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Living_Room 標題: 音樂日記:悲愴 時間: Tue Sep 11 11:21:15 2001 時間:2001.9.9 地點:國家音樂廳 上一次聽交響樂,已是六月的事情了。過了一整個暑假,終於回到有音 樂會的日子。今天是林望傑指揮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簡稱NSO), 幾個月沒看到他,還是一樣神采奕奕。 到場的人不多,甚至可以說算少的了。記得去年這個時候的一場莫札特 也是人很少,九月頭幾場音樂會都這樣,沒辦法,還沒開學嘛!整個四 樓只有十來個人,真空曠,大部分人都坐到二樓去了。我後頭坐了對小 情侶,從他們的對話中得知是第一次來音樂廳呢,希望他們從此愛上現 場演出的音樂。 開胃菜是 Rossini 的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序曲,一首開開心心熱 熱鬧鬧的曲子。不知是不是我太久沒聽音樂會了,當序奏結束,雙簧管 出來時,突然覺得聲音變得比以前更好聽了!而且感覺整個樂團都顯得 比上一季進一步了些。我想,應該還是我太久沒聽的關係吧。轟隆轟隆 的序曲結束後,重頭戲便登場了。 ※ ※ ※ 上半場的曲目是 Grieg 的鋼琴協奏曲,演奏者是 Orli Shaham,她的 哥哥是著名的小提琴家 Gil Shaham。當她一出場時,哇!是個大美女 耶!看到這位身裁高挑、穿著一襲黑色禮服、金黃色的直髮披肩、充滿 古典氣息的纖纖弱女子,心想怎麼不彈彈蕭邦,卻來彈這首冷冽堅硬充 滿北國風味的曲子? 但我很快就發覺自己想錯了。在聽過她簡潔明快、乾淨爽朗的第一樂章 後,發現她可是位豪氣干雲的女中豪傑呢!不過在蕩氣迴腸的男兒氣概 之間,也有些許女性的柔媚,尤其當她把飄逸頭髮一甩,那模樣可真會 迷死現場的眾多小男生老男人。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當她演奏結束後獲得滿堂采,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她 。她見現場反應熱烈,無奈的兩手一攤,貢獻了首有炫技味道的安可曲 ,可是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嗯,帥帥的女鋼琴家,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 聽她演出。 ※ ※ ※ 主要想聽的,還是下半場的 Tchaikovsky 第六號交響曲。這首曲子有 個淒涼的標題:「悲愴」,蠻適合入秋時節的氛圍。 我與這首曲子的淵源可回溯到高中的時候。在某個安靜的清晨,因為時 間尚早,便在上學前拿出新買的錄音帶放到隨身聽放來聽,那時我還懷 著些許睡意,一邊打盹一邊聽著從耳機流洩出來的音樂,不料,就在我 快睡著之際,突然「碰」的一聲嚇得我心悸不已,趕忙把音樂關掉。Haydn 的驚愕交響曲會讓人在被嚇到後莞薾一笑,但這首曲子卻是嚇得人感到 有點恐怖。因著這次不太愉快的經驗,讓我好久好久都不曾再去碰它。 不知何時開始,隨著對 Tchaikovsky 喜愛日深,也漸漸不去排斥這首 作品,進而到可以喜歡它的程度。Tchaikovsky 的音樂向來有很強的感 染力,這多少是因為作曲家把自己的心情毫不保留的都寫進音樂裡了。 像這首曲子,Tchaikovsky 要表達的是他心中最深處的情感,一種對人 生感到悲觀、絕望、恐懼的感受。他把這首曲子視為自己生命中的最後 一首交響曲,並在首演後九天身故,更為這闕交響曲憑添一股肅殺之氣。 Tchaikovsky 以四個樂章分別描述「生命」、「愛情」、「挫折」、「 死亡」,彷若在寫自傳一般。他在這首曲子中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尤 其是生命中那始終揮之不去的陰影,像是他的同性戀傾向,他的敏感焦 慮,他的不善交際,以及梅克夫人對他贊助的終止,都使他覺得自己是 命運的手下敗將。 