化出現了 。他們也納入了唱片工業的產銷結構之中。變成了一個製造虛構世界的第 一高手。它可以壟斷市場,可以炒作音樂的品味。請問小燕家族加飛碟電 台加TVBS可以影響到哪裡?很清楚嘛。 這就是台灣流行音樂產銷結構的狀況,那在這樣的產銷結構下,你做了 什麼? 你花了三百塊錢去買一張CD,其中有百分之三十,大約一百塊,是替唱 片公司代付給電子媒體的。其中的另外百分之三十,是替唱片公司付掉它 的管銷成本,這一百塊裡面,有二十五塊到三十塊是用來養那些不斷在設 計你的MBA跟他的同夥人。你知道現在頂尖唱片公司的MBA月薪多少?三十 萬起薪,最高大概可以到五十,一個月五十萬。然後,有轎車,有司機。 然後,這樣下來被分配掉以後,真正被分配在音樂上的只有百分之十五到 二十。 而他們所謂的分配到音樂上的這些錢,所分配給的要做的音樂是什麼音 樂呢?是他們所指導的,通過他們審查的。 在這樣的整個大的剝削架構之下,我們的對策到底是什麼?我個人也搞 不清楚,我沒有答案。因為我不知道大時代的齒輪壓過我們之後會留下什 麼痕跡。那我想我們能做的呢,大概就是要盡量保持清醒,要非常清醒的 置外於這個環狀的剝削結構,盡量不要變成共犯,因為,我覺得在二十一 世紀,人的最大的課題是你可能沒有辦法不成為共犯 MP3已經出現了,他們對不對。我是非常高興的。我不覺得非法下載是 不道德的。 非法的概念是他們提的,法是他們立的,我們今天講所謂的著作權、智 慧財產權這個概念從哪裡來的?它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利益延伸與擴張,它 的基礎倒底是不是我們可以完全認同的?西方超強國不是一向說地球上所 有的東西都應該大家分享嗎?這個人間的好東西不是大家都可以共用嗎? 那你憑什麼就要大一點,就要收大錢?我不是鼓勵大補帖啦,但是大補帖 也有造福人群的一面。 其實對抗資本主義最好的態度就是不合作。不跟他合作,就這樣子。你 搞什麼出來我就搞你一下啊。而且盜版其實蠻有用的,像我們這個年紀我 們都經歷過那種唱片盜版時期。我如果現在認為自己還很懂音樂,還涉獵 過很多音樂,其實是盜版時期給我很大的幫忙。因為那個時候的唱片多便 宜啊,連那種最冷門的東西都可以出版,所以不怕買不到。現在不是啊, 我以前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時候我是做代理版的,賣label的。我那個時候 一邊做一邊感慨,把唱片代理化以後,一張唱片突然變成三百塊,你要這 些年輕人拿什麼去買啊?怎麼去找那些營養啊?如果那些東西裡面有部份 是有營養的話。 我有一些朋友做了一件很好的事,就香港的黑鳥樂團。他們的唱片總會 有一句話是,歡迎你轉copy,如果你買不起的話。 > -------------------------------------------------------------------------- < 作者: RevKD (......) 站內: Belief_Music 標題: Re: 轉貼 從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結構談MP3的正當性 時間: Sun Apr 21 14:09:44 2002 ※ 引述《hsuan (宣宣)》之銘言: 我是那個 一片唱片十塊錢的時代... 貝多芬第一至第九交響樂整套含柏恩斯坦 的解說 三,五九號片 才200元,精裝。 我高三的壓歲錢全都買了,一直聽到我當兵。 如果我還會背出 30年前的任何老歌...真是那個時代的恩典期。 是的,我很懷念.... 現在買片 cd 動不動 300-500 元,真累...... 是阿..年輕人的壓歲錢能買幾片呢?? 真盼望.. 黑鳥兄.... 是基督徒..才會這麼慷慨....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