第一樂章從一開始就顯得緩慢深長,低音管以低沈的樂音奏出序奏,似 乎,生命的一開始就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我也第一次覺得NSO的低音 管吹得相當不錯,投入很多的感情,從一開始就為這首曲子營造出一種 悲涼的氣氛。隨著曲子的進行,慢慢來到當初把我嚇得半死的那個樂段 ,在一個 Adagio mosso 的過橋樂段,單簧管緩慢的下行,從 ppp 到 pppp 再到 ppppp,然後低音管接續以 pppppp 吹出相當低沈的音,剎 那間,所有的樂器以 ff 轉進到 Allegro vivo。早有心理準備的我, 專注體會樂團如何在 pppppp 中凝聚前進至 ff 的能量,達到極度的張 力然後瞬間爆發;不過後頭的小情侶可是被嚇到了,嗯,習慣就好嚕。 在經過激烈的掙扎後,最後,第一樂章在徐緩的單簧管低吟聲中結束。 講述愛情的第二樂章是溫和愉快的,這是段音符躍動不已的華爾滋舞曲 ,間或有些令人感傷愁悵的樂段,但整體來說是融合了愛情中反覆不斷 的悲歡離愁吧。最後,樂章在單簧管和第一小提琴分奏兩個主題動機的 輕聲問答中結束。可是,感覺話還沒說完呀,許多欲言又止的樂段,似 乎特意保留了最終的表白。就這樣嗎?愛情就這樣沒有結局的結束了嗎 ?如此愉快的一個樂章,就竟是象徵哪一段愛情?是年輕時真心愛過的 女歌手 Artot?還是他不愛卻結婚復又離婚的 Milyukova?抑或是長期 贊助他的心靈之交 Meck 夫人?或者,另有其人? 進入第三樂章,彷若一闕進行曲般,與命運戰鬥的號角響起,在這快板 樂章中,速度從頭到尾沒有減慢過,一氣呵成令人直呼過癮,不斷出現 的 fff 強音更是讓人振奮。這個樂章對樂團是個考驗,各個聲部之間 樂句的連接一有不順,氣勢就斷了,幸好NSO的表現還不錯,只是有 時候我覺得小號實在吹得太大聲了......。無論如何,最後銅管激昂地 奏出勝利的宣告,邁向高潮的尾聲,看來是戰勝命運了。 然而,英雄以死亡作結。以慢板當作終樂章,這是相當少見的,Tchaikovsky 特別是要在這一樂章表達他的哀傷。弦樂不斷奏出悲歌似的弦律,法國 號宛若垂死者的哀嚎。像是臨終前的掙扎般,樂曲時而奏出悲壯雄偉的 高潮,卻馬上陷入呻吟不止的低聲嘆息,斷斷續續的,像是對人世仍有 留戀。最後的結尾一點都不悲壯,這決非英雄之死,而是一個被命運挫 敗之人孤單無依地悲慘而逝,整個樂章所蘊釀的哀傷情感完全沒有爆發 出來的力量,而是在低音管和弦樂的低鳴中漸漸消散。音樂雖結束,心 中卻充塞一股不吐不快卻又不得不壓抑下來的抑鬱感。音樂家的滿腔情 懷若未獲得抒解,豈不讓胸臆爆炸了?Tchaikovsky 沒有像 Bach 或 Beethoven 那樣堅強的精神力量,他顯得更像是個凡人,但正因如此讓 凡人如我能夠移情同感,而不必像聽 Bach 的音樂那樣彷彿是領承上天 恩寵般的感到崇高而不可及。 綿長的低音以 PPPP 作結,就像這首曲子的每一次演出那樣,當樂聲在 極度緩慢哀傷的氛圍中結束後,全場陷入一片死寂。樂音殘響已完全消 逝在空氣中,林望傑的指揮棒卻遲遲沒有放下,負責拉最後一個音的大 提琴手與低音大琴手也依舊把弓搭在琴弦上。整個音樂廳沒有一絲聲音 ,彷彿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止了,深怕吸氣聲會破壞這絕對的沈靜。整整 十秒之內,我只聽到自己耳朵嗡嗡嗡的耳鳴聲。這是一種相當奇特的感 受,像是整個世界都窒息了,那麼多人共處一室卻是完全的沈寂,沒有 人出聲,也沒有人動一下,舞台上舞台下像是停格一般,大家就都僵在 那兒,一起靜靜體會這最終的悲愴感受。這就是死亡的感覺嗎?終於, 有人拍出第一個響亮的掌聲,其他人慢慢跟進,至終匯流成巨大的掌聲 。二樓前排有位先生站起來向林望傑賀采(其實我已在很多場音樂會裡 看到這位先生激動得站起來了)。今天人不多,掌聲卻特別熱烈,我深 深慶幸自己沒錯過這場音樂會。 ※ ※ ※ 難得的,林望傑準備了安可曲,我不認識這首曲子,它相當輕快討喜, 由笛子主奏,尤其平常老坐最邊邊的短笛這下成了主角,在哀傷沈重的 音樂之後,由這首小巧靈動的小品來結束整場音樂會,感覺還蠻好的。 Tchaikovsky 的音樂不能聽太多,不然會自殺,尤其在這景氣不太好的 時候。嗯,這就是我今晚的結論。回到上一